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常州金坛的夏溪河往北,城镇逐步向后隐退,显现一片开阔的平地,挖掘机已经入场,这里正是蜂巢能源常州工厂四期建设用地。
蜂巢能源常州工厂四期建设用地
再往前就是蜂巢能源工厂,成片的厂房与车间,如一条白灰错落的珠链。起重机还在厂区作业,以至于工作人员不得不提醒,“三期还处于建设中,所以看起来比较乱”。
从2018年在常州建厂至今,蜂巢能源仍在马不停蹄建厂,这正是整个动力电池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2年起,蜂巢能源开展动力电池预研的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到2018年已经开始了独立发展,短短数年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动力电池的“后起之秀”蜂巢能源如同一匹“黑马”,搅动了整个动力电池市场格局。
在巨头环伺的动力电池市场,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行业头部已经占据了七成市场,后发者如何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近日,南方+记者实地探访并解码蜂巢能源的成长故事。
脱胎整车厂,车规级品质
金坛园区的动力电池基地,是蜂巢能源建设的首个车规级动力电池AI超级工厂,全部建成后的总产能规划为68GWh。
“因为脱胎于整车企业,蜂巢能源从成立就对于整车的应用场景和标准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充分考虑了车规级应用标准,率先建成行业领先的车规级AI智能工厂。”蜂巢能源董事、工艺资深总监刘小安向来访者介绍。
工厂的管控严苛让外界印象深刻:从电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异物管控到毛刺控制,从AI智能技术的应用,到先进装配技术的应用和集成化工艺的应用,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生产出符合汽车使用的高品质电池产品。
蜂巢能源厂区
例如,在异物管控方面,除了达到芯片级生产的洁净度标准外,极组物流运输环节,还有行业首创的“磁悬浮物流线”,相比传统皮带物流运输,磁悬浮运输车的加减速更加均匀,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带来的粉屑等异物。
随后在模切工序采用了激光切割,相比传统机械模切,不仅更高效而且切割粉末也能及时回收,有效减少了毛刺。
蜂巢能源通过AI大数据分析,实现质量检测的智能化及无人化,利用人工智能将不良品的分类与工艺参数结合,自动寻找最佳参数,节约开发时间30%,每年节能费用450万元。
承载着先进技术的常州工厂,其实在2018年才开始动工建设。当时,我国汽车销量出现了28年来首次负增长。而一直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也受到较大影响。
作为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直言,有多个想不到,“2018年赶上新能源汽车销量低谷,也遭遇了2019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再往后就是新冠疫情,但也没有想到的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在2020年下半年出现反弹,短短几年之间,这个行业经历了波峰波谷般的剧变。”
“不论形势怎么变,我们依然坚持战略定力,即使在行情不好时也没有减少研发投入,没有减缓新工厂建设的步伐,正是这种‘逆向思维’,在行业不好时持续布局,当行业变好时就可以快速跟上高速增长。”杨红新说。
庞大产能扩张计划
在常州工厂之外,蜂巢能源还在全球规划了11个生产基地,它们同时支撑起蜂巢能源的“勃勃野心”。
在3个月前的第二届电池日发布会上,蜂巢能源正式发布“领蜂600战略”和“四大支撑战略”,宣布公司2025年全球产能规划目标提升至600GWh。这一目标,几乎超过了目前所有动力电池企业的规划产能,直奔第一的目标而去。
从当前的出货量角度,蜂巢能源还谈不上颠覆动力电池的现有版图,但已像“黑马”般跃出。国际动力电池行业权威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总装机量进入全球TOP 10阵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行榜上,宁德时代、比亚迪依然分别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和两成,蜂巢能源市占率为2.69%,但增速瞩目,站在行业的第五位。
要实现600GWh的目标,蜂巢能源推出了几大战略来支撑。品类创新战略是围绕全域的电动化,蜂巢能源将推动乘用车、商用车、储能、新型车等四个领域的全域电动化,平台化的短刀品类产品实现覆盖。
按照规划,2025年600GWh的有效产出约有450GWh左右,乘用车会消耗340GWh,储能领域将产出37GWh,非高速车产出40GWh,商用车产出37GWh,不同场景的应用来消化庞大产能。
与此同时,在建设工厂时,蜂巢能源也充分考虑了不同技术路线的兼容,不管是磷酸铁锂还是无钴、三元电池产品,蜂巢能源都可共线生产,以此降低产线投资带来的负担。
蜂巢能源短刀电池
应对不确定性
动力电池领域,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如过江之鲫,让人眼花缭乱。技术的快速迭代,也让业界倍感焦虑,唯恐机会稍纵即逝。
同样,对蜂巢能源来说,当下最大的挑战还在于能否选对技术路线,否则,再掉头就很难,前期大的投入容易落空。
“原来大家都在研究三元,后来又集中推出铁锂,突然又冒出钠电池,一会儿又出来刀片电池,没多久又有企业声称固态电池要量产了,真假消息满天飞,企业怎么办?考验的就是你有没有拔开迷雾的能力。”杨红新说,行业始终是动态发展的,谁都无法确定未来哪一种技术路线会成为主流,如果要想进入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行列,必须多技术路线并行研发,尽可能规避不确定性。
应用场景在不断分化和多元化,杨红新认为,每个场景的市场和需求量都足够大,能够容纳不同技术路线并存,所以未来很难说谁颠覆谁。
更关键的是,技术创新要和产业化结合起来,锂电业产业历经了20年时间,到现在也仅仅是起步阶段,其它创新材料看起来前景非常好,但形成大规模产业化还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产业化过程中,已有产业化的优势很明显。正如20年前就有说法要颠覆铅酸电池,但到现在也没有实现”。
在动力电池领域,难言谁是颠覆者,但也意味着,对于动力电池产业这块“超级大蛋糕”,“后来者”要想成功分一杯羹的难度正在加剧。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6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8家,排名前3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化学,就占据了总装车量比例的高达71.4%。在巨头环伺的动力电池领域,蜂巢能源还将给外界哪些惊喜?
【记者】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