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21年是中国“双碳目标”的开局之年。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进行了庄严宣告:“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将“双碳目标”的实现定位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对其“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战略作用寄予厚望。经过2020年底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国在2021年开始围绕“双碳目标”制定政策、划拨资金并鼓励市场参与。
本文将首先梳理2021年中国市场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五大趋势,随后结合这五大趋势分析“双碳目标”资金从何而来与到何处去,并简要展望未来。
正文共4260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本文摘自《可持续发展金融前沿》2022年第1期“专题洞察”,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完整月报
一、2021年五大“双碳目标”金融趋势
纵览《前沿》2021年12期月报 “双碳目标”金融动向,我们发现了五大趋势:
1. “碳”金融政策体系布局
2. 碳权交易体系搭建
3. “碳” 金融产品创新
4. 投资机构战略转“碳”
5. “碳”产业投资赛道开启
1. “碳”金融政策体系布局
2021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2.碳权交易体系搭建
2021年7月16日上午,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这标志着历经十年试点筹划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全年,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了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3.“碳” 金融产品创新
2021年2月9日,中国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碳中和债券,首批发行人包括南方电网、三峡集团、华能国际(600011)、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机场集团和雅砻江水电,合计发行规模64亿元,这是全球范围首次冠以碳中和贴标的绿债。
2021年4月14日,上海股交中心正式上线碳中和指数。该指数综合考虑并挑选了190家挂牌企业作为碳中和指数样本,包括科技创新版(N版)和股份转让系统(E版)中涉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有助于抵消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企业。
4.投资机构战略转“碳”
2021年3月19日,中国知名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母基金管理机构盛世投资发布了我国股权投资行业首份碳中和战略声明。在《盛世投资碳中和战略声明》中,盛世投资提到将不仅要求自身经营活动和投资行为进行全面碳排放管理,还将对旗下私募基金、创投基金提出同样高标准要求。
2021年4月19日,南方基金在公募基金业率先启动碳中和行动方案,将从公司运营、信息披露、风险控制、产品研发及ESG推广等方面助力碳中和。
5.“碳”产业投资赛道开启
2021年5月10日,碳阻迹在其官网上宣布获得5000万元的A轮融资。碳阻迹创立于2011年,是中国第一家从事碳排放管理软件和咨询解决方案提供的公司,这笔资金将用于全面提升碳管理的SaaS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2021年6月5日,高瓴资本宣布设立“碳中和”专项投资基金,加大对低碳科技和新能源领域投资支持力度,加速低碳技术的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
图片来源:网络
二、 实现双碳目标
需要的资金从何而来?
针对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两大目标的资金总需求,发改委、中金研究院、高盛等多方机构均进行了预测。尽管对资金缺口总量的预测差异较大,但各方观点综合来看,目前业界形成了两大共识:1.资金缺口巨大,年均资金需求在2.6~4.2万亿元人民币之间,未来四十年总量级可达百万亿以上;2.社会资本将占据资金的八成以上,政府投入资金将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
1. 政府资金
2021年以来,多部门频繁发声、密集部署政策,同时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双管齐下引导社会资本聚焦碳中和,加快双碳资金“保障网”成型。货币政策上,我国以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社会资本,为实体经济提供低成本、精准直达的资金;财政政策上,政府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稳定性,结合补贴和有序的补贴退坡,引导碳中和相关产业自主发展,提振社会资本投资信心。2021年11月8日,碳减排支持工具正式推出。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释放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在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基础上,我国将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针对碳中和相关产业在我国相对缓慢的发展现状与较高风险,政府资金为社会资本起到引导作用。而要撬动市场资金,则需要政府“建立并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易纲行长如是称。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马骏表示,社会资本占绿色投资比例可高达90%。
2.社会资本
我国社会资本目前主要是绿色金融和碳排放权交易。
2021年多项绿色金融标准取得突破,带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3月,中国银行(601988)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实施“碳中和” 绿色债券贴标并且成功发行碳中和债的国家;6月,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正式纳入业务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此外,绿债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2021年我国全年绿色债券存量达到1642只,同比增长43.91%;金额合计17276.85 亿元,同比增长33.19%。
此外,随着7月16日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我国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碳市场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如前所述,截止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但是,《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报告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换手率在3%左右,同欧盟碳市场相比,市场活跃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扩大,并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碳价信号是未来值得期待的趋势。据生态环境部规划,十四五期间,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8大行业将被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
图片来源:网络
三、实现双碳目标
需要的资金到何处去?
碳中和背景下,发电、储能、CCUS将成为资金注入的三大关键领域。9月26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丁仲礼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指出,碳中和的三大重点是电力端、能源消费端与固碳端。目前全球每年约排放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合约344.86亿吨)来自化石燃料。在我国的碳排放格局中,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化石燃料开采时的温室气体排碳占比也达到85.4%。二氧化碳产生后,约一半被海洋和陆地吸收,其余46%(合约184.46亿吨)留在大气中,成为全球升温的“罪魁祸首”,也是人为固碳的目标。
因此要减少碳排放,有效途径就在于:1. 电力端减少化石燃料发电,在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的产生;2. 发展储能,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从而提升消费端体验,帮助风能、氢能、地热能等代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实现能源消费端转型;3. 人为捕捉并封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抵消无法削减的碳排放量。
1. 发电行业:火力发电行业低碳转型乃至最终实现净零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能源需求仍在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我国需要将发电量从目前的约7.33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050年的15万亿千瓦时。依据清华大学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推测,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应转变能源结构,到 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5%,非化石电力在总电量中比例超过90%,煤炭比例降低到 5%以下。
2. 储能行业:储能的形式除了抽水蓄能之外,还有电化学储能,甚至未来氢也可能成为储能方式。根据《零碳中国·绿色投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电化学储能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189MW增长到2050年的510GW。据中关村(000931)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预计2060年中国电力储能装机规模将达420GW左右,需求空间大。未来储能成本也将不断降低,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研究,储能成本在过去10年间每年平均下降10%-15%,现已突破1.5元/Wh的系统成本经济性拐点。
3. CCUS: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减排需求来看,依照现在的技术发展预测,2050年和2060年,中国需要通过 CCUS 技术实现的减排量分别为每年 6 ~ 14 亿吨和10 ~ 18 亿吨二氧化碳。我国CCUS 技术可提供的减排潜力,基本可以满足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需求(每年6~21 亿吨二氧化碳)。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调查,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的应用能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20%-40%,是碳中和背景下的优胜选择。《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现状报告 2021》指出,水泥、钢铁和化工行业属于最难脱碳的行业,如不采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上述行业几乎不可能实现净零排放。
图片来源:网络
四、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双碳目标是“十四五”一以贯之的主题。紧迫的减碳责任之下,转变能源结构、碳排放产业转型成为政府强调的工作重点。“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分别累计降低13.5%和 1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煤炭发电的比例则降至5%以下。为实现上述指标,一方面,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需要重点控制,工业、建筑、交通等高耗能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低碳清洁能源行业将填补能源结构上的空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然而要满足大规模、长期稳定的能源需求,克服风电、光伏、水电等发电方式的地域性、周期性限制,基础建设与技术革新势在必行。而创新的金融体系及工具,将是“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基础保障和有效助力。
作者 | 卢轲 李懿
编辑 | 姜若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庞天一,(2021),碳中和追踪周报(2021年第24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双碳”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转变.
[3]章轲, (2021), 第0财经|“1+N”政策体系正在制定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4]马梅若.(2021),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5]崔莹,(2021),IIGF观点 | 2020年全球碳市场发展概览及对中国建设碳市场的启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6]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1),《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
[7]人民银行,(2021) 《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