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在‘双碳’背景下,数字经济新基建领域存在大量的智慧能源调节需求和机会,建议从政策层面全面推动落实新基建领域节能降碳要求。”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在未来30年承担大国责任、成为世界领导者的象征,同时,也将使得中国的能源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同时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等特性,而用电负荷同样具有季节性高峰、时段性高峰等特点,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未来能源系统面临挑战。
刘伟指出,数字节能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构建节能平台,将能源生产和能源负荷数据进行互通互联,采集能源生产侧和能源使用侧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能源系统进行数据聚合与协调优化,从而降低峰值电力负荷,达到提高能源效率与可靠性、稳定性的目的。
“在我熟知的智慧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领域,存在大量的智慧能源调节需求和机会。”刘伟告诉记者,例如,地铁是城市用电大户(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2%),其中地铁车站用电量占到其中40%-50%,以大数据、数字孪生、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的智慧地铁平台,可以通过智能节能控制技术的调节,使得车站空调系统达到最佳能效状态。经测算,地铁车站空调系统的峰值用电负荷可降低10%-20%,极大地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
因此,刘伟建议,从政策层面全面推动落实新基建领域节能降碳要求。
“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新基建领域数字节能体系建设力度。”刘伟说,以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对能源需求很大,但其在调节行业和自身能效方面也有很大的便利性。应推动新基建项目优化用能结构、提升新基建项目在通信、运算、存储、传输设备方面的用能标准。同时,在构建人工智能算法平台与赋能平台、打造各行各业多维数据融合平台、推动生产生活及社会治理智慧化创新应用的同时,同步推动能源大脑平台等的植入和建设,实现智慧化应用的全面建设,对试点成功的节能降碳项目要推动规模化落地应用。
同时,鼓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新能源建设及节能减排力度,增加节能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鼓励节能降碳科技创新,支持该领域“新能源+储能”、核算计量、节能优化控制、电源灵活调节、电力负荷调节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要支持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相关行业科技创新,促进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