代表委员、业内专家:“”东风劲吹扩大有效投资正当时

  代表委员、业内专家:“新基建”东风劲吹 扩大有效投资正当时

  记者 徐贝贝

  全国两会期间,“基建”成为经济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作出专门部署,其中提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早开工、早落地、早见效。今年以来,上海、陕西、湖北等地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基建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加大基建投资成为贯穿全年发展的大计。据统计,目前已经有包括北京、上海、贵州等在内的10多个省份发布了2022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项目合计达两万个,总投资额超过25万亿元。

  政府资金也在加快下达。去年年底,财政部提前下达1.46万亿元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今年1月份,24个省市组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989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券4844亿元。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与去年持平,叠加去年专项债结转资金,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多位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认为,2022年,随着众多优质项目开工、专项债加快下达使用,基建投资的制约因素将得到极大缓解。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较去年有明显提升,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运行。

  新基建按下“加速键”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今年以来,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多地重大基建项目密集开工,为稳投资按下“加速键”。

  从各地发布的重大项目清单来看,传统基建托底、新基建发力的格局愈加清晰。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2年,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民生领域是重要投向。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具有产出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特点,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更多资金将投向乘数效应突出的先进制造、农村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短板领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现阶段,一些地区要补基建短板,还有一些地区要避免低效重复建设及污染等。新基建作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是重点发展方向。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也从自己关注的领域为新基建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认为,数字节能平台建设有利于能源系统高效与安全运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政府应鼓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新能源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建议,加快发展融合型物流新基建,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提升供应链效能,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受缺资金、缺项目等因素影响,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2021年基建投资持续低迷主要是由于资金端的三‘紧’和项目端的一‘缺’。”罗志恒具体分析,一是财政支出偏慢,同时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基建相关支出被压减。二是受2021年上半年稳增长压力不大、提前批额度下达较晚、专项债项目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去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整体偏慢。三是隐性债务监管趋严,城投平台融资收紧。四是传统基建逐渐饱和,优质项目缺乏。

  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地动作来看,今年资金端和项目端的“紧”和“缺”将得到缓解。在项目端,新基建成为基建投资增量发力方向;在资金端,除了充足的专项债资金之外,民间投资的力量逐渐被重视,特别是在新基建领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多位政协委员认为,激活和规范民间投资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刘振东建议,一方面要清理各类隐形壁垒,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各级投资项目及政策信息公开平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新基建投融资模式。

  谈及新基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近日表示,一是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让社会资本充分发挥作用;二是要加大对新基建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三是要加快相关领域改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要“超前” 也要“适度”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有其必要性,但同时也要注重“适度”,把握力度和节奏,大上特上“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不得。

  在采访中,罗志恒解释了“超前”和“适度”的含义:“超前”要求摸清前期优质基建项目不足的原因,提早谋划部署下一阶段基建项目,尤其是短板领域、公众呼声迫切、符合未来需要的基建投资项目,要做到超前研究、提前储备、尽快开竣工;“适度”则要求各地方各部门结合自身财力和债务情况,充分论证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可行性,合理安排投资节点,规范投资项目全流程监管,避免无效投资、过度投资。

  对此,胡麒牧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意味着本年度基建预算、发债、施工进度都要适度提前。基建规模、技术标准也要适度超前,要考虑产业发展和升级方向,前瞻性地规划布局配套基础设施。

  “我们将精准研究每一项财政政策,精心安排每一笔财政资金,早出台政策,早下拨资金,早落地见效。同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保持必要的力度,支持经济恢复发展,又预留政策空间,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由此可见,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提升效能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增强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王珊珊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