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工信发〔2021〕8号
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现将《山东省工业设计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11月22日
山东省工业设计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概况和形势研判
一、发展概况
二、形势研判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章 发展重点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前 言
工业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生产力,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助力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关键手段。“十三五”期间,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发展工业设计作为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品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持续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为全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了重要力量。
“十四五”时期是山东省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对于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为贯彻落实有关要求,加快提升我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发展概况和形势研判
一、“十三五”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概况
“十三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发展工业设计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确立了以制造业为主战场,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的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设计、研发、品牌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型,为“十四五”工业设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加强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出台《山东省加快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工作指南》等文件,强化工业设计理念,加快提升我省工业设计能力和水平。各地相继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自2016年起,省政府每两年举办一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成果加快涌现。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德州等市也先后设立市级工业设计赛事,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氛围。省政府与工信部连续举办2019年、2020年、2021年三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有力拓展我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新空间,塑造“山东制造”新形象。
(二)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山东是工业大省、制造大省,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企业普遍建立了工业设计中心,实现了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截至2020年底,我省共有工业设计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40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708家。自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以来,我省有11家企业获得金奖,占全部39个金奖的28%。
(三)集聚效应逐渐凸显。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青岛工业设计产业园、中德工业设计中心、烟台国际设计小镇等园区成为重要产业支撑,加速城市品牌建设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淄博冠中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一批区域性开放共享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先后落地,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开展设计服务、产业对接、成果转化,汇聚了前沿设计智慧和创新资源。中国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学院、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总部相继落户烟台,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联合发起成立“胶东经济圈工业设计产业联盟”,搭建起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良好载体。
(四)人才支撑显著增强。我省26所高校开设了设计相关专业,约占全省高校的17.3%,每年可向社会输送近千名专业人才。国内率先成立山东省工业设计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山东省制造业设计培训基地,启动了中国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学院,开展了多期“山东设计创新企业家人才培育工程高级研修班”,累计培育了300多位设计创新人才,通过不断深化更新工业设计思维和理念,为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但是,我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在工业设计领军企业培育、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山东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一是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省内工业设计融合发展平台覆盖面和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优化;二是一些工业设计园区特色还不够明显,入驻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园区内部完整的工业设计产业链尚未形成;三是制造企业应用设计的意识仍需加强,一些制造企业习惯于代工模式,设计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四是设计服务行业竞争力亟待提升,缺乏领军型工业设计企业。“十四五”期间,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二、“十四五”形势研判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的关键时期。在大力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一)面临的重大机遇
1.设计创新提升竞争力成为时代焦点。新全球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资源环境压力、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挑战严峻,推动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任务紧迫。通过设计创新从源头加速提质增效、节能减排、提升制造服务竞争力成为时代焦点。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进智能世界加速到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世界制造业格局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智能互联时代进一步促进中外工业设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各国工业设计领域的联结将日趋紧密。
2.完备的产业体系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我省在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具有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为新时代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国内经济持续向好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为促进设计与制造服务的深度融合、引导制造业创新变革、重塑制造业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挑战
1.外部发展形势趋紧。当今“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加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等,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2.省际之间比拼加剧。重庆、河北、安徽等省市工业设计发展势头迅猛,我省正面临“标兵越走越快”和“追兵越赶越近”的双重压力,“不进则大退,慢进则小退”的严峻考验。
3.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我省制造业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大部分企业间的竞争还未上升到品牌竞争、战略竞争的高度,工业设计产业尚未深度介入。随着全球竞争愈加激烈,缺乏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将愈发难以在国际市场赢得优势。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仍是我省加快工业设计发展、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形势,抓住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技术革命、全球格局变化的重大机遇,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就完全有可能推动工业设计实现“新跃升”,为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动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新贡献”。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制造强省部署要求,抢抓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机遇,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工业设计与新技术、新业态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为建设制造业强省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工业设计加快发展。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鼓励行业组织、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聚焦发展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服务体系,注重人才培养。
(二)提升能力与引领需求相结合。围绕制造业短板领域精准发力,提升制造业工业设计能力,拓展设计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强化基于引领用户需求的产品功能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提升,以高质量供给催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设计创新,强化设计创新服务及支撑体系建设,引导设计创新要素向关键共性技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集聚。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设计支撑能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深度融合。
(四)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优化工业设计发展环境,加快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设计能力和工业设计服务水平。聚焦重点地区、“十强”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工业设计特色园区、示范领军企业和典型案例,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服务和专业化服务转型。
三、发展目标
紧盯制造强省建设目标,围绕增强创新设计能力、加快设计产业发展、提升设计服务水平,大力推动产业设计化和设计产业化,力争到2025年,我省工业设计产业能级得到全面提升,对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引进一批国内外工业设计机构,培育10家工业设计领军企业;初步建成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聚集工业设计机构和企业1000家以上;工业设计服务企业突破1000家,新增工业设计专职人员5000人左右,具有工业设计师职称的设计人员超过200人。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围绕“十强”产业,培育建成5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择优培育2家有特色主攻方向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新增不少于1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5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在制造业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基础好的地区建设5个左右工业设计培训实训基地。
——平台建设持续健全。创建1~2个工业设计特色类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等产业集群,培育建成5个以上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设计交易、品牌推广、协同设计等专业化特色服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逐步健全。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以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国家工业设计奖等行业活动;力争获得国际工业设计各类知名奖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第三章 发展重点
把准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促进工业设计与产业融合,加快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形成协同创新、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创新产业生态。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面向现代社会对多媒体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和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加强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设、智能家电等在设计中的应用,开发引领未来产业方向的原创型新产品。以室内、移动和穿戴三大类电子信息产品为重点,提高产品的系统集成设计和交互设计水平,推进时尚设计与产业的对接融合,发展以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数字视听终端等为支撑的现代时尚电子信息产业。依托济南、青岛国家软件名城建设,推动工业软件建模引擎发展,促进特殊行业和领域的专用设计及仿真软件应用。
二、高端装备产业
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农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能源装备、环保装备等领域,支持企业设计开发平台建设,提升设计创新能力,提出新功能、新造型、新材料、新结构、新概念,大力开展整机、整车、系统装备的工业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汽车行业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攻方向,提高乘用车整车系统集成和工业设计水平。农机装备、工程机械行业顺应绿色化、大型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外观设计与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着力完善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产品配套、检验认证、示范应用产业链条,提升系统集成能力。
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机组设计及大规模新能源装备、分布式能源系统装备设计。加强小微型新能源生产、储存装置及智能管理设计,发展氢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系统部件和优化智能电网设计。围绕智能电网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新能源装备的智能管理设计,提高发储输配电系统集成设计能力。
新材料产业,围绕新型结构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超常环境材料应用,加快工业设计、创成式设计和3D打印的融合式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展专项研究、产学研项目对接、产业服务、数据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拓宽增材制造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
四、智慧海洋产业
充分发挥重点企业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和 EPC 总装建造优势,发展海上钻井平台装备设计,提升耐久性和机动性。发展深海潜航器、水下机器人等海洋科考专用船舶及装备设计。加强远洋渔业装备及军民两用运输船舶设计,发展大容量多功能运输船舶、民用运输船舶准军事化设计。加强与上海、大连、武汉等地区交流合作,提升我省高端、新型船舶和海工装备设计能力。发展海洋牧场综合平台创新设计,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推动海洋渔业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转变。
五、医养健康产业
以高性能、普惠性医疗器械、健康监护、康复器械等智慧医疗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围绕产品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和人性化要求,融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设计,实现大型基础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设计。运用3D打印等新技术发展人体植入材料和义肢设计,加强远程诊疗系统和人工智能软件设计开发,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和医疗机器人设计。
六、绿色化工产业
发展芳烃、乙烯、石化精深加工、生物化工、新型煤化工、精细盐化工等节能环保设计,加快发展节能节水和三废处置装备设计,提高材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围绕能源利用发展各类余热回收装备设计,重点发展空气和水资源净化、垃圾分类回收及加工处理、智能化节水等设备设计。提高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设计能力,加强节能建设、社区设计和能源智慧管理等服务模式设计。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建设工业设计载体
(一)完善工业设计中心梯次培育体系。强化对工业设计中心的培育、认定、管理和扶持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梯次培育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或与高校院所等相关机构共建行业设计中心,提升制造企业设计创新能力。
(二)加强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重点布局建设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择优培育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鼓励产业链领航企业联合设计机构、院校等,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工业设计研究院,持续加强合作协同。鼓励结合各市优势产业基础,建设分布式创新驱动平台网络。探索研究院运营管理模式,强化自身造血功能。
(三)培育壮大工业设计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一批特色明显、作用突出的工业设计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提升工业设计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建立自有产品品牌,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专栏1:工业设计载体建设工程
1.建设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推进工业设计与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搭建具备数字化验证、敏捷制造、原型开发等功能的研发设计与应用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与设计攻关。
2.支持专业工业设计公司提升设计综合服务能力。鼓励从产品设计向包含研发设计、流程设计、品牌策划等整体解决方案发展,建设贯穿产业链的工业设计服务体系,创建国内领先设计服务品牌。
二、提升设计服务能力
(一)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围绕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强化工业设计理论、设计标准、设计方法、设计管理、设计验证等基础研究工作。针对制造业设计基础研究薄弱的短板,引导相关企业和机构联合攻关,重点提升智能制造、关键装备、核心装置、新工艺技术等设计能力。突出绿色设计导向,推动智能设计和集成创新。
(二)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体系。引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企业,吸引科技人员、高等院校专业教师、科研院所创办工业设计企业,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分离研发机构成立独立运营的设计公司,支持设计工作室等各类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产业集聚区、高等院校和设计服务机构设立工业设计企业孵化平台,培育孵化一批工业设计企业。
(三)优化提升供给质效。发挥工业设计与技术创新高度耦合关联的特性,着力提升产品的外观造型、友好体验以及工程易用性和环境融合性,把工业设计贯穿于产品生命的全周期,加快从注重产品外观功能设计向包含研发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服务模式设计等高端增值设计服务环节延伸。支持工业设计企业通过产品交易、专利入股、品牌共享等合作方式,实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和设计成果转化。
专栏2:创新设计能力提升工程
1.开展工业设计基础研究。支持软件企业、设计公司开发一批先进适用的贯穿工业设计活动全过程的软硬件工具,构建门类齐全、先进适用的工业设计工具体系,大力进行推广示范。
2.开展“工业设计进百企”活动。组织摸排企业工业设计方面现状和需求,通过对接会、座谈会、成果转化会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个性化解决方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设计创新人才
(一)加强学科建设。支持中小学开展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启蒙教育,高等院校加强工业设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工业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结合“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推广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符合我省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高端工业设计人才引育。创新工业设计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开展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评价工作,支持将设计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选拔范围,享受各级人才政策待遇。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面向全球引进高端工业设计人才,鼓励国内外工业设计人才来我省就业或设立设计机构。
(三)加强设计实训培训基地建设。鼓励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以及各类创意设计园区建设制造业设计实训基地,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支持相关企业和行业组织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培训基地。
专栏3:设计创新人才培育工程
1.支持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培育平台建设。以联合研发项目管理为有效链接和发展支撑,打造产学联动、学研一体、校企共创的机制与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
2.开展设计能力提升培训活动。支持面向企业管理者、设计师的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创新课程体系,塑造核心竞争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3.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人才评价机制。借鉴先发地区经验,探索新增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职称,推进人才评价、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促进工业设计人才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优化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为依托,支持围绕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开展基础研究,拟订重大战略与规划,建立开放共享的行业数据资源库、材料数据库以及通用模型库等,提供设计工具、设计标准、计量测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二)建立分布式设计资源共享网络。鼓励发挥各类专业设计机构的人才、技术和资本优势,建立资源共享网络。支持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完善仪器设施使用和共享机制,面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和测试平台。搭建设计创新智库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组织体系建设等咨询服务。
(三)加快工业设计与双创融合。鼓励通过旧厂房改造再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等方式,规划建设一批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示范性、开放式工业设计双创平台,引导和支持中小设计企业创新创业,加快工业设计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设计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专栏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加快推进烟台国际设计小镇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融成果展示、品牌推广、人才培训、产业孵化、成果转化与交易等为一体的设计领域创业空间,助推中小设计企业孵化成长。
2.促进设计资源共享。依托省内工业互联网优势,构建集信息发布、供需对接、设计展示、设计服务、成果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定制化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新型服务模式,促进设计资源共享,构建平台经济生态圈。
五、提升工业设计影响力
(一)继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持续办好“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进一步扩大参赛范围、提高赛事水平,支持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院校开展工业设计行业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市设立市级工业设计赛事。围绕重点产业需求,组织获奖作品巡展、宣传推介、推荐参展参奖,汇聚设计人才和设计成果,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
(二)塑造山东设计整体形象。支持制造企业、机构院所积极参加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国内外知名赛事活动,宣传推广我省工业设计文化,展示我省工业设计水平与实力。打造提升工业设计高峰论坛、新品发布等活动品牌影响力,重视工业设计和齐鲁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的融合,扩大我省工业设计知名度。
(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与欧美、日韩等地区工业设计领域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设计资源。支持设计企业发展以设计为核心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鼓励工业设计服务“走出去”,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鼓励制造业企业选派优秀设计师出国培训,加强设计领域交流互学互鉴。
专栏5:设计影响力提升工程
1.支持烟台创建“世界设计之都”。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以及其他一系列以工业设计成果交流转化、理念与技术交流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会议、活动或展览,强化活动成果展示推广与对接转化功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
2.构建区域工业设计交流平台。支持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等区域工业设计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工业设计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一体化发展氛围,形成区域设计和品牌集群优势。
3.深入开展工业设计创新合作。支持世界设计产业组织等行业组织在我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合作,提供产业链整合、投资孵化、设计人才、设计标准等解决方案,持续增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各部门横向协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的政策宣贯,指导各市出台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省市两级政策合力。加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同联动,保证各项工作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二、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工业设计创投领域,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增加支持工业设计企业的融资品种,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支持设立工业设计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工业设计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天使基金等机构投资工业设计企业。
三、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有效流通。探索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产业统计制度及统计指标体系,及时掌握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协会的作用,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四、加强宣传推广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业设计理念,探索打造宣传工业设计活动与成果的展示演示载体。组织开展工业设计进园区、进企业等推广活动,深入做好政策措施、设计理念、典型案例等宣传引导工作,营造全社会了解、重视、应用工业设计的良好氛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