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欣
编辑:于浩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元宇宙与碳中和成为科技圈最热门话题。
元宇宙象征着充满科幻色彩的未来世界,而碳中和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Facebook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积极鼓吹元宇宙,并把公司改名为Meta后,亚马逊、微软、阿里、百度等国内外头部科技企业纷纷布局元宇宙,同时一批新兴的元宇宙企业不断涌现。
此外,碳中和作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热度不减元宇宙。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纷纷提出设立个人碳中和账户、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废旧电子产品循环利用等提案。
日前,《元宇宙与碳中和》新书在北京发布,新书畅想碳中和与元宇宙双螺旋发展下,面临的新技术机遇,并提出“元宇宙是碳中和最大的工程、碳中和是元宇宙最大的制约与最强支撑”等观点。
在发布会后,凤凰网科技独家对话新书作者国富资本董事长熊焰,探讨什么是元宇宙?目前国内碳中和发展情况如何?碳中和与元宇宙有哪些关系?
制造业碳排放占7成 公民意识提升利于碳中和
凤凰网科技:目前,国内碳中和发展情况如何?
熊焰:碳中和是一场全球性运动,目前全世界约100个国家明确表示接受碳中和的愿景,其中部分发达国家已经以立法方式承诺实现,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实际上,欧洲部分发达国家,在10-20年基本实现碳达峰,因此他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是一个持续六七十年的过程,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属于外向型,整个的产业链偏中低端。中国的双碳战略非常独特,因此,中国碳中和发展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
凤凰网科技:今年两会,部分代表提出要设立个人碳账户来实现碳中和发展,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企业和个人哪个的贡献比较大一些?
熊焰:从碳排放的角度讲,个人与消费相关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比例不超过30%,而制造业的碳排放比例约70%。在国内,个人碳排放,比如说取暖、交通的碳排放,往往是与个人努力不努力没有太大关系。碳排放的管理,首先是企业,尤其是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企业,但这些企业、这些是由人组成的,因此公民对碳中和的认知的自觉性和意愿,对于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是有意义。
凤凰网科技:国内实现碳中和的合适路径是什么?有什么好建议?
熊焰:在实现碳中和的具体路径上,首先,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中国的碳排放大约50%出现在大能源领域,而中国现在的新能源,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占比只占20%左右;其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关键;最后是整个全产业链要进行升级迭代,信息革命、颠覆性的技术供给非常必要。
元宇宙是虚实融合趋势 是长期过渡状态
凤凰网科技:应该如何解读元宇宙?是概念炒作还是可以遇见的未来?
熊焰:现在实际上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交互技术、区块链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入到了突破的拐点,所以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元宇宙是一个很长期的过渡状态,它不是到固定时间点就会怎样。回头看互联网发展,90年代,我们开始用第一代互联网上网,用电脑接入互联网;之后我们大约2005年,我们开始用智能手机接入移动互联网。现在,进入到web3.0,这是全新的数字世界,可以通过手机、脑机,加上各种可穿戴设备,通过AI计算、传感、交互设备,进出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实际上,这种状态叫不叫元宇宙不重要,但是虚实融合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把握住。
凤凰网科技:元宇宙与碳中和都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为什么会想到把元宇宙和碳中和结合在一起出书?
熊焰:我是中国最早的碳交易市场(北京环境交易所)的首任董事长。2009年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之后,碳交易还刚刚萌芽,2010年我写过一本书《低碳之路》,之后也写过一本书《低碳转型路线图》。
对于元宇宙,我和我的团队,也有较长时间的积累,而考虑把元宇宙和碳中和放在一起写一本书,实际上是元宇宙30人论坛包括邢杰在内的几个人,在一起推动而形成。一开始我们没觉得元宇宙和碳中和有什么紧密的联系,甚至有些专家觉得元宇宙和碳中和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怎么能连在一起?
去年12月,元宇宙30人论坛在做一系列讲座,其中有一场论坛是讲元宇宙与碳中和,而且就拉着我作为主讲,我当时和相关企业、专家进行探讨,梳理两者之间的联系。
去年12月22日的那次讲座,基本把元宇宙和碳中和的关系说清楚了,而实际上,书的另一个作者王彬其实是这次讲座的另一个嘉宾。因为,王彬团队也写过元宇宙白皮书,在碳中和方面呢也有一些商务上的实践,所以我们两个团队的磨合很快。其中一些核心思想,比如元宇宙和碳中和双螺旋发展、元宇宙的关键支撑等,是几个人反复讨论碰撞,最终形成。
凤凰网科技:新书出版之后,不久就登上了当当网经济类书籍排行的前六名,作为作者,怎么评价这本书,有没有一些遗憾可能会在修订版中释放出来?
熊焰:这本书的创作时间,算是比较高效,在明确出书意向之后,出版社、元宇宙30论坛,都希望在今年两会前能够发布新书,所以我们整个创作团队内部就确定要在1月31号交稿,2月底举行新书发布会。按照这样的时间点,我们开始倒排工期,所以初稿的完成时间比较紧张。现在,作者们也在继续修订、校对,因为希望持续完善。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