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经晓萃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对我国95个老工业城市 (地级市)的转型升级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评估分析,日前发布了2021年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排行榜。
据中国工业报了解,该排行榜聚焦综合竞争力、产业效能、转型升级动力、绿色发展和民生保障等五个方面,构建三阶五维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熵指数与德尔菲法等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评选得到广大参与城市的认可。
发展特征鲜明
相关研究人员对中国工业报表示,95个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呈现出四个鲜明的地域特征。
东部强势引领。东部地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水平较高,排位前6名的城市中,东部占5席,江苏老工业城市领先优势突出,有3个城市进位前4名。其中,常州市凭借产业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攻坚引领,稳居第1名;唐山市通过钢铁、装备等产业的 “智”造转型,助推老工业基地向智能制造新基地升级转变;淄博市聚力打造氟硅材料、MEMS(微机电系统)等优势产业链群,积极布局氢能、智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加速转型发展。
中部优势显著。中部地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水平仅次于东部,5个城市排名前十,16个城市转型升级水平高于全国老工业城市平均水平。创新是中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其中,芜湖市坚持创新赋能,助推通用航空、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洛阳市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激发创新聚变效应,实现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株洲市通过腾笼换鸟焕发新活力、转型升级厚植新优势、强化创新注入新动能,实现技术领跑转变。
西部亮点频出。近半数西部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个高于全国老工业城市平均水平。其中,包头市以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钢铁、稀土等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遵义市稳持工业强市战略,以绿色食品为支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跻身西南第五城;柳州市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产业,加快新型现代工业城市建设,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东北进程缓慢。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水平不高,排名后10名中,东北城市占8个。仅4个城市位列前50名,其中,大庆市通过重构产业、重组要素、重聚动能、重塑环境等路径推动石油精深加工、油城振兴转型,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盘锦市坚持产业链、创新链联动发展,积极推动制造模式转变和数字化升级,以 “链主企业”带动延链补链强链,实现工业经济转型提速。
三点对策建议
相关研究人员表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老工业城市应以 “一个聚焦、两条主线、六个抓手”为落脚点,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产业基础向高级化、产业链向现代化转型升级。
首先是一个聚焦,要聚焦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名城。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名城。一是强化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培育,推动产业园区平台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高地。二是加强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加快制造业区域、企业、产品品牌建设,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支撑。三是合理优化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经济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治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其次是两个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加快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一是积极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改造,科学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优化调整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用地供给,提升城市功能。二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支撑能力。三是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统筹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集聚发展,强化生产生活配套能力建设,统筹规划现代化城市功能组团,科学开展新城区建设。
强化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一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强化科技创新、要素支撑,集中资源强优势、补短板,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畅链补链强链,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推动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过程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着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加快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三是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促进能源资源绿色低碳转型。
最后是六个抓手要明确。
以新区园区建设为抓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城融合模式,推进创建大学城、科技城、科学城、高铁新区、城市新区等各类新区,整合优化现有各类产业园区,有序推进产业园区扩区和升级,加强引导中心城区和偏远工矿区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搬迁转移,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集聚发展。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新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推动能源、交通、民生、消防等领域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以创新载体建设为抓手,熔铸转型发展硬实力。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产业优势布局建设先进装备、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平台。加强政校企合作,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研发机构。
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抓手,推进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立足现有产业集群特色优势,围绕优势产业整合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攻克核心制造技术,构建高端制造技术创新网络,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内领先产业集群。
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抓手,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先进制造业集中。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扶持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 “单项冠军”企业和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塑造城市新形象。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等企业权益保护,推进政务、商务、司法等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打造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全面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