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畔打造“总部经济”“财富管理”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张群琛

  昨天,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访活动,邀请来自柬埔寨等国家42家媒体的50余名中外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百里长安街东端、千年大运河北首,感受北京城市副中心新面貌与冬奥新气象。

  “十四五”末运河商务区核心启动区完成建设

  城市副中心之行首站,来到运河商务区新光大中心,站在顶楼,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通惠河五河交汇处一览无余。伴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副中心现代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城市副中心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四大功能统筹推进,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俯瞰如火如荼建设中的运河商务区,静谧古朴的燃灯塔与拔地而起的商务楼宇交相辉映,不远处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扩展着副中心的绿色生态空间,彰显着副中心古今同辉、水城共融的城市景观,给记者们带来了沉浸式的观景体验。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中心规划处处长李伟介绍,副中心规划建设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突出建设三个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二是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搭好城市框架;三是营造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四是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

  作为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运河商务区围绕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三大功能定位和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立足金融+总部产业定位,持续加大招商力度,为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截至目前,运河商务区为城市副中心集聚了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运河商务区管委会主任林正航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突出‘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一体化设计、建筑亲水性’四个特点,对打造副中心水岸经济名片、发展运河夜间经济、树立通州城市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2021年底,运河商务区已有注册企业15863家。到“十四五”末,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核心启动区将完成建设,预计将集聚财富管理机构超过150家,绿色金融机构超过5家,金融科技企业超过110家。2025年,力争建成“总部经济”“财富管理”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逐步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项目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 打造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

  从五河交汇处到国家4A级景区大运河森林公园,通州区聚焦大运河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并实现大运河和环球主题公园水上连通,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目前,通州区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作为北京市首个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总建设面积10700亩,其中水面面积约2500亩,绿化面积约8200亩。秉承“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设计理念,形成了“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的整体布局,成为市民朋友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冬奥期间,大运河森林公园作为冬奥会火炬传递点位之一,以“古今通衢”为主题传递着北京城的历史与传承,展示源远流长的大运河文化魅力。公园内火炬传递距离总长约8.8公里,由126名火炬手接力完成,传递路线由大运河森林公园南门休闲长廊出发,经月岛观景台、柳荫广场等景观,最后传递至鱼跃广场收火,火炬手沿河岸进行传递,彰显了奥运文化与历史名城丰富多元文化的融合。

  先造林、后造城,通州区正在加快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大尺度建绿、大密度增绿,突出“蓝绿交织”建设理念,打造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通过大面积植绿、大尺度造林,目前通州区森林面积已达46.83万亩,森林覆盖率34.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31平方米,居住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46%,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1.02%。预计到“十四五”末,通州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以上;居住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一幅“水韵林海,千年绿城”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设计小镇聚集设计和城市科技类企业157家

  大运河以西,六环路以东,副中心三大特色小镇之一的张家湾设计小镇就坐落在此,小镇原为通州第一个工业园区,现已蜕变成为副中心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小镇的重要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时也承担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建设的主要设计。

  张家湾设计小镇的智慧化建筑设计、人性化办公体验都让中外媒体耳目一新。平时只是偌大的格栅玻璃,只要通电启动就瞬间变成高清显示屏,一个宽16米、高4米的科技大屏让中外记者非常感兴趣。大屏所在大厅就是以前的老铜牛厂的成衣车间,如今这里成为园区论坛发布和各项活动的举办场地。幕墙熄灭时整体呈透明的状态,不影响室内光线的通透感,整个成衣车间平层办公空间尽收眼底。

  截至目前,依托创新中心楼宇资源,设计小镇已聚集设计和城市科技类企业157家,产业类型包括建筑设计、文化设计等设计领域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城市科技产业。其中,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加坡CPG集团,首都创新工业设计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设计类头部企业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均已引入设计小镇,设计小镇的产业特色日益凸显。

  截至目前,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北京时装周永久会址均已落户小镇。未来,小镇每周都将举办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设计学术研讨、企业年会、产品发布会等重要活动,不断打造设计小镇的品牌知名度,吸引国内外高端设计企业、建筑设计大师、顶尖科技人才来到小镇创新创业。

  为提升设计小镇生活品质,这里还在同步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综合提升,以建设“活力小镇”为目标,从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市政交通、公共空间等多个方向高标准设计、建设基础设施和商务配套。比如梳理可利用房源4300套,解决了设计师对于“住”的关切;启动并完成了张凤路、京津公路辅路、梧桐路等路段和路缘石修缮;第一家实体书店“咱家书房”正式揭牌,丰富了设计小镇文化空间;五大地块中均设计布局商业服务配套,如礼士书屋、24小时餐厅、高端品牌咖啡厅和健身房等,营造小镇“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发展氛围;全面启动了小镇5G基站建设,为下一步建设共享民生设施、打造智慧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设计小镇继续紧密结合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主动担当,率先作为。通过不断凝心聚力,逐步将设计小镇建成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全球独树一帜的国际设计小镇和城市科技示范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