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走下坡路该反思什么?

从2016年前后算起,智能音箱发展了5~6年时间。

2014年,亚马逊推出的智能音箱Echo风靡全球,引发了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关注。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少数玩家开始试水投入这个战场,2017年主流互联网大厂纷纷下场。

数据统计,这一年,国内做智能音箱的企业有50家之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2019年,智能音箱进入发展高潮,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当时的报告指出,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表现要优于其他国家,出货量是美国市场的两倍多。

而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零售量由2017年的176万台迅速增至2020年的3770万台。而2017年中国智能音箱零售额为4.9亿元,到2020年智能音箱零售额已超过70亿元。

发展到今天,国内智能音箱大致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阿里百度小米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4.96%、33.4%、27.2%。

尽管在零售额上增长迅速,但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智能音箱的热度与关注度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创下了1.469亿台的新纪录,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销量突破1.5亿台。增长明显趋缓。

国内的数据也显示出这种倾向。根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后,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增长开始有滑坡迹象了。2019年国内智能音箱还呈现三位数增长,达到109.7%。到了2020年,国内智能音箱总体较2019年下降了8.6%。

甚至我们从智能音箱的领头羊亚马逊来看,其留存也开始出现了问题。

据彭博社报道,亚马逊对其智能语音服务Alexa业务的内部分析显示,近期该业务利润较低,用户流失率很高,智能语音市场未来几年增长率仅为1.2%。

我们能很明显的感受到的是,智能音箱不火了,甚至有走下坡路的倾向。

智能音箱为何不火了?

事实上,我们观察到,5~6年过去了,智能音箱发展到现在,它的变革性与创新性、产品体验其实没有达成用户对该类产品的预期。

在今天,国内市场,智能音箱从内容娱乐服务到智能家居、语音交互等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没有超出期待的创新产品。

智能音箱的高速增长背后,与补贴与价格战息息相关。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智能音箱单台设备的平均销售额为193元。发展到今天,从小米小爱智能音箱到小度智能音箱、天猫精灵智能音箱,定价普遍在95~499之间。

打到今天,玩不起价格战的小厂基本上已经离场了,大厂则普遍在亏损卖硬件。但无论是品牌高度还是产品影响力与功能创新,都还谈不上成功。

用户对智能音箱产品的预期是什么?

从最初人们对智能音箱的想象来看,它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入口,通过智能音箱,能控制家里的一切电器设备。

当然,如果说这个目标过于宏大的话,那么在用户的预期里,智能音箱至少能通过语音交互与房间主人进行顺畅的对话与语音识别房间主人不同位置的指令。但这个小目标,智能音箱也没有很好的做到。

发展到今天,智能音箱在语音交互体验上并没有迭代出变革性体验。

从国外voicebot.ai在2019年的智能音箱使用功能排行来看,用户使用智能音箱,依然没有离开听音乐、问问题、查天气、定闹钟、听广播等常规性功能。

现在市场上的智能音箱产品还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需要承认,当前智能音箱在语音交互层面依然不成熟,虽然普及了带屏音箱,但语音与按键、触屏的融合不佳,弱化了语音交互上的特色与进化。

有行业从业者指出,当前的智能音箱几乎都不支持复句、否定句、省略句、多轮对话等等自然语言输入,没有把语音交互的真正优势发挥出来。

这恐怕是使用过智能音箱的消费者普遍的感受——无论是长句识别还是语义理解,答非所问是大概率事件,体验并不佳。

语音交互与识别率不行,用户自然用起来的兴趣就不大了。

据某行业从业者公布的一个数据显示,智能音箱虽然全球保有量超过6亿,但每天交互只有10次左右。这是全球的数据,在海外智能音箱市场,是以亚马逊echo、谷歌GoogleHome,苹果HomePod主导的市场,在国内来说,这个数据恐怕更低。

语音交互与长句识别率一直提不上来,也与缺乏海量的数据训练相关。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智能音箱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无法用上移动互联网的海量数据,它更需要能响应问答的知识图谱数据来进行训练。

如果一开始智能音箱的识别率低、用户黏性低、用户交互频率低,自然也缺乏海量的数据来迭代它的智能化。

在语音交互体验的智能化层面,亚马逊也没有带来根本的语音体验变革,比如它无法对人或者对特定个人的声音与需求进行识别,无法拥有媲美智能手机的支付体验等。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Alexa的实用性不足。

根据彭博商业周刊的报道,多年来,大多数Alexa用户只使用语音设备来播放音乐,或在做饭时设置定时器,或打开灯。

亚马逊员工在2019年的一份规划文件中指出,Alexa新用户在激活设备后的三小时内会发现,他们使用的功能仅为全部功能的一半。

在今天,智能语音助手是手机产品的标配,也几乎是车载智能系统的标配。

但是从体验上来看,智能音箱语音交互也仅仅停留在基本的常规语音命令识别层面,当前的智能音箱不能主动服务,只能被动操作,智能程度不高,体验并不性感,也看不到太多创新与变革的潜质。

诸多种种,导致智能音箱的产品与用户的预期体验以及它的变革意义相去甚远,当前的智能音箱更多沦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语音+屏幕的小玩具。

带屏智能音箱成为主流,玩家们该反思什么?

在今天,从海外市场的亚马逊Echo Show、谷歌Nest Hub,到国内的小米等,各厂商都在将带屏智能音箱定位为一款家庭娱乐体验的产品。带屏智能音箱也被认为是智能音箱下一阶段。

但我们也要看到,屏幕的使用其实与用户对智能音箱的刚需无关。

而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大厂们都在死磕带屏智能音箱,其实其战略在于两方面。

其一,为了弥补相对低效率的语音反馈,屏幕让智能音箱承担起了影音娱乐、视频沟通、家庭监控等多种功能,寄希望通过屏幕触控体验这种在PC、手机、平板已经验证过的普适化的产品打法来掩盖语音交互上的短板。

而屏幕的引入,又与各大巨头的内容生态盈利的方向非常吻合——无论是京东阿里、小米百度等玩家,他们的内容生态建设基本上与“看”相关,而与“语音交互”相关的少。

如果是主打语音交互,那么各大巨头原本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生态就无法很好的打通。而有了屏幕,内容生态上的布局就可以顺势迁移到智能音箱产品上。

比如小米小爱音箱在内容方面集成了头条视频、爱奇艺、优酷、B站等视频图文内容;

小度也有爱奇艺、好看视频、优酷、B站、芒果TV、咪咕等在内的视频内容生态。

天猫精灵也全面接入了阿里文娱、健康、教育、购物等内容和服务能力。

在今天,智能音箱普遍已经涵盖了通讯、音乐、家庭互动游戏、儿童早教等内容生态,这些内容层面上的引入,也与大厂们的内容付费会员等营收模式息息相关。

但这也使得智能音箱越来越像一个平板电脑,毕竟在屏幕上玩游戏、看视频、刷图文、只需要手机或iPad即可,而不是一个语音设备。

这同时也让智能音箱在语音交互的进化要变慢了,屏幕也让产品的定位变得混乱——智能音箱看起来和平板电脑快没啥区别了。

《哈佛商业评论》曾有篇文章认为:随着时间推移,智能音箱背后的科技价值,将越来越少地关乎设备本身,而更多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方面地直接对任何设备讲话。

智能音箱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AI技术的承载体,但在今天,从无屏到有屏智能音箱的进化之后,厂商们叠加了视频、娱乐、学习、通话等功能,使得屏幕音箱的产品边界不断拓展。

但这种做法无疑忽略了智能音箱的核心战场在语音交互战场,因为通过语音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这比用手指触碰屏幕符合人类懒惰而又自然的天性。

亚马逊在Echo推出之后,过去曾让人们看到了它的智能语音系统Alexa平台的巨大潜力。

因为它是一个不同于视觉触屏模式的新玩法,Alexa打造的是听觉内容生态,它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安卓版的语音交互操作系统。

因此,打造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语音系统生态其实应该是亚马逊的一条独特的差异化道路。

但随着带屏智能音箱成为主流,让触屏操控与视觉观看体验喧宾夺主,剥夺了语音交互的时长与向更加深度的智能化方向进化。

亚马逊其实也恰恰放弃了自身的差异化特色与核心竞争力,这或许是当前亚马逊用户逐步流失的一大重要因素。

从目前智能音箱的进化趋势来看,智能音箱越来越倾向于变成一个廉价版平板电脑,视频播放成为了核心功能,而这也是苹果未来能赶超亚马逊、谷歌的重要战场。

对于厂商而言,这确实能抢夺一部分平板市场的用户,但它与平板的差异性价值又在哪里,这无疑值得厂商们好好思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