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重申新冠口服药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本期行情回顾

  本期(2.19–2.26)上证综指收于3451.41,下跌1.13%;沪深300指数收于4573.42,下跌1.67%;中小100收于9222.16,上涨0.25%;本期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收于10044.76,上涨1.71%,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6位。7个二级板块中,中药、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板块跑赢上证综指、沪深300和中小100。

  重要资讯

  河南省发布《关于我省集中带量采购流标品种(第一批)和省采第一批药品同类可替代目录中非医保品种采购使用情况的通报》

  2月21日,河南省发布《关于我省集中带量采购流标品种(第一批)和省采第一批药品同类可替代目录中非医保品种采购使用情况的通报》。河南省集中带量采购流标品种(第一批)共6个品种,2021.11.1-2.15,河南省集采流标品种(第一批)采购总金额为2.06亿元。

  药监局明确: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评审

  2月22日,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发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的征求意见稿,意在加快创新药的审评速度。据上述征求意见稿,可参与“加快审评”的品种必须是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创新药,对于探索性临床试验完成后的企业,有望在160天内完成上市审批过程。

  科技部:我国获批I类新药从5个增至75个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使用

  2月25日,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介绍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情况。通过实施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我国获批I类新药从2008年之前的5个达到现在的75个,一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使用。

  核心观点

  本期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收于10044.76,上涨1.71%,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6位。7个二级板块中,中药、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医疗器械板块跑赢上证综指、沪深300和中小100。

  疫情方面,全球疫情爆发高峰后继续回落。2022年1月下旬全球疫情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回落,本周延续回落趋势,目前每日新增病例在150万例左右。新冠疫苗接种方面,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工作稳步推进,根据我国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月11日,我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共计31.08亿剂次。随着疫苗有效性随病毒变异降低,针对病毒变异不断更新疫苗、接种加强针的必要性长期存在,因此有必要继续关注新冠防治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同时可以关注深度参与新冠防治药物供应链的上市公司。

  消息方面,2月22日,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发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的征求意见稿,意在总结转化抗疫应急评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创新药的审评速度。这一新政加快了创新药的审批流程,有望缩短创新药上市周期,对真正致力于创新的医药企业有较大的利好作用。从2021年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至今,可以看到政策方面支持真正有效的医药创新而非“内卷”竞争的一贯性。新冠防治产业链方面,我们曾在去年11月的《新冠疫情专题报告》以及今年2月初的周报中连续多次提示新冠口服药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根据此前辉瑞公司公布的公告及年报来看,Paxlovid单个疗程售价为529美元,预计2022年新冠治疗产品中,新冠口服药收入将达到220亿美元,新冠口服药作为目前新冠治疗产业链中的最后一块拼图,市场前景广阔。除了直接参与新冠口服药研发的企业给予的创新预期,我国CXO产业链具备完整的一体化链条,成本、效率优势明显,部分企业先后发布的订单公告也印证了我们此前的观点。短期来看,建议继续关注新冠小分子药物研发的投资机会,同时可以关注深度参与新冠防治药物供应链的上市公司,包括君实生物-U、博腾股份和凯莱英等。

  俄乌战争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巨震,但不会对A股构成实质性影响,短期修复的逻辑依然有效。我们认为市场修复的重心或持续聚焦具备边际改善和估值修复逻辑的板块,在估值切换渐行渐近的时点,提前布局尤其需要关注边际改善和成长的可持续性。从估值角度来看,医药行业目前处于历史估值低位。市场一直担心集采和医保谈判对价格段的压制,会改变医药行业的成长属性,我们认为在需求确定的情况下,医药行业长期平稳增长的逻辑不变。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CXO产业,建议关注恒瑞医药、博腾制药、恩华药业、凯莱英、复星医药、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和普洛药业等;

  2)进口替代能力突出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和乐普医疗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医疗消费终端,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和迪安诊断等;

  4)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生物制品企业,包括智飞生物、长春高新、华兰生物、康希诺-U和派林生物等。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