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经开区筹备组,市级各部门(单位):
现将《达州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达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日
“十四五”时期是达州市强化“示范”担当、放大“中心”优势的战略突破期,也是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的关键决胜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激发达州市发展新动力,推动达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智慧和谐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达州市新基建发展方向、目标任务、项目布局,营造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环境,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特编制本规划。规划立足达州实际,对“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基建的总体要求、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具体部署。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达州市推进新基建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达州市坚持“两个定位”,积极推进“智慧达州”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多领域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达州市全力推进“铁、公、水、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东出北上大通道建设进一步突破。成达万和西渝两条“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通道在此形成十字交叉并加快步入建设期,现有襄渝铁路、达成铁路、广巴达万铁路等主要铁路干线在此交汇,秦巴(达州)国际铁路“无水港”加快建设,区域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双枢纽即将形成。全市高速公路建成里程547公里,在建里程149公里,干线公路新改建完成611公里,在建里程380公里,通村公路14460公里,形成对外畅通、内部便捷的公路网络。现有通航里程866公里,其中IV级航道152公里,渠江风洞子航运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渠江达州至广安段航运配套工程(二期)全面启动,达州港航运能力达456万吨。机场扩能与迁建并行,现有航线16条,年平均旅客吞吐量突破55万人次,金垭机场建设基本完成,设计2030年年旅客吞吐量235万人次,全市航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扩面升级,天然气年产达130亿立方米,普光至万源长输管线基本建成。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固定宽带和移动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达州市已建成“全光网”城市和“百兆城市群”,全市光缆线路总长度16.2万皮长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1820Gbps,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0.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7.8万户,其中4G用户347.3万户。通过实施宽带中国、电信普遍服务两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已实现全市所有城区、工业园区和乡镇的光纤、4G宽带网络全覆盖,4G网络规模居全省第五位,处于川东地区领先水平。
新一代通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底,达州市共有5G站点1109个物理站址,其中铁塔承接改造914个、承接新建22个、移动自建150个、电信自建23个,基本实现全域重要聚集区布局,为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视频社交、云端机器人等产品与应用奠定了发展基础。
大数据中心建设有序进行。现有大型数据中心2个,其中,达州市云计算中心已建设完成,具备1000核CPU、10T内存、500T储存容量。达州市川东大数据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建设完成,该项目占地面积60亩,分为云计算中心、5G创新研究中心、产业赋能中心、呼叫中心四大功能模块,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川、渝、陕区域通信枢纽中心,为至少10000家企业“上云”及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担负起川东大数据运营管理及灾备任务。
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州市现已建和在建政务信息化系统282个。其中,达州智慧城市治理和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已完成政务云平台一期、数字城管一期、智能交通一期和二期建设并投入使用。智慧社区正在通川区小北街社区进行试点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开展安防小区智慧建设试点,公安天网建成12000个监控点位,正持续推进高清卡口建设、警务资源整合、警务综合体系完善等工作。在数据中心的支撑下,达州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已实现110、119、122、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交通等应急平台资源初步整合。目前,达州市已初步形成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产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州市积极开展“两化融合,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川投燃气、金恒机械、达钢集团、达竹煤电、华新水泥等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在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20年底,“企业上云”累计472户。达州市工业云平台已完成建设,云平台主要分为产业招商、企业服务、金融服务三大板块,对达州所有工业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实现重点区域覆盖。目前,达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2100辆,建成投入使用公共充电站9座,充电桩310个,其中公用充电桩168个、专用充电桩54个、私人充电桩88个。充电桩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大竹县、宣汉县、万源市的公交枢纽站、公共停车场、工业物流企业、住宅小区、商务楼等地。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有序开展。通过省厅主导统一建设的《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二期)工程(达州市)》项目,已在前端建设了88个视频监控点位,配套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和远程指挥。通川区智能交通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提高了路网通过效率。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拓展。已全面形成“1.5小时万州、2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5小时西安”的边际物流网络。建设达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工建设重点物流园区13个,建成县级物流服务中心4个,城乡配送网点450个。培育规模以上物流企业83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3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12家,营业额超亿元企业6家。仓储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其中专业仓储约15万平方米,普通仓储约65万平方米。
智慧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推广。通川区“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已初步搭建通川区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物联网基地5000亩,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蔬菜产销对接信息平台,有效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宣汉县、渠县等积极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监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应用新技术,初步实现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管、防、控。
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多领域发展
特色产业园区创建初具雏形。达州以“6 3”重点产业为优势,逐步建设了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园区,推进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秦巴智谷”产业园建设2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入驻高新发展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达州分中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州分中心、清华水木深研“双异”孵化器等多家科技转化平台。2020年成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家,申请专利85项,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区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为主导,已正式签订项目协议29个,总投资超130亿元,成功招引天宝集团、中科智联、OPPO检测中心等入驻。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万达开智能制造示范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聚集有规模以上企业41家、高新科技企业6家。全市现有的信息技术企业、电子信息企业和新材料生产企业可提供数据服务、新兴显示材料产品、智能终端或零部件、高端装备整机或零部件等,产品基本涵盖新基建七大领域产业链上、中游产品。
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多领域展开。达州市现有科研机构5家,企业技术中心8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家,市(厅)级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4个;拥有省级富硒产品、玄武岩纤维质量检验中心、国家天然气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磷酸盐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涵盖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机电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
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达州市科教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托“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多个产业展开。四川文理学院与兆纪光电共同建设了教学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学院、四川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曦鸿电子共建产学研联合研发创新团队;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智慧泛呼叫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培养,建立呼叫人才培训基地;达州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州市中心医院、宣汉中医院、新天泰药业、成都地奥集团天府药业有限公司等32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框架协议。
第二节 存在不足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强化
达州市5G基站设施布局主要集中在各区县的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和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5G基站覆盖面仍需提升。此外,全市数据中心建设缺乏全面统筹,存在“信息孤岛”的困局,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信息资源亟待整合。
二、多领域数字化转型尚不成熟
达州市两化融合虽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数中小型企业受自身实力限制,数字化转型意愿不强。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集中在生产设备升级、生产过程安全监控、环境监测等方面,而在业务流程再造、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集成创新等方面的数字融合应用仍然较少。
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推进
在智慧能源方面,达州市充电桩主要零星布设在各区县的中心城区、工业物流企业、住宅小区等重点区域,中心城区覆盖范围大,但全域覆盖范围小、密度低;电网、油气管网等智能化融合程度仍较低。在智慧交通方面,“智能交通一期项目”和“智能交通二期项目”已建设完成,但出租系统、公交系统、治超系统、航道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等方面数字化应用还需进一步提升。在智慧医疗方面,主要医院已实现挂号、疫苗预约等基本流程信息化,但远程医疗、健康药房、药品使用监测等环节缺乏数字化深度融合。在农业、水利、教育、文旅、市政等其他领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融合深度小。
四、相关产业产业链有待完善
达州市新基建领域相关企业现有产品主要集中在显示材料零部件、变压器、自动化设备、电缆、充电桩等电子零部件、电气设备和自动化设备;对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提供的产品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方面等制造产品,产业链较短,产业链有待延伸。此外,由于起步较晚,相关企业数量偏少,大部分数据服务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整体偏小,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龙头带动企业。
五、创新要素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达州市缺乏大型科研平台,整体科研院校数量较少,对高技术人才吸聚能力较弱。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规模普遍较小,对技术、产业创新支撑力度不足。
在资金保障方面,达州市融资渠道较少。现有辖区内的企业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融通资金的体量十分有限,加之经济受疫情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安全性、盈利性等因素“惜贷”“慎贷”“缓贷”,导致新基建领域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在人才储备方面,达州市在科技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非常短缺。由于“虹吸”和“极化”效应,区域内的技术、资本、人才均趋于向成都、重庆聚集,达州市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
一、机遇
(一)国家以推动新基建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鲜明特征的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依托和新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明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周期、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然成为社会共识。达州市在国家顶层政策指引下,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系统性、前瞻性地部署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四川省多重战略交汇为推动新基建发展提供契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中央和省委高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要求达州加强与成渝双核联动,积极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和加速推进,资源要素呈现出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态势。达州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两翼”的北翼,同时地处沿江城市带和“五带”中的渝广达发展带,是连接成都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万达开)的样板地,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机遇中,以“3 3 N”重点产业为优势,高效聚集一批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战略。作为实施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五个重点市州之一,达州市已有179个项目入库。同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2年,初步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区域”,并提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重点任务。作为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双核”之一,以及被确定为四川省全省数字经济“1 7 1”重要支点,达州市在新基建、产业集群发展、城镇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推动全市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等多项重点任务。在区域创新布局提出了“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强化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开发、产业提档升级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创新链条提出“构建工业‘5 1’、农业‘10 3’和服务业‘4 6’现代产业体系”的技术攻关环节,对达州市明确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和主要目标指明了总方向,有利于实现优势产业资源的对接融合,助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三)达州市区位发展为新基建创造新机遇。
达州地处川渝陕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东北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历为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是西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也是国家布局规划的二级物流中心城市,区位条件优越。《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着力构建“一核三轴两翼多点”区域经济布局;以“3 3 N”重点产业为引领,推动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轻纺服饰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按照“一核两廊六产业八园区”总体布局,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指引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加快融合发展,推动全市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创造了新机遇。
二、挑战
(一)应对区域竞争态势加剧的挑战。
在国际产业分工重新调整、全球产业链进一步重塑的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在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战略引领下,省内市州对优质要素、优势功能和发展地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城市“极化”和“分化”现象更加突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达州市将面临周边城市、城市群在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多个层面的挑战,与德阳、绵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六个区域中心城市在资源、平台、政策等方面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应对财政困境引发的融资约束挑战。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及相应减税降费政策情况下,“保民生、稳就业”已成为政府财经工作的重要内容。达州市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环境等领域依然需要加大投入、补齐短板,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虽然新型基础建设投资模式支持多元主体参与,但投资主体仍然以财政为主,将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且由于新基建投资是长周期的“迂回生产”,在投资项目还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和良好的商业闭环之前,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融资约束因素增多。
(三)应对系统安全性风险的挑战。
新基建是利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科学技术实现万物互联互通,以相应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系统被操作运转,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数据平台、网络的安全防护都存在风险,可能出现数据被窃取、系统失灵导致突发安全事故等问题。因此,在政府监管层面需要加快推进新基建人才队伍培养,让科研机构和高校发挥更多作用,储备关键核心技术和人才。
(四)探索新基建发展新模式的挑战。
新基建具有明显不同于传统基建的高新技术性特征,而高新技术性意味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将加大政府人员有效甄别和评估信息的难度。如果对新基建认知不足,或将导致建设成效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基建的投资和改革创新的建设模式,需要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需要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极具准确性和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做到准确分类和精准建设。
第二章 规划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和智慧场景普及应用。以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项目为途径,构建集约高效、经济惠民、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达州市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系统规划,前瞻布局。按照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三类新型基础设施范畴和发展特点、要求,结合区域相关优势特色和发展现状,超前谋划、主动布局、统筹推进,以构建一体化网络的目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集群的角度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智慧 ”工程建设的方式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新旧体系衔接、空间提升转化,推动新基建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协同建设,多重保障。加强全市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综合协调各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实行联动实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速、高质量建设;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强用地、用电等资源保障,加快项目审核进度,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需求引领,远近结合。瞄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重大需求,着力推进新基建与智能制造、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国家战略、省级目标,由急到缓、由近期到远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以项目支撑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重点突破、全面覆盖的应用格局。
规范管理,安全高效。以安全、环保标准规范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产业链发展,完善标准规范、加强规范管理,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提升信息安全服务能力,打造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应用等安全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安全水平,防范、减少和化解信息化发展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十四五”期间,以“智慧达州”建设为总目标,基本建成泛在互联、高效协同、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一枢纽、一中心、两示范”。
“一枢纽”:川渝陕结合部区域现代信息枢纽——推进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以川东大数据中心为核心,统筹布局建设数据中心,吸引周边地市数据汇聚达州,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川渝陕结合部区域现代信息枢纽。
“一中心”:万达开区域创新中心——以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建设万达开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带,组建高校院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农业科技、产业技术等创新联盟,推动万达开区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争取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布局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建成“区域领先、西部一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两示范”: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聚焦互联网产业,依托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秦巴智谷、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推动数字特区、智慧泛呼叫、智能终端、大数据赋能等产业发展,加强与互联网融合的智能汽车电子、智慧家庭等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强化本地配套能力,打造川东北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核心区,提升川东大数据中心能级,开展万达开大数据区域协同创新,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
成渝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区——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达州)二级节点建设,利用新型网络技术加快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建成一批“5G 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争创成渝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区。
到2025年,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6000架,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建设5G基站13000个左右,实现城镇、重点交通沿线、重点旅游景区5G网络全覆盖,打造以5G规模商用、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全面布局为特征的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以全面融合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特征的新型智慧化城市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实现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全覆盖或组网。实现规上工业企业100%上云,培育企业上云示范企业20家。主城区新型智慧城市基本建成,市区内基本实现智慧化改造,城市数据实现统一汇聚和互联互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和转移转化基地为特征的创新基础设施,到2025年,力争新建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类别 | 指标 | 单位 | 目标年(2025年) | 属性 |
信息基础设施 | 5G基站数量 | 万座 | 1.3 |
|
5G网络用户普及率 | % | 高于国家平均水平(56) | 预期性 | |
数据中心机架规模 | 万架 | 0.6 | 预期性 | |
城市感知源规模 | 个/每平方公里 | 200 |
| |
融合基础设施 | 上云示范企业 | 家 | 20 |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 万个 | 1.5 |
| |
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个 | 3 |
| |
创新基础设施 | 国家级研发平台(新增) | 个 | 1 |
|
省级研发平台(新增) | 个 | 10 |
| |
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 | 个 | 1 |
|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5G、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促进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融合基础设施,以及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研制的具有公共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
第一节 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
围绕5G、高速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全面推进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建设,统筹布局建设数据中心,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一、推进“双千兆”通信网络全覆盖
全市统筹部署建设5G网络,加强基站站址和资源支持,将5G网络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高可靠、低时延、高速率的5G网络共建共享,提高大流量业务承载能力,支撑超低时延、海量接入的数字经济各类应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5G基站10000个以上,逐步实现城镇片区、交通枢纽、产业园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商圈5G网络全覆盖,推动5G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延伸,加快使用低频开展农村5G覆盖。积极推行“微基站智慧杆塔”“5G WiFi6”等新型网络部署方式,推广应用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杆塔。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试点建设,支持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安全应急、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5G ”融合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千兆光纤网络部署,加快网络扩容升级,推动城市和农村宽带提速。推进10G-PON光线路终端(OLT)设备规模部署,持续开展OLT上联组网优化和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光纤到户薄弱区域光分配网(ODN)改造升级,推动全光接入网进一步向用户端延伸。推进热点公共区域高速无线局域网接入,实现重点商圈的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率先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千兆城市群”。建设北斗卫星定位与授时体系,推动基于卫星定位、授时、遥感测绘等技术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二、统筹规划全域数据中心建设
构建大数据基础保障平台,打造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空间地理库、宏观经济库等五大公共基础数据库,围绕工业、经济、交通运输、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应急管理、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等统筹布局建设数据中心,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依托川东大数据中心,优化全域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和利用,实现政务数据中心一体化发展。鼓励数据中心运营商建设一批行业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5G创新研究中心及产业赋能中心等,探索万达开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模式,吸引区域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达州,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示范工程。推进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各行各业上云用云,减少自建自用非专业数据中心或机房。到2025年,形成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区域性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基地,建成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产业体系。
三、加强新型物联网载体建设
加快部署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窄带物联网,推动建设窄带物联网(NB-IoT)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系统,积极试点4G(LTE-Cat1)和5G场景,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Cat1)/5G网络迁移。加强生活感知网络、生态环境感知网络和现代产业感知网络建设,加强无线技术与自组感知网络结合,推进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广泛部署多类型信息传感设备。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城市管理、智慧安防等方面应用,逐步实施产业园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推动“5G 智慧园区”建设。支持达州市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秦巴智谷、秦巴物流园区等智慧化改造。
四、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推动网络安全能力与“双千兆”网络设施同规划、同建设、同运行,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国产网络关键设备和密码应用,以自主可控为主线,加强供应链主导权,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鼓励重点网络安全企业面向网络规划、建设等重点环节,聚焦信息技术产品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涵盖底层设施、关键设备、网络安全产品等全环节的产业生态,搭建安全可信、可靠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双千兆”网络安全。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机制,构建基于态势感知的主动防御体系,建设达州市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中心,依托达州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卫平台,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中国铁塔达州分公司5G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布局5G基站13000个左右。 数据中心。推进达州市川东大数据中心、达州智慧城市治理和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等数据中心建设。 物联网。推进秦巴物流园区绿色智能化集装箱集散基地等项目建设。 达州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卫平台。实现“情报指挥处置”三位一体的全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全天候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受理网络安全求助,处置网络安全风险隐患,发布网络安全预警信息。 |
第二节 全面推动融合基础设施
围绕四川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对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聚焦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水利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全面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赋能和融合创新。
一、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升级
加快交通运输和交通枢纽服务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助推交通基础设施直连直通,显著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在全市范围的重要国、省道路上同步配建高清卡口,主城区电子监控、交通信号控制,智慧交通系统等智慧化改造,实现全市智能交通一期、二期智慧化改造。推动主干道、园区、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提升改造,积极推进电力塔杆、通信基站、交通标志标识、监控杆、路灯杆等各类资源开放共享和数字化改造。开展城市交通流量智能分析、动态优化,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完善交通信息化基础建设,通过终端智能感知设备,重点建设交通运行综合管理平台、智能红绿灯、交通诱导、智能泊车、智能公交系统、数字路网系统,加强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通过平台建设,全面提高智慧交通运输服务管理能力。
二、推进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自动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及货物跟踪系统、智能分拣系统、物流机器人等物流作业各个环节智慧物流设施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布局合理、运营高效的智慧物流园区。着手建设万达开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不断完善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增强货运通道分拨能力,建成万达开国家物流枢纽承载示范区。加快推进秦巴物流信息港建设,围绕物流与全市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秦巴运营中心、城市统仓统配中心。抓好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智能仓储系统、冷链物流中心等建设,积极探索打造无人机配送示范区域。鼓励企业在仓储、分拣、包装、配送等各环节采用无人驾驶智能卡车、智能穿梭车、智能机器人等先进适用的物流装备设施,提高作业自动化水平,提升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积极争取智能网联汽车等项目布局达州,加快部署智能安检、智能物流、机场自动化调度等智能服务设施。
三、有序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达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充电桩及相关配套设施,减少区域碳排放。加快在党政机关办公场所、超市卖场、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公交站等公共服务区域推进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国省道沿线快速充电基础设施,形成连接全市主要县市区(园区)的县际快充网络。推进居民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将充电设施供电纳入配电网专项规划。积极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积极参与省级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充电桩基础设施监控、检测、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全市共用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满足用户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多样化需求。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加快推动先进电网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互通、共享共济发展,保障地区间电力供应,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四、全面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推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内、外网络建设,优化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网络改造升级,统筹建设达州工业云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不断提升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等平台能力。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100%上云,培育示范企业20家。
依托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秦巴智谷、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区、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万达开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加快传统企业设备及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支持新材料、电子信息、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传统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采用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深入推进“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促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到2025年,建设2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10家“3 3 N”产业“互联网协同制造”创新应用示范企业。
推进新型网络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融合发展。推动千兆虚拟专网在工业制造领域试点部署,鼓励电信企业采用5G、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光传送网络(OTN)等协同部署,加强工业企业对接入终端设备的安全认证和管控能力,并支持工业企业高品质快速上云。深化“5G 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探索5G专网建设及运营模式,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推动达钢集团、普光气田、瓮福化工、东柳醪糟等重点行业龙头型企业基于5G网络和大数据赋能的改造应用,探索新型网络技术、新模式部署应用,利用5G技术进行业务流再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五、全面打造智慧民生基础设施
聚焦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业、水利等民生领域,扩大智能覆盖范围,依托城市大脑,全面打造智慧民生应用。
(一)发展智慧医疗基础设施。
规划建设“区域互联网医疗中心”,加快医院互联网改造,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基于5G新型网络架构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及模式创新;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开展高质高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完善市、县两级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各类人口和健康相关数据库,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和业务协同。促进5G在疫情预警、院前急救、远程实时会诊、远程手术、无线监护、移动查房等环节的应用推广,以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高端服务和新业态,建设中医药互联网平台,打造万达开中药材现代高端综合研发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创新“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微型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
(二)发展智慧教育基础设施。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市教育资源互通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全市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教育专网向农村地区覆盖。融合云计算、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施现代教育提升工程,鼓励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未来学校、智慧教室等新模式,探索远程教育、智慧课堂/教室、校园安全等场景,推广“5G 高清远程”互动教学、沉浸式教学、远程督导、智能安防监控等应用,开展“四川省智慧教育学校”创建活动,推进智慧教育普惠提质。配套建设支撑教学、学习和交互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建设智能卡系统,提供校内消费、图书借阅、门禁管理、考勤管理、宿舍管理、访客管理等应用服务,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科研和学习活动需求。升级达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各类智慧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
(三)发展智慧文旅基础设施。
加快发展智慧文旅,创新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不断提升产品服务、企业治理等智慧化水平,推进数字化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加快全市A级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在景区预约管理、智慧停车、旅游数据监测、数字导览等智慧化综合服务基础上,不断完善智慧化设施设备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鼓励宣汉巴山大峡谷、万源八台山、达川乌梅山等有条件的景区开展数字信息采集,构建景区数据资源应用平台,探索智慧化设备升级,丰富景区智慧化建设业态,开展智慧景区试点示范建设。
打造全市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文旅数据资源共享,构建市、县(市、区)、乡(镇)、企业等智慧文旅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体系,集聚“文博图”场馆、运动场馆(含室外健身场地)、旅游景区、宾馆饭店、购物场所、娱乐场所、自驾游露营地、旅行社以及展演活动、体育赛事、旅游节会等资源,整体打造文旅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公众服务、宣传推广平台。加快建设巴山大峡谷等文化旅游园区。探索推动自然景观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提升旅游数字化管理、精准营销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培育智慧文旅新业态新模式。
(四)发展智慧农业基础设施。
推动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推广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全面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依托达州农业物产资源禀赋丰厚,被评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优势,围绕各县(市、区)农业资源特色领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化农业物联网应用,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智慧农场、智慧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通过物联网技术贯穿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试点推动激光和摄像头技术识别应用,建设农业生产环境监控设备,通过在农田、温室、园林等目标区域布设大量传感节点,实时收集信息,围绕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信息大数据、耕地基本信息大数据、养殖业(含水产养殖业)信息大数据、农业投入品大数据、农产品市场交易大数据、园区数据库等,实现农业生产数据化、在线化、可视化,集成生产环境实时监测、生产设备远程控制、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事活动、气候预警、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业生产监督、管理、专家在线农事指导、农民教育培训等功能,从而完善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区域的追溯信息管理平台。
积极开展大数据营销,大力发展电商农业、直播农业等新业态,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融合现有的“达州市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信息平台”,搭建以土地产权交易、感知监控、产品溯源、特色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应用为基础的达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农场数字农业管理平台等,为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和网上交易等服务功能。依托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数字化种养殖及加工,提升研发能力,实现数字化赋予农业产业链条的新动能。
(五)发展智慧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数字水利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推进5G、建筑信息模型(BIM)、3S(遥感、定位、导航)等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等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整合防汛、水文、水资源、工程建管等各类涉水信息。升级水库动态监测系统、建立并完善河流生态流量监测监管系统,实现对水库水雨情、水库主要监测指标的监管,实现对境内主要河流生态流量的实时动态监管。大力完善水雨情监测设施,建设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在全市暴雨集中区域、主要河流、山洪沟安装自动化监测设施,建立水旱灾害模型,实现实时、自动、智能化预警预报,统一调度指挥防汛抢险,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升级现有河长制信息平台,实现更全面、更高效的工作协助。
六、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市政设施、应急管理等领域,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高效升级智慧市政基础设施。推进饮用水源地预警监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污染源智慧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建设环境要素、自然资源数据感知与动态监测体系。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对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推动应急设施数字化升级,依托应急救援基地、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智慧应急管理云数据中心,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七、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依托四川省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加速建设大竹县数据共享联动中心和智慧大竹数据应用平台,包括实体大厅、城市数字平台、城市大脑可视化平台、智慧城管、政务服务“智慧大竹APP”等。收集、整合、运算、存储县域内各机关事业单位、乡镇产生的政务数据,为各需求方统一提供网络、虚拟机、数据存储、基础软件等信息硬件基础设施服务。建设让政府服务更高效,让企业办事更方便,让市民生活更便捷的新型智慧城市。
(一)智慧社区。
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对物业、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等数据进行全域全量采集,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应用支撑。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对设备故障、消防隐患、高空抛物等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对出入社区车辆、人员进行精准分析和智能管控,保障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加强与各类市场主体合作,接入电商、配送、健身、文化、旅游、家装、租赁等优质服务,拓展家政、教育、护理、养老等增值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二)智慧街区。
加强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智慧街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建设综合性商业圈智慧街区体系,打造达川区升华特色街区、通川区大小北街商业步行街、渠县紫天大世界商业街3个智慧街区示范点。其中,将达川区升华特色街区打造为川东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牌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一站式商业新中心,力争把升华特色商业街升级创建为省级商业步行街。将通川区大小北街商业街打造为集城市新客厅、商业特色街区、文化氛围浓郁、都市文化集聚为一体的主城区城市新地标和现代城市功能区。建设智慧街区运营管理平台,高效连接用户、商户和商场,丰富和完善街区“文—商—旅”系统大数据,通过采集、分析处理数据,信息发布等功能提高步行街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充分挖掘街区历史遗迹和特色文化资源,升级改造三圣宫巷、蒲草田巷、庞家巷、潘家巷等支巷,让“老街巷”成为“新商业”的承载空间。打造渠县紫天大世界商业街,依托渠县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品牌,打造渠县地域符号,通过融入文峰山景区来推进商旅文联动。
(三)智慧电商。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瞄准粮油、畜禽制品、富硒茶叶、特色果蔬等产业领域,通过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借力微信、淘宝等线上销售平台,积极让达州市农产品“上云上网”,逐步拓宽农副产品传统销售渠道。在推动农产品“上云上网”同时,实施云商场下乡工程,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菜鸟物流等物流资源,建立分级快递物流配送体制,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到2025年建立电子商务营销高地,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升级打造,发挥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品牌打造、人才培训等功能。支持邮政公司搭建达州市电商惠农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前端乡村站点中端线上平台后端消费市场”电商惠农生态圈;组织银联、金融机构提供资源开展惠农营销活动,拓宽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四)智慧安防。
加快构建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智慧110”建设,优化城市安全体系。统筹推进网格划分,科学建设前端感知体系,不断提升“人、地、事、物、组织、网”等基本治安要素精准管控力度。积极推进政府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对城市公共安全、交通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的感知、分析和应对,从源头上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手段、自动化的感知网。大力拓展“互联网 ”应用,聚焦寄递物流、无人机、3D打印、网约车、外卖、网约房等新业态安全监管,加快新兴业态数据库和管控模型开发,实现社会化信息的有效获取、协同和共享,切实提升平安达州建设水平。
八、推进智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5G和千兆光纤网络在机关单位的普及应用,升级政府网络基础设施,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打造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
建设智慧政务平台和智慧化办公平台,统筹各部门数据中心,实现政务数据中心一体化发展。针对行政办公部门,建立智能办公系统、政务智能(GI)系统、场景式服务网站;针对行政执法部门,探索建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智能执法系统等;针对信息化主管部门,探索建设智能市民卡、智能应急联动系统、智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等跨部门应用系统;其他专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身职能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国土、智慧民政、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智能系统。同时在车辆管理、食品安全监管、灾害预警、环境监测、疫情防控等领域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政府部门监管水平和快速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政府信息平台,推进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决策系统,实时掌握经济运行、社会管理等情况。积极开展机关单位电动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党政机关引领示范作用,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逐步实现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社会化。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在全市范围重要国、省道路新建高清卡口,对通川区、达川区、达州高新区等电子监控、交通信号控制、智慧交通系统等进行智慧化改造。实施达州市城区智能交通三期工程。实施大竹县智慧交通建设项目。建设智慧交通一体化信息平台,交通数据中心、交通运行监测及应急指挥平台、“互联网监管”综合执法平台、交通智能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交通”综合便民服务平台、道路运输安全共治平台、智慧公路养护平台、应急救援平台。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秦巴物流信息港、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智能仓储系统、冷链物流中心、北斗IOT大数据平台智慧物流项目、大竹县智慧物流建设项目。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以通川区、达川区、各县城、景区为核心,实施达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实施达州主城区、老旧小区及周边(片区)充电桩建设。 工业互联网。统筹建设达州工业云平台,实现规上工业企业100%上云,培育示范企业20家。 智慧民生应用。建设智慧康养医院、秦巴互联网医疗中心、达州市中药材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智慧医院远程医疗项目。实施一批智慧校园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全市A级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建设巴山大峡谷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大竹县智慧文旅项目。实施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稻田 ”“果林 ”智慧农业示范等重点项目。开展智慧水务应用、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等工程项目。 智慧市政基础设施。实施饮用水水源地视频及预警监控能力建设、扬尘智能监控系统、秸秆禁烧监控系统、水土气协同预警平台、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万源)数字环保及智慧监测系统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达州市中心城区市政设施综合电子信息化平台、小区智能化管理、智慧停车建设及配套设施、城市道路智慧照明工程。建设四川省区域综合应急救援达州基地、应急指挥中心网络平台、网络空间综合作战支撑平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市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实施市政府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宣汉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江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万源市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系统、万源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达川区智慧公安建设等重点项目。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竹县四川省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实施达川区、通川区、渠县、开江县、万源市等智慧城市建设,实施达州智慧城市治理和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达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等项目。聚焦智慧社区、智慧街区、智慧电商等场景,实施渠县智慧社区、西城街道智慧化改造、开江县智慧小区试点等项目;打造达川区升华特色街区、通川区大小北街商业步行街、渠县紫天大世界商业街3个智慧街区示范点;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实施宣汉县2021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 智慧安防。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建立学校、医院等智慧防控系统,建设一键报警、人像比对等前端感知源采集。 智慧政府。实施政府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建设智慧政务平台、智慧化办公平台、政府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机关单位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三节 统筹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着力提升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能级,推进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实验中试、应用验证、材料检验、先进技术工程化设施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达州科技成果转化和关键产业技术突破能力。促进万达开区域融合创新,推动科研布局互补、创新资源共享、新兴产业互动。
一、完善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
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锂钾资源综合开发、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苎麻、不溶性硫磺、光电技术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和规范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厅市共建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设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支持达州市公安局建设网络安全实验室。同时择优组建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一批创新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培养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并择优纳入省级重点实验室后备库进行重点培育。
二、聚集部署产业创新基础设施
(一)发挥产业园区创新引领作用。
以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秦巴智谷及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为核心大力推进数据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和产业带动性强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科研创新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设施能级提升。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围绕“3 3 N”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实施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鼓励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创新载体,打通“技术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力争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基本覆盖。
推进企业技术建设。依托达钢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天然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等国家平台科研优势和人才力量,开展前沿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一批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围绕天然气、锂钾资源、特色农产品、光学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加快建成集资源综合开发、检测检验于一体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择优培育和储备一批研发能力强、人才队伍专、设施设备精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作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后备力量予以重点支持。2025年底前,力争新建1—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围绕“3 3 N”产业领域,依托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载体,加快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增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拓展众创空间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型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三、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万达开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共同开展一批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研发,加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对接合作,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建立面向天然气化工、锂钾资源开发利用、特色农产品、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公共开发平台、产品测试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为相关企业优先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支持在达高校、引进知名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积极探索发展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培育组建协同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四、发挥核心技术牵引作用
围绕锂钾资源综合利用,突破一批新技术,带动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卤水—碳酸锂—磷酸铁锂”产业链,开发电池级碳酸锂、磷酸铁锂等产品,逐步向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组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延伸。围绕玄武岩资源综合利用,大力研发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打造玄武岩纤维新型建材、树脂基复合材料、玄武岩鳞片新材料、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围绕新基建,重点突破光电显示、5G、物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各类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厅市共建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推进四川文理学院建设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推进苎麻、锂钾、不溶性硫磺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 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天然气、锂钾资源、特色农产品、光学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秦巴智谷科技孵化园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产学研深度融合工程。建设秦巴数字产业赋能中心及配套设施、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产学研融合平台。 |
积极布局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光电显示、智能终端及配套、电子元器件、智慧泛呼叫、软件及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开发5G、光电显示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等产业技术,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升新型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水平和支撑能力。
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光电显示、智能终端及配套、电子元器件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发展,依托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区和秦巴智谷,打造川东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加快完善新型显示产业链条,重点引进平板显示器件、电容式触摸屏生产线、OLED材料、高世代TFT-LCD显示模组及面板、第六代AMOLED面板、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显示终端等重点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着力构建较为完整的“材料—面板—模组—整机”产业链条,打造新型光电显示产业集群。依托天宝等OPPO配套企业,加快智能终端产业创新,以龙头整机带动面板、材料、器件的加速发展。
围绕智慧泛呼叫、软件及信息服务、大数据、云计算推进电子信息服务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智慧泛呼叫产业,推动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客服中心建设,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呼叫服务融合应用。围绕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以秦巴智谷为载体,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企业,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
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围绕电动汽车充电桩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组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零配件及总装,以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区、秦巴智谷、四川开江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充电桩配套设施、汽车电池组、新能源汽车配套组件、驱动电机、电机控制系统、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新能源汽车用制动器、新能源汽车传感器等。
第二节 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技术支撑能力
开发新型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围绕新基建,以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秦巴智谷园、川渝合作(达州 f 大竹)示范园和达州高新区为依托,重点突破新型光电显示技术、5G基站、千兆宽带、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触摸屏模组、液晶面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膜等液晶平板显示产品,积极引进5G基础材料、核心器件、网络设备、光纤光缆、物联网感知器件、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研发、生产企业,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民生、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大力发展新技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围绕语音识别、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数据挖掘和行业融合,加强与互联网融合的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搭建人工智能合作交流平台及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开展协同创新,逐步构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协同发展的智能生态。适当布局区块链产业,助推“蜀信链”等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接入。推动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物流仓储、数字版权、农产品溯源等领域创新应用。
探索万达开新型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合作,促进万达开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新基建对城市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升区域配套协作能力。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成渝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迅猛,四川省和重庆市均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同打造区域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构建完整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达州市应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布局,围绕新型显示器件、智能终端及配套、电子元器件等,引进培育相关配套企业,积极承接成渝两地产业转移,提升区域配套协作能力。
推进万达开协同发展。推进万达开区域协同发展,结合万达开建设战略部署,探索万达开跨区域合作机制和模式,促进万达开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数据联通机制,打造区域性数据中心示范工程,共同推进数据资源采集、整合、共享和利用,降低三地数据资源的获得成本与使用成本。协同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立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商贸、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协同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万达开三地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和天然气、锂钾等优势资源,统筹共建万达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研发创新基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动万达开新基建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建设新基建产业生态体系。探索区域产业布局、项目准入、招商引资、金融税收、资源要素分配、技术创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改革。以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万达开智能制造示范区)为载体,推进重点园区合作,加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州区浦里工业新区与达州市各工业园区的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
探索区域协作新模式。积极探索区域协作新模式,以“飞地经济”模式开展园区合作,依托中关村 f 达州通川飞地孵化中心、秦巴智谷清华i-Space飞地孵化器,推进达州市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基础设施跨区域协作。以企业异地注册、产业招引落地及高新企业培育为抓手,探索“异地孵化异地加速”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
第二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基础设施项目安排与村庄规划有效衔接,提升5G、物联网和千兆宽带建设覆盖范围和质量,推动路网、水网、电网等领域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经营网络化和服务在线化。构建数字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本地农业电商综合平台,推动茶叶、苎麻、旧院黑鸡、特色水产等优势农产品营销;构建城乡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冷链物流载体,提供精准配送服务。构建数字农业管理体系,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析“耕、种、管、收、储、运、销”等各环节的信息,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管理能力。构建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水平。
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互联网服务”平台,将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政务服务纳入平台,提升乡村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审批覆盖率。加快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实现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联动。建设一体化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市县乡贯通、乡村社覆盖,提高应对处置自然灾害、疫情防控、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桩、数据中心机房等设施及电子信息企业建设施工废水、废气、噪声等;5G基站运行噪声、电磁辐射、废弃蓄电池等;电子信息企业生产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
一、水环境影响分析
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桩、数据中心机房等设施运营过程中均无废水产生,废水来源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和车辆清洗废水,基站、充电桩和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工程施工量小,施工工期短,废水产生量较小,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很小。电子信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生活废水和生产废水,生活废水主要来源于各企业职工生活,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是CODcr、BOD5、SS、NH3-N、总磷、氨氮等常规污染物,可采用化粪池预处理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厂处理。生产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pH、CODcr、BOD5、SS、NH3-N、总磷、氰化物、石油类、六价铬、总铬、镍、铜、锌等。
二、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桩、数据中心机房运营过程中均无废气产生,主要的废气来源于施工期的扬尘,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后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电子信息企业生产工程中会产生工业废气,工业废气主要为企业排放的工艺废气,常规污染物有SO2、NOx和烟尘,特征污染物有硫酸雾、氯化氢、氟化物、氨、硫化氢,非甲烷总烃和VOCs等。
三、声环境影响分析
5G基站运行期的噪声环境影响涉及基站机房内基站设备散热风扇、机房降温空调器(一般民用空调器)噪声,噪声较小。主要的声环境影响来源于基站、充电桩等设施施工和设备安装工序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挖掘机、汽车吊装和电钻等施工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噪声。
四、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主要固体污染源为废旧蓄电池。电子信息产业固体污染源物主要有废旧电子元器件、边角余料、废包装材料、废有机溶剂、废润滑油、废活性炭等。
五、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5G基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在技术标准中,5G的频段远高于2G、3G和4G网络,目前,5G基站多采用微型基站,微站发射功率小,对周围电磁环境影响很小,并且从覆盖范围上来看,基站覆盖范围越小,电磁辐射越弱,5G时代的微型基站覆盖范围比4G小,辐射也减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小。
第二节 污染防治措施
一、水污染防治措施
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桩、数据中心机房等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废水集中收集后用于洒水抑尘或绿化。企业的生产废水通过自建污水处理设施、接入市政管网等方式处理。对于含镍等重金属的废水应在车间或生产设施排放口采用有针对性的预处理措施,并达到相应标准;生产工程中要控制废水中COD、BOD等常规污染因子以及苯类、石油类、重金属镍、铜等特征污染因子的浓度;对于含有易挥发污染物的废水在厂区内进行处理时,需对处理设施采取封闭措施,避免污染物转移。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积极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先进技术和设备,从源头减少粉尘、废气排放。对除尘系统采用先进、适用的除尘技术,使废气中所含有害物质浓度有效降低并达到有关排放标准。对于原料储、装、运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原料储、装、运过程中粉尘污染防控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废气资源的回收利用,回收大气污染物中的有用成分,积极开展综合利用。
推进电子信息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从重末端治理转变到强化工艺过程和车间无组织废气的收集上来,加强企业全厂无组织排放的管控;推广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原辅材料和自动化的生产工艺、设备。重点对含VOCs物料(包括含VOCs原辅材料、含VOCs产品、含VOCs废料以及有机聚合物材料等)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五类排放源实施管控,通过采取设备与场所密闭、工艺改进、废气有效收集等措施,削减VOCs无组织排放。涉及工业涂装的企业重点推进使用紧凑式涂装工艺,推广采用辊涂、静电喷涂、高压无气喷涂、空气辅助无气喷涂、热喷涂等涂装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喷涂设备替代人工喷涂,减少使用空气喷涂技术。
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5G基站、充电桩、数据中心等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应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加强施工噪声管理,严禁夜间施工。设备选型上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如以液压机械代替燃油机械,振捣器采用高频振捣器等;固定机械设备与挖土、运土机构,如挖土机、推土机等,可通过排气管消音器和隔离发动机振动部件的方法降低噪声;施工区内的高噪声设备应采用封闭作业的方式。对基站等设备安装橡胶垫等减震垫层,对机房墙体做降噪隔音层。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非危险废物的废旧电子元器件、边角余料、废包装材料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企业先自行回收利用或由废品回收站回收利用,可建设工业固废交易中心,对全市范围内可回收利用的工业固废进行集中收集,建立工业固废交易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工业固废种类、数量、可利用领域等相关数据,使工业固废实现“商品化”,变为可利用资源。针对废旧蓄电池、废有机溶剂、废润滑油、废活性炭、属危险废物的废旧电子元器件等危险废物应集中收集,规范建立危险废物暂存间,并交由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五、电磁辐射防治措施
针对5G基站电磁辐射影响,应优化选址,新建5G基站应优先考虑设在公共设施和非居住建筑物上,尽可能选择在人群无法近距离直接接触的位置。对5G基站设置环境防护距离,基站防护距离内不得有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点,设置在住宅区楼顶的基站,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或设置警示标志。此外,设计阶段调整天线架设高度,使天线高于周围建筑物一定高度,使其辐射功率在公众能到达的地方满足国家对单个辐射体的场强要求。
成立达州市新基建推进领导小组,设立执行办公室,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共同推进规划的各项工作;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部门间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市、县(市、区)、园区协同推进,强化协调配合,明确推进节奏,合理安排配套资源;构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打造一批示范场景和重点项目,协调布局,避免一拥而上、重复建设;明确任务分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跟踪督办,推动有关项目尽快落地。
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新基建支持力度,提供财政、金融、产业、人才等相关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建设项目落实。创新资金支持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政府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数字经济发展引导基金支持,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简化建设用地报批、土地供应、不动产登记、手续办理等审批流程,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摸清5G基建、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规划和用地要求,统筹协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预留规划和建设用地空间,实施土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以服务企业和项目为核心的工作体制,协调落实新基建产业领域优惠政策,增强客商来达州投资的吸引力,同时,开展补链、强链招商,引进一批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显示终端、传输设备、AI技术等相关企业打造新基建相关产业集群;强化人才支撑,制定专项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具备新基建领域研发能力的技术领军人才。
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领域,结合达州市科技基础,联合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开展重点任务中的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前沿关键技术创新突破。鼓励支持企业对5G技术、物联网技术、智慧能源技术等关键模块的技术研发或引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增量给予补助。
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储存、应用、开发和共享等方面的安全防护。建立适应新型基础设施有关技术的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支持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应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关键设备安全水平。增强数字设施的物理安全性,防范物理窃取、人为意外、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提升安全使用等级。建设达州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卫平台,制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推进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与新型基础设施配套的安全措施、装置、设备及人才保障,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先导,制定新基建规划标准,规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流程及建设模式,便捷新基建的落地。以地方标准进行新基建技术层面的技术名词术语诠释,推动新基建普及利用,同时持续更新标准保障新基建的技术先进性。
文字解读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达州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政策解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