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

  【仪表网 仪表文件】近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
 
  2022年,本重点专项拟支持45个研究方向,除特殊说明外,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为3~4年。项目下设的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青年科学家项目围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亟需,聚焦探索性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参考重要支持方向(标*的方向)组织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论文不作为考核指标,项目不再下设课题,申请人年龄要求,男性年龄不超过38岁,女性年龄不超过40岁。
 
  1. 国际单位制演进与计量新体系研究
 
  1.1 电学、辐射和光频量子计量器件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电学、辐射和光频领域零链条扁平化量子计量核心器件需求,研制脉冲驱动型交流量子电压器件;研制可控相干单电子源,研究基于单电子量子光学的量子增强精密测量关
 
  键技术;研制单光子和单能X射线计量所需集成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件;研制芯片尺度光学频率参考用低漏率真空微型碱金属原子气室和高品质晶体光学微腔。
 
  考核指标:计量核心器件6种:脉冲驱动交流量子电压器件单芯片输出交流电压值≥0.5V;相干单电子源电流观察到ef量子化电流;光学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件能量分辨率0.15eV(1550nm),量子效率≥90%(1550nm);X射线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件能量分辨率≤8eV(5.9keV);基于四寸晶元微型原子气室制备漏率≤5×10-8mbar×L/s,原子气室冗余气体总含量≤3Pa;晶体光学微腔本征品质因数≥4×108。高精度计量装置1套:单电子量子态探测系统精密测量灵敏度≤10-28A2/Hz。申请发明专利10项。
 
  1.2 特征生物分子多维数字化表征量值溯源与计量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生命科学新计量面临的国际难题和体系尚未建立的迫切需求,开展核酸、蛋白质及其修饰等特征生物分子的多维数字化表征量值溯源与计量标准研究;建立不同分子量、结
 
  构与活性的特征生物分子数字化表征、量值溯源技术体系和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开发特征生物分子智能识别、生命信息深度解析、结构、活性的准确表征及组学数字化测量与溯源新技术;研制以不同分子量范围、不同结构和活性为典型代表的特征生物分子的基础标准物质;研究特征生物分子多维测量、多组学定量等的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多维特性量数字化的标准参考数据库。
 
  考核指标:蛋白类特征生物分子多维数字化表征量值溯源体系1套,多特性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1套;多模态特征生物分子智能识别算法及软件5项,识别准确率≥90%;数字化表征支撑决
 
  策系统1套;蛋白质及其修饰的多维度表征计量技术与方法5项,数字化绝对定量方法1~2项,标准不确定度≤8%;核酸类特征生物分子准确计数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8%;研制国家标准物质6种,标准不确定度≤10%;组学数字化计量表征新技术2项,相对标准不确定度≤10%;组学多维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和软件3项,相对标准不确定度≤10%;蛋白质组和糖基化修饰组的数字化标准参考数据库1个,包含细胞系和典型肿瘤疾病的组学质谱参考图谱≥2000张;主导/参与国际比对1~2项。
 
  2.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NQI协同创新
 
  2.1 超高清大色域激光显示关键参数评价技术及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激光显示视觉效果、整机及关键器件物理特征的测量与评价关键技术,包括动态分辨率、立体色域空间、HDR(高动态范围)等关键参数主客观评价一致性,全视觉效果
 
  的激光光源、成像器件、激光显示视觉环境等设计和构建;研究激光显示标准测试图形;研究激光散斑成像及应用软件;形成散斑对比度、显示视觉效果的测量方法与验证评价体系;设计目标明确的视觉环境和观看场景,开展激光显示关键参数测量与人眼感知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超高分辨(4K/8K)、大色域(150%NTSC以上)、HDR 影像等关键物理参数测试方法,三基色激光光源功率配比测量方法及装置,在色温 6500K 时,功率测试准确度>99%;形成适合激光显示的标准测试图库及不少于 5 种显示环境的视觉匹配效果测试场景,匹配准确度>98%;散斑测试技术新方法,散斑对比度准确度>97%;动态散斑成像检测新技术,检测帧率(80~120)fps,视野范围≥20cm*20cm。研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报批稿)3 项;申请发明专利 20 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 项。
 
  2.2 5G通信终端计量与测评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工业现场的信息流动行为及特性,建立包含实时性、确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要素的5G工业终端通信质量指标体系和一致性、互操作测试方法;研究建立
 
  5G终端芯片辐射和电磁敏感性的评估方法及测量装置;研究5G模组芯片天线的定标关键技术和传递标准;研究5G工业终端高清视频信号传输质量测量与定标方法;研究典型工业网络与5G融合的方法及映射模型,研制面向5G工业终端的测试工具,构建包含不同应用协议种类的5G工业终端通信质量测试评估系统;在典型应用场景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5G工业终端通信质量测试指标体系,构建5G工业网络映射模型,包含OPC UA、Profinet等典型的工业网络3种,研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报批稿)1项;研制5G工业终端通信质量测试工具及评估系统,支持工业终端时延、抖动、可靠性、同步、通信优先级等方面的综合测试能力;研制5G工业终端芯片辐射与电磁敏感度测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1dB,5G模组片上天线绝对增益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0.5dB;研制5G工业终端高清视频信号传输质量测量装置1套,测量能力覆盖码率>2.97Gbit/s,视频抖动标准不确定度<0.05UI,时延标准不确定度<0.05UI;申请发明专利10项;在使用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视觉检测设备等5G工业终端的2个领域进行示范应用,每个应用示范使用的5G工业终端数不少于10台/套。
 
  2.3 异构设备智能计算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异构设备智能计算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缺失问题,研究面向异构设备的智能计算性能度量技术,建立多维度的计算性能评价体系;研究端边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与算力协同
 
  机制,构建协同智能计算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面向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计算与隐私保护方法,建立安全可信智能计算技术标准;研究物联网场景下大软件在轻量设备上的加载运行方法,构建跨设备的软件加载运行技术标准;研制面向异构设备的端边云协同智能计算质量评估平台,并在智慧教育、医疗等典型应用场景中进行验证。
 
  考核指标:研制实物与仿真结合的智能计算性能测试系统1套,覆盖≥5种的异构设备,涵盖智能计算模型≥20种,测量延迟误差≤10%,能耗误差≤15%;研制面向端边云协同的智能计算关键技术评价体系及测量系统1套;建立面向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计算的数据质量、数据隐私保护强度及抗推断攻击能力等多维度评价体系;研制跨设备软件按需加载运行的技术评估系统1套,实现软件模块化加载性能测量误差<10%;研制面向异构设备的端边云协同分布式智能计算质量评估平台1套,在智慧教育、医疗等不少于2种典型应用场景示范验证,设备数量规模≥3万台;研制异构设备智能计算质量评价相关的行业标准(报批稿)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团体标准5项。
 
  更多申报项目请见附件。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