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后,工业以崭新的姿态回归广州中心城区——海珠区吹响发力都市工业的新号角,开建中心城区最大都市工业园,剑指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
从去年底以来,天河、荔湾等中心城区先后向都市工业抛出橄榄枝,引导产业资源回流。纵观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发达的大城市在不断跃升的阶段,以发展都市工业推进产业能级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和城市形态更新,构建起城市中心生长的核心动力。
以都市工业“强心”,不仅仅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赋能提能强能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彰显的应有之义。
转得快,好世界。从中心城区看新变化,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广州,正在迈向前景更加远大光明的海阔天空。
南方日报记者 朱伟良 郭苏莹
思路的“转向”
开年伊始,海珠打响了发力都市工业的“头响炮”。
日前,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片区,海珠区珠江科创园正式开建,一批都市工业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这个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园区,将成为海珠以及广州中心城区最大的都市工业园。
五年力争新增10个都市工业园区,释放超100万平方米优质载体……加速推进都市工业发展,海珠已有谋划:“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十百千亿”工程,都市工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今年,广州市政府在“市两会”上首次释放“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强烈信号。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刘金山认为,旗帜鲜明提出“制造业立市”尚属首次,这是广州总结过去十几年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后,进行的科学选择。
发展思路的转向,带来了产业格局的改变。
在不同的历史时光中与工业相遇,老区荔湾再次瞄准以产促城,在去年底的时候,荔湾海龙围科创区已见端倪——科创区内,名创优品、唯品会、大参林、大翔等在此聚首,造就了全市首批M0新型产业连片集聚区。
曾经,伴随“退二进三”等政策推进,广钢、广船等传统工业基地逐渐退出广州西部,而今依托服务珠江西岸六市一区的广佛极点独特优势,将海龙围住宅用地调整为产业用地,荔湾要把总部经济、医药健康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资源留在城区。
产业布局关乎经济发展质量,紧扣广州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的发展契机,力争都市工业实现新进展、新突破,成为老城区的共同选择。
第三产业独占鳌头的中心城区天河也瞄准了工业。在去年出台的天河区“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将现代都市工业列为该区的主导产业,目标设定为到202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9%。
“现在天河的工业比重约7%,以能源类企业为主,我们将围绕广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部署,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同时积极推动工业上楼、专业园区发展。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争取达到1500亿元。”天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从规划园区到提升用地效率,再到制定工业发展数据指标,都透露出广州中心城区提振工业发展的迫切诉求。这或许也是实施“退二进三”十余年来,广州城区在产业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转向”。
为什么是都市工业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究竟能不能发展工业?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曾在公开的演讲中指出一个研究成果:人的经济活动所包含的逻辑就是在流动中聚集,然后再流动、再聚集,直至人口、经济和财富在地理上集中到一个个面积奇小的地方去。
实际上,世界级城市大都沿着这样的逻辑发展,产业在城市资源要素“聚集—扩散—再聚集”过程中不断演进和优化升级。
都市工业作为都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业态,以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为依托,适宜在都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
国际大都市在再都市化阶段,通过发展都市工业,带动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回归和品质人群的再聚集,有效避免了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推动了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级提升。
以东京为例,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并未简单地推动所有制造业外迁,而是定期发布《产业科学技术振兴指针》,引导具有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需求密集,对环境、用地依赖度小的产业保留在中心城区,推动游戏动漫、服装服饰、消费电子等创新型、总部型都市工业蓬勃发展,成为产业的支柱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在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同时,还提升了城市经济密度,形成了城市产业名片。
都市工业并非新鲜事物,我国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都有相关布局。最为典型的是南京,2020年发布“四新行动”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发展新产业,并首次对雨花台等五个主城区下达新型都市工业产业指标。让工业重回主城,让产业加速迭代,引制造“上楼”。南京要用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低能耗的新产业,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推动产业回流城市中心,都市工业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之一。
“都市工业是中心城区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都市工业是以都市工业园、楼宇为载体,适宜在都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环境相协调的现代产业经济形态。”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展规划处处长、“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乃华看来,都市工业不仅能够夯实产业基础,还能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的优势,用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低能耗的新产业,增强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在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提升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站在经济发展维度,还是从城市战略构想维度观察,广州中心城区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推动产业资源回流,一方面是对城区产业“空心化”趋向的主动调适,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化构建。
强化引擎功能
近几年,全国各地对于工业的重视程度回升,加快促进制造业回流。深圳、上海、苏州作为三个全国工业大市,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等不同的维度上,你追我赶,争当“中国工业第一城”。
视野放大到四大一线城市,北京去年GDP增速实现一线城市中领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第一,正是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带动,支撑了经济增长。这不乏国药、科兴等疫苗厂商的助力。
相较于全国其他城市,坐拥华南地区最齐全工业门类的广州,第二产业占比并不突出。广州的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三五”之前(2015年)的29.12%一路降到2019年的24.22%,通过加快布局,近两年实现了一定回升:从2020年的26.34%回升至2021年的27.35%。
这一数据同比,上海是26.4%,深圳是36.9%,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城,虽然二产增加值占比不算突出,但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3万亿元。
在近年的疫情影响下,其他经济指标受到较大程度影响,从而牵连了整体经济增速的前提下,包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依然能够坚挺并实现了稳增长,工业的韧性至关重要。
工业在疫情到来时的承压能力,以及疫情稍缓时的快速修复、反弹能力,都远远超过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广州引以为傲的资本之一,便是具有华南地区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广州占了35个。这意味着,一旦面对挑战,城市可以较大程度、最快速度地在城市内部乃至周边城市实现产业链协同。
从城市到都市圈乃至城市群,范围越来越大,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内核要有足够的密度和能级,才能发挥核心引擎的作用。对于广州而言,以老城区等为主体构成的中心城区无疑是资源最富集、含金量最高的组成部分。中心城区强大与否,与发挥引擎功能密切相关。
以制造业立市,推动工业回城,广州无疑为中心城区注入一针强心剂。
珠江两岸,工业拔寨。
见证过工业荣光的老城区,又将迎来新一轮的产业变阵:曾告别城市中心的工业,将以新的业态、新的形态、新的模式重新归来。
聚焦中上游产业链
构建都市工业生态系统
工业的发展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长期健康发展,经济安全和综合的竞争力的重要产业支撑。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刘金山表示,广州旗帜鲜明提“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是总结了过去十几年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进行的科学选择。
刘金山分析,“工业的支撑,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为服务业为主导的大都市,广州正在重新反思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通过布局发展都市工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发展都市工业不仅仅是广州自己的事,同时可以辐射到珠江东岸和西岸,甚至全省以及周边地区。”在他看来,广州发展都市工业,有很好的基础。
广州坐拥华南地区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广州开发区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在南沙、增城等国家战略平台,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助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帮助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的上游下游拓展。这都成为发展都市工业的重要支撑。
刘金山认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一步促进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这都将引领都市工业从研发设计端到需求端,从消费到生产端的发展。此外,广州储备了大量科研人才,有助于都市工业未来向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标准化、精密化发展。
立足于广州的优势与基础,广州发展都市工业,应和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将都市工业产业主攻方向聚焦中上游产业链,实现区域协同,构建都市工业的生态系统。
他表示,首先,广州可建立全产业链的互联网电商平台,注重集中向制造业的中上游环节发力。其次,在都市工业中,应达到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坚持“双碳”引领,主攻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塑造自身产业竞争新优势。
此外,还可加大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对复合型、国际高端制造业的产业人才培养,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引导各级产业基金投向都市工业,使得金融服务于都市工业发展。
从创新源头夯实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基础
走过高唐路,绿荫掩映下的天河科技园中,大批总部企业集聚,广州南方卫星导航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卫星”)便坐落于此。
去年底,在2021广州国际创新节上,天河区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其中,以南方卫星牵头成立的现代都市工业创新联合体成为区内首批产业创新联合体之一。
未来,以龙头企业牵头,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开展搭建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合作等多形式活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共同进步,从创新源头夯实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发展基础。
作为创新联合体发起方,南方卫星是行业的龙头企业。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中,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大放异彩,其中,使用的主力测绘装备——觇标和雪深雷达系统便出自南方测绘集团的南方卫星。
“天河集聚了高科技企业,发展现代都市工业能让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落地,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南方卫星导航副总经理文述生表示,龙头企业集聚,高校院所支撑是天河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能让现代都市工业充分发挥产业联动作用,搭建连接桥梁。
工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天河区“十四五”规划中,现代都市工业首次被列为天河区主导产业。集结区内优质资源,以天河为代表的中心区,正开展赋能都市工业的创新实践。
在政策上和企业服务上,依托“链主”企业,天河将加快“建链”“补链”“强链”招商;加大城市更新力度,瞄准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工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切实降低现代都市工业企业用电、用气、用地、融资、数据使用等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天河还将通过专业园区发展和工业上楼两个方向开展新的尝试。“我们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重点发展卫星及应用、智能装备、精密仪器等领域,积极培育、引进都市型工业总部、独角兽和隐形冠军,探索推动工业上楼、专业园区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天河区发展改革局局长邹学仁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 郭苏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