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e足食获3亿融资,无人零售真能向死而生?丨鹿财经

核心提示:

1. 丰e足食卷土重来,试图再度打通零售的最后一公里,但考虑到无人零售从本质上就是个伪命题,恐难成功。

2. 无人零售,最主要的是如何提供其它零售业态更加便捷的服务,但各家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无人”上,本末倒置。

3. 面对来自便利店的鲜食战略,单纯靠卖饮料与零食的丰e足食,在SKU和体验上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4. 主打重资产、重运营的无人货柜,丰e足食未来极大可能重蹈此前一波无人零售的覆辙。

作者丨鹿先生

编辑丨沈万三

2022年2月8日讯,无人零售运营商“丰e足食”完成3亿元A轮融资。

该轮融资由软银亚洲风险投资公司(SoftBank Ventures Asia)领投,中金资本旗下中金文化消费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跟投。本轮融资后,顺丰关联方明德控股和软银亚洲并列为第一大股东。

据悉,丰e足食于2017年由顺丰孵化,聚焦办公室领域,以AI智能柜为载体,为都市白领提供丰富的早餐、下午茶、零食、饮料等商品销售服务。丰e足食涵盖各主流平台、便利店热销零食产品类型,单架超过30种热销零食和饮品。

无独有偶,今年1月,每日优鲜投资在楼下,顺势拿下全国9座城市超1万个点位,并成为后者100%持股股东;更早一些的2021年,元气森林也设下2022年底在全国铺设10万台智能货柜的目标。

接连的好消息传来,让这个兴起于2017年,曾经一度成为创业新风口的无人零售赛道,又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中——2017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无人超市“淘咖啡”,5天内产生7000笔订单;2018年1月,在西雅图亚马逊总部,亚马逊的首个无人超市Amazon Go开业,来自硅谷的风气传回国内,无数巨头与创业者纷纷跑步入场,迅速将无人零售的试验推向高潮。

期间,无人值守、大数据预测消费习惯、智能防盗识别系统……一时间,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领域黑科技频出,也吸引了无数年轻用户竞相打卡。

但似乎,所有企业都忘了一件事,无人零售的本质,并不应该是“无人”。

1

无人,其实是伪命题

资本曾经对无人零售领域抱以狂热态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新零售领域投资事件共507起,无人零售投资事件以126起位居第一,投资金额达43亿元。

2017年,包括每日优鲜、猩便利、小e微店、果小美等在内的20个无人零售项目获得融资,其中有7个项目拿到万亿级别融资,20个项目披露的融资总额达33.78亿元。

但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资本逐渐回归理性。上述20个品牌中,最近一笔融资停留在2018年10月。此后,仅有F5未来商店于2019年6月宣布曾在半年前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而丰e足食在无人零售的赛路上已经算是后来者。启信宝数据显示,在本轮融资前,丰e足食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底获得天使轮和pre A轮融资,不难看出,其切入市场的时机,已经基本算是整个行业发展轨迹的中尾部。

不难猜测,如今在整个无人零售赛道沉寂多年后依然获得资本青睐,很大程度或许都要仰仗顺丰品牌的加持。

但丰e足食真能打通这一赛道吗?要知道,之所以此前无人零售领域并未孵化出巨头,是因为其在根本上并没有完全站在消费者角度来提供服务,而只是单单在企业的立场上,以提高效率之名,行降低成本之实的目的。

但遗憾的是,无人零售的成本并不低,甚至还要高于正常零售业态,原因有三:

1.智能防盗识别等一堆“高科技”的元素整合进去,运维支出不在小数;

2.有限的铺店速度,无法带来快速的成本均摊和供应效率提升;

3.作为初始品牌,初期在采购方面特别是商品价格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更别说,前期的宣传推广、后期的货架清理、物流配送和登记补货等环节都需要人工参与处理。节省的寥寥收银和看守的人工成本,很容易就被数万甚至数十万的点位运营成本所淹没。

换言之,无人零售,本质上只是一个虚假的伪概念。

具体到丰e足食这种无人货柜的模式,其宣称的商业场景也就更加站不住脚了——后者提供自动贩卖机、AI智能柜、能量补给站等多种无人货柜模式,其维护工作主要由片区的快递小哥负责。但众所周知的是,这些业态自诞生以来,始终都是“无人”监管的自助销售模式,丰e足食这种模式的开创性,在无人便利店面前还要更加不值一提。

甚至不客气地说,丰e足食不过就是个玩概念的新一代的自动售货机而已。

2

便利,才是永恒课题

丰e足食目前主要布局的28个城市和6万多个点位,主要都是顺丰重点合作企业与园区,并且据了解,在丰e足食的运营区域,每位快递小哥的身上,都背着该项目的推广和落地任务。

虽然从逻辑上,快递每天在该片区活动,可以非常便捷地根据后台提供数据定期补足丰e足食无人货架中的商品。但实际情况里,快递小哥往往要承担更多额外的风险。而它们本该由顺丰来买单。

比如,如果AI货柜出现货物丢失,或者出现拿完不付钱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就得由快递小哥买单,其中,自动贩卖柜的封闭式设备会相对安全一些,而AI货柜和能量补给站这种开放式的零食柜,拿多少东西全凭自觉,就非常容易造成货损及丢失的问题。

更何况,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

要知道,零售的本质是商品的传递,消费者关心的,自始至终也都是商品和服务。

而从商品的角度,丰e足食AI智能柜和自动贩卖机,都严重受限于体积因素,只能摆下20盒牛奶、20瓶果汁、25罐咖啡和40罐汽水,如果缩减一些饮料规模的话,或许还可以再加上5盒泡面和10袋坚果、小蛋糕等产品,但这些SKU,让无人货柜在正在疯狂抢夺写字楼和商圈等黄金地带的便利店面前,显得完全不值一提。

而便利蜂,这家主打互联网模式的便利店品牌,主流客群以80后、90后的白领为主,主要覆盖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圈和写字楼区域,除此之外,罗森、7-11、全家等便利店品牌,也早已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有所布局,甚至直接切入了写字楼的大堂或地下商圈。

这意味着,相比较品类稀缺的丰e足食,多走几步路,你就可以买到更加丰富的产品。

更别说,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已经事实上成为了许多企业的“第二食堂”,关东煮、三明治、饭团以及盒饭等产品长期雄踞便利店销售榜前列,并带动了饮料、咖啡等商品的销售——即买即加热即享用的逻辑,也让只能买罐装饮料和袋装零食的丰e足食显得毫无竞争力。

事实上,鲜食正是无人货柜乃至无人零售面临的最大鸿沟之一。

丰e足食并非不想提供鲜食,但一方面,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在“无人”的前提下,该如何解决运送和售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主打办公场景的丰e足食,目前的逻辑还是“货找人”,而不是便利店的“人找货”,点位太过分散,无法吸引到足够稳定的客流来消化鲜食产品,在这一方面,丰e足食甚至都比不过“在楼下”等主要布局小区场景里的无人货柜。

3

尴尬,是丰e足食的未来

换言之,虽然在办公室场景里,丰e足食的确有它的价值所在,特别是考虑到融入茶水间,或者进入校园以后,成为学生的零食补给站等等,但只要走出办公室等既定场所,在同样都要“出门”的前提下,丰e足食绝对不是那个能留住用户的选择。

至于“无人”这个理念,其实从来也不是消费者看中的那个点。还是以便利蜂门店为例,虽然每家门店里都长期有负责码货、补货以及负责鲜食、咖啡管理的业务员,但通过自助结算设备,消费者自进入到选购再到买单,本质上已经可以实现“无人化”。

甚至,就连路边常见的夫妻店、小卖部,如果消费者只是想要购买一瓶饮料的话,那么从冰柜拿水到扫码结账,其实也可以达成“无人”的效果。

在为消费者提供足够便捷的前提下,人,其实从来都不是那个干扰因素,反而可能是烟火气的一种体现。

这也从侧面映射出,丰e足食的故事,可能从一开始就走歪了。

现在,丰e足食提出了“未来3年要20万终端规模”的线下小场景零售终端运营商的战略规划,考虑到如果只是单纯走无人货柜和自动售货机的路线,在顺丰品牌的加持下,这一切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但它仍旧不能成为一个性感的故事,甚至都不能称之为好故事。

更何况,重资产、重运营的无人货柜,很难带来足够稳定和亮眼的利润。在此之前,自动售货机领域的头部玩家友宝在线,曾黯然从新三板摘牌,此后又多次寻求收购或注资,也尝试IPO辅导,却始终没能敲开A股市场的大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资本对此类模式的不看好。

而现在,丰e足食明摆着是要走起友宝的老路,摆在它面前的问题依旧如初——如何在有限的展示位内不断迭代品类、提高客单价、降低运营成本。

而就现有的信息来看,丰e足食既无法像传统零售那样吸引人气、热闹好玩,也无法像互联网零售那样,天南海北任你挑选。想要就此成就顺丰的零售梦,几无可能。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ucaijing2020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鹿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