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诸多挑战。根据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艺术创作,提升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格局,增强产业质效,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到“十四五”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蓬勃,城市文化内涵外延更加丰富,文旅产业发展质效更优,群众文旅生活满意度不断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重点任务
1.提升精品艺术创作水平
充分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号角作用,加强文艺创作、生产、传播,逐步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为群众奉献更多艺术精品。“十四五”期间,艺术创作生产扶持引导机制更加完善,精品文艺创作更加丰富,艺术创作专业、社会、民间力量更加壮大。新创作大型演出剧目10部、小型作品30部,传承经典保留剧目20部,新创优秀美术作品150件以上、群众文艺作品30件以上。
◎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艺创作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实施艺术创作“繁星”计划,培育一批代表性艺术团体(个人),培育树立烟台艺术风向。做强专业艺术院团,通过“名家传、名团帮、名剧带”,创排一部剧目,带活一个院团,培养一批名角。实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孵化计划。鼓励民间庄户剧团发展,壮大基层文艺力量。
◎实施主题引领工程。加强创作主题规划,项目化推进重点作品,形成“创作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格局。舞台艺术方面,实施繁荣舞台艺术“双演”工程和“我们的节日·4+N”创作展演机制,激发专业艺术院团、社会和民间创作活力,新创提升传承一批优秀作品。美术创作方面,积极探索和构建叫得响的地域美术品牌。鼓励影视、文学、曲艺、网络文艺等多领域创作,形成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良性艺术创作生态。
◎深化全民艺术普及。实施“艺术烟台·公益美育”工程,提升美育培训精准度和品质,提升市民艺术素养。常态化举办烟台海岸音乐节、“打开艺术之门”“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惠民演出活动。以文化馆、美术博物馆等公共艺术场馆为主体,鼓励发展艺术画廊、画吧、写生基地等城乡艺术空间,丰富城乡居民艺术生活。
2.提升公共文旅服务水平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推动公共文旅服务从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向精准化、可及化、效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烟台公共文旅服务的创新发展。到“十四五”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机制日益完善,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感显著提升。全市应急广播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上数字文化馆建成率达到90%,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在基层深入推进。
◎推进公共文旅服务设施大提升。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交通便利、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的原则,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效能,打造城乡特色体验空间,合理规划、建设、使用公共文化旅游设施。
◎推进公共文旅服务供给大提升。常态化实施群众文旅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持续举办烟台市民文化节,实施“五送六进”“三关四爱”文化惠民工程,“双千双万”文化惠民计划,推进常态化均等化供给。实施群众文化星火工程、萤火虫文化志愿者工程,深化全社会共建共享格局。
◎推进公共文旅数字服务大提升。打造“烟台文旅云”“智、尚、趣”数字化智慧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美术馆建设,形成云导览、云展厅等一批云端应用,提供全天候、全时空、融入式的云上文旅新体验。
◎推进“书香烟台”建设大提升。完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城市、乡村书房等公共阅读空间。实施全民阅读领读者工程,突出培育发展儿童绘本领读队伍、红色文化领读队伍等“五大类领读者队伍”。深化烟台市全民阅读联盟机制,常态化举办烟台冰心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古籍保护利用。
3.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系统重塑文物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体系,实现从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的新跨越。到“十四五”末,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100%,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150处,博物馆(纪念馆)达70家,3个以上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健全文物普查登录制度,实现文物资源的动态管理。加强文物安全监管,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拓宽文物保护领域。
◎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创新文物价值传播体系,,打造独具烟台特色的文化地标和城市精神标识。构建烟台特色博物馆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深化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人等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和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行动,开创革命文物工作新局面。
◎提升考古工作质量。加强考古研究和阐释,揭示烟台特色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健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提升古遗址、古墓葬考古和保护水平,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和阐释。加强现代科技考古应用。
4.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水平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让非遗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增进民生福祉的突出亮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到“十四五”末,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10项。
◎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健全非遗保护和管理制度,建立非遗资源数据库,实施项目、传承人动态管理。加强非遗分类保护和整体保护,推进传承体验设施建设。
◎提高非遗保护传承质量。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和崭新功能,赋予非遗新的内涵,拓展非遗的生活场景,推动非遗与旅游业、公共文化服务、制造业等融合发展,提升非遗创新发展能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烟台非遗集群。
◎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拓展传播推广渠道,推动非遗“走出去”和非遗“数字化”,增强烟台非遗的知名度、美誉度。
5、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
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以产业生态圈建设为主目标,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主攻点,以文旅工渔农商养体展融合发展为主路径,以提升产业链供给链现代化水平为突破口,以发展经济促进新消费为着力点,深化“两核两带三高地”海陆统筹、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加快构建烟台特色、烟台优势的现代文旅产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
◎全面优化发展格局。打造芝罘湾都市休闲核、蓬长文化生态旅游核,仙境海岸度假带、鲜美田园体验带,福寿文化旅游特色高地、滨海运动旅游特色高地、田园乡村旅游特色高地,“两核两带三高地”海陆发展新格局。
◎丰富提升产品供给。放大海洋、葡萄酒等特色资源优势,立足疫情常态化态势下市场新需求,深化“文+旅”“文旅+”“+文旅”融合发展,升级文旅休闲产品体系,丰富品质体验,促进业态优化。
◎推进要素主体提质。坚持“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产业链理念,按照“建设一批、招引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打造一批集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文旅产业要素集群,激发新旧良性更迭、动能快速转换的蓬勃发展态势。
◎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实施文旅产业数字化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培育新型业态,增强文旅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大力提振文旅消费。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挖掘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将文旅消费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新支撑点。
6.提升城市文旅品牌形象
坚持品牌引领、融媒合作、创新营销、开放合作,健全文旅品牌体系,深化客源市场开发,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精准营销,到“十四五”末,“仙境海岸 鲜美烟台”城市文旅品牌的美誉度显著提升,成为“好客山东”核心品牌。
◎健全文旅品牌体系。以“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品牌为引领,统筹线上线下,整体包装、市县一体、政企联动,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全方位构建烟台文旅品牌体系,提升城市品牌的内涵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深耕广拓客源市场。针对不同客群,采取不同营销推广组合模式,深耕本地市场,广拓国内市场,巩固入境市场。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举办国际海岸生活节、烟台国际海岸音乐节等特色活动,持续提升烟台“海岸生活”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
◎构建多元营销体系。建设网络精准营销体系,利用传统营销渠道和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平台、新渠道、新技术,建立全域化的推广联盟合作平台。
7.提升文旅市场监管水平
坚持培育与监管并重、提品质与补短板并举,重视文明引领,实现本质安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规范化、人性化、便利化、特色化服务,打造主客共享、居游无界的城市旅游环境。
◎推进“一网通办”。线上依托烟台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线下打造审批中心政务服务窗口过硬队伍,严格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三集中三到位要求”,打造“最优最简”政务服务标准和“最满意”政务服务环境。
◎推进“一网统管”。坚持“数字赋能”,发挥运用“互联网+监管”思维,整合建设“烟台文旅云”一网统管平台,提升行业管理数据统计的便捷化和精准化水平,提高监管的规范化和高效化水平,构建现代化文旅市场社会治理体系。
◎推进“一体执法”。加强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多方监督,创新智慧化手段,着力健全网络、建强队伍、强化措施,提升文旅市场执法成效,营造清朗文旅市场秩序。
◎推进“一号连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统筹整合诉求反馈网格化渠道,真听实用社会各界对策建议,真改实办群众投诉问题,真心实意为民服务,力争“投诉降下去,建议纳进来,民意升上来”。
◎推进文明引领。完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办法和机制,构建“六位一体”文明旅游工作格局,打造“萤火虫”文旅志愿服务品牌,壮大文旅志愿队伍。
◎筑牢安全防线。坚持安全生产与疫情防控“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夯实部门、属地、企业、个人“四方责任”,坚决防范遏制一般和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市文旅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健康有序。
四、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大政策创新和支持力度,加强规划组织实施保障,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落实机制保障,充分调度各级各方面积极性,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组织保障。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好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作用,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将文化和旅游作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产业进行系统谋划布局。筑牢法治保障。
◎政策保障。加大财政、金融、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采取设立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搭建市级文旅投融资平台,创新旅游点状供地保障等管用实招,为文旅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规划保障。促进“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与“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等规划实现有效衔接,编制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等10个专项规划,形成“1+10”规划体系,统筹指导“十四五”各项工作任务科学有效实施。
◎人才保障。做优顶层设计,实施文旅英才“博育行动”,加强人才培育和招引,重点培育打造艺术创作、群众文化、考古文博、非遗传承、产业经营、产业技能、行政管理7支人才队伍。
◎机制保障。全面深化文旅系统改革,提升文旅工作创新力。完善统计评估机制,为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细化工作任务,加强跟踪督导,推动工作落实。
五、解读部门及咨询方式
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政策法规科,刘金敏,6246897。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