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俞章法一直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鼓与呼”。
“今年全国两会,我提出了提高关键重大装备国产化率、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建议。”俞章法告诉记者,希望首台(套)重大装备在闯过“技术关”后,也能跨过“市场关”,从首台(套)向多台(套)跃升,最终实现整体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 俞章法
支持首台(套)装备加大推广应用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希望以首台(套)示范应用为突破口,推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水平整体提升。
在俞章法看来,在众多政策指引下,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关键重大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的问题,但由于装备本身价值高,且对用户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仍存在“用户不敢用”的难题。
“好不容易闯过‘技术关’,却在‘市场关’卡住了。”据俞章法介绍,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要特点就是投入成本高、投入周期长,往往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努力,但由于装备本身价值高,且对用户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大,现实中普遍面临应用推广瓶颈。“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俞章法说。
如何闯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场关”?俞章法建议,围绕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继续支持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力度,支持企业申请认定首台(套),加大奖励力度。同时对于使用国产化首台(套)重大装备的企业,按照国产化比例在该企业增值税、设备折旧上给予适当减免税赋。
他还建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合作,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推广的积极性,从而为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成果要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科技创新需要从实验室“走出来”,并转化为成果,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2017年10月,科技部印发《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明确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要有较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基础和突出的示范特色,技术市场交易额等主要指标实现持续增长。
据俞章法介绍,在政策引领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下,河南制造业特别是洛阳装备制造产业在技术积淀、转化环境、服务体系等方面,已具备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底气和实力。
作为先进重工业城市,洛阳已拥有央企科研院所和军队科研机构1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9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1项,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在科技成果服务经济成效上,盾构机、特种机器人、高速连接器、钢轨铣磨车等多项“洛阳制造”填补了国内空白。
“希望给予郑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尤其是洛阳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俞章法建议,出台中试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推动科技成果中试工作。同时,支持洛阳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在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推进技术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俞章法还建议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类基金向河南的投放力度,通过政府增信和适当让利,吸引社会出资和引导投向,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