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杨澜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于2022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2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阿来。他透露,自己拟向大会提的建议,“还是跟生态环保有关。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议题。” 每年去参加两会,阿来总会随身带上几本书,在开会之余休息时间阅读,这次也不例外。他这次带的书,一套是关于唐盛边塞诗人岑参的《岑参全集》,一套是讲谈社出版的《中国的历史》。
阿来(摄影:徐瑛蔓)
环境问题跟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来自川西高原的作家,阿来有着浓重的大地、家园、自然情结。在他的文学写作中,也经常倾注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比如前几年他推出了的小说《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就是一套“山珍三部曲”。三本小说围绕虫草、松茸、岷江柏展开,讲述了青藏高原上的平凡人物,与自然互相依偎的生命故事。阿来也多次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忧思,“今天中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值得关注,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里,我们向大自然索取物品,消费到怎样的程度,必须考虑大自然的再生和自我修复能力,而不是竭泽而渔。”
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一般来说,会关于跟自己身处领域比较近的相关议题。作为一名作家,阿来已经担任过三届人大代表,“这15年,我关心投入关切比较多的就是文化、教育、生态环护。尤其是生态环保,我认为这是关乎社会大众全局、公共利益特别突出的一个领域。从全世界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这也是一个现代化社会形成的标志。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整体要求,也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环境问题跟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阿来说,他关注环保问题,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会具体到某个问题,比如他当下非常关注的水资源安全问题,比如我们国家正推进实施的重大工程——涉及黄河沿线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四川省正在规划的引调大渡河、青衣江水补济岷江,解决成都平原经济区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等等。阿来说,等到了北京,他会将自己的建议写成文字。
阿来(摄影:杨澜)
对古诗词的学习,应该贯穿一生
随着当下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少当代作家、学者愿意分出精力到对经典古诗词的诠释之中。阿来就是其中一份子。2月12日,阿来在阿来书房开讲“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效果反响甚好。阿来也分享了他为何兴致勃勃做这件事的缘由,很多人在青少年时代,都会背诵几首古诗。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种入门级。“但是遗憾的是,在成年之后,除非是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大部分人都停留在入门级,没有再去进一步去深入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接触那些承载更多审美和历史信息量的诗词。在我看来,作为中国人,对古诗词的学习,不应该停留在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一生。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有文化自信,其实在有文化自信之前,先要有文化自觉。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愿意在阿来书房,尽我所能,做一些较深层次的古典诗词的大众普及工作。”
去北京会带两套书 《岑参全集》和《中国的历史》
阿来“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首期谈到杜甫刚到成都时写下的《成都府》。虽然《成都府》这首诗不是杜诗中最出名的,大众流传度不高,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给很多观众开启了新鲜的视角。这样的选择也跟阿来的一个观念相关,“我们这样生活在成都的人,平时也会说自己热爱成都。但是,我们要自问一下,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吗?比如你知道杜甫刚到成都写的第一首诗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杜甫在成都居住的4年期间,写下240多首诗。我计划在今年,用一年的时间,至少挑选杜甫在成都写的240多首诗中的一半,一组一组地去讲。在这个过程中,既是讲杜诗,又是讲成都这个城市的历史。”
阿来还进一步解释,他之所以首选“杜甫成都诗”这个主题,“主要不是跟我是一名作家有关,而是跟我是一名中国人有关。作为中国人,爱自己的国家,具体就要落实到热爱我们的乡土,热爱我们生活的城市,想要更深更细弄明白它的前世今生。 杜甫的诗,刚好因为其现实主义路线,对成都有了非常详细的诗意记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来研读杜甫在成都写的诗,既有诗意的美好,又有历史价值。”
每年去北京开两会,阿来都会随身带一些要读的书,在开会之余的休息时间阅读。这次去北京开会,他的随身行李会带上两套书,一套书是《岑参全集》,“ 我对岑参这个人物也非常感兴趣,他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一个代表,跟杜甫同时代,但比杜甫年龄小一些,他跟成都也有关系。”另外一套是《中国的历史》,是日本讲谈社出版的,每卷都是由这个历史时段具有代表性的一流学者撰写。中文简体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正在按照顺序读。有时候看看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梳理得挺有启发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今在网络空间上,对各种热点事件,意见纷纷。阿来说,他不会参与这种争论,“作为一名作家,我的角色职责就是努力再把作品写好些。当我作为一个主讲人,在做一些面对公众的讲座时,我会尽力将好,以自己的方式,传达我的价值观。但我不会直接去网络空间上去说我怎么看。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人们总是爱去批评别人这不对那不对,却忽略反思自己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