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原本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是人类从高碳排放发展向低碳排放发展转型的历史物证,更是全球化技术转移的见证。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人类工业遗产是跨国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我国工业遗产形成时间虽然不如欧美,但我们体系完备、规模庞大、路径全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形成了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中国经验”。而且许多工业遗产见证了世界技术对华转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技术领域的真实写照。
最近一个新闻我相信大家都关注了,美国知名企业家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晒出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图片,称“这张照片让我很生气,我们也应该在滑雪场旁边建核反应堆”。这次北京冬奥会依托首钢旧址更新而成的滑雪台,原本是人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绝佳范本,但居然却被美国一些人士污蔑为“核反应堆”,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美国是世界工业遗产大国,2014年我曾自驾穿越美国锈带,考察了美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我居住地附近的美国烟草公司街区改造工程,被誉为世界工业遗产社区改造的最佳范例。美国人尤其是科技产业界人士对于工业遗产改造本不应该陌生,更不应该缺乏基本认知判断。
这个事情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警醒,就是工业遗产应当在传播国家形象中有所作为,虽然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依然任重道远,但并非不作为或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我们要重审我国工业遗产的价值,正如潜伟教授在我的朋友圈里留言所指出的,“工业文明与中华文明碰撞出新的文明形态,曰生态文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必须要牢牢抓住“中华文明”这根主轴,使之在对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中发挥正向作用。下面请各位同学就此问题畅所欲言。
上图为安德里森,下图为其推特(图源:百度/推特)
高洋: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世界话语,其中多蕴有再生、记忆与环保理念等国际交流普适价值,使其以现代面貌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较传统文化的地方或民族价值更易为世界民众所接受。形象选择之后更为严峻的是形象传播,尤其是此次事件所暴露出来的“谁来传”“用什么传”的传播主体与传播渠道选择。此前国际奥委会的官方媒体报道虽起到“背书”效力,但在传播广度上却是明显弱于社交媒体等大众传播渠道的,加强大众传播与KOL建设正是加快工业遗产助力国家形象的应有之义。该事件同时说明工业遗产在走向大众尤其是对其知之较少的海外“他者”时,应着重形象中的科普说明,以避免诸如此次将工业冷却塔恶意解读为核反应堆的“带节奏”抹黑我国国家形象之举。
张慧敏: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直接结合再利用的竞赛场馆,它不仅“作为博物馆让人们记住首钢、北京和中国的一段历史”(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所言);同时也展现了我国转型发展、环保低碳的决心,呈现了一个有自信、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它的出现,无疑力证了工业遗产在服务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能。
国家形象的塑造,关键在于“自塑”与“他塑”。在自塑层面,我国需要更加重视工业遗产的改造更新,政策引导、宣传教化,使社会革新以往的审美观念、关注“破败美学”的同时,提升工业遗产改造更新能力。在他塑层面,需要重视如何讲好工业遗产及背后的中国故事。马克·安德里森发布关于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核反应堆”不当言论后,众多纠正他错误的“课代表”出现,正说明了对外讲好工业遗产故事的重要性。要创造有趣、有吸引力、符合事实的工业遗产故事,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等手段对外传播,牢牢把握讲好工业遗产及中国故事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以增进西方对我国工业遗产及国家形象的正确认知。使工业遗产能服务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绝非朝夕之功,坚持“自塑”“他塑”双管齐下,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
李卓:
工业遗产如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在价值上具有普遍性,由于具有历史流传、文化传承以及价值认同等重要的功能经常被作为一个地区的品牌,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冬奥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赛事,作为其比赛场地之一的首钢也备受关注。此次首钢的冷却塔被恶意扭曲为核设施,一方面反映了大型体育赛事促进了大众对工业遗产改造典范——首钢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工业遗产在对外传播上的不足——“我者”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并未建立其有效的传播机制,使得我国在工业遗产传播上的话语权不足,“他者”视角下的国家形象被恶意扭曲,损害了传播的效果。
针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被歪曲的问题,我认为仍需要利用好大型国际活动的契机,通过奥委会主席、领导人、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等人作为传播者,促进世界对中国工业遗产的了解。在内容上,要注重对工业遗产的宣介和科普教育,避免出现该匪夷所思的现象。
在解决我国在工业遗产传播方面话语权不足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工业遗产的传播机制,深入挖掘工业遗产背后的故事,进行活化利用,构建起记忆场所,通过讲好工业遗产故事,展示出更加多元的国家形象。
黄美玲:
把首钢滑雪跳台旁边的冷却塔报道成核反应堆,不仅反映了一些西方人士的无知以及刻意抹黑,也说明了工业遗产作为一项重要文化遗产的国民认知度缺失问题。首钢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钢铁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其工业遗产的价值极具代表性。
在2022年中国举办冬奥会之际,首钢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国际性活动的比赛场地,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环保低碳、科技发展、和平友善的大国形象,更是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树立了一个典范案例。但此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工业遗产的认知普及任重而道远:对外,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和实践在国际上的传播效力有限;对内,普通大众对工业遗产的理解和认知也较为匮乏。所以,做好工业遗产的科普刻不容缓,一方面应积极促进工业遗产知识走进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逐渐提升工业遗产的国民关注度;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的工业遗产故事,通过官媒、学术交流、企业合作等多重渠道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
当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普及不是依靠中国一国之力,需要世界各国工业遗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此次外媒的报道也侧面反映了国外的工业遗产普及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尤其是对其他国家工业遗产的介绍存在缺位。
韩晗:
这里我想再补充一点,那就是这个事件的发生决不只是偶然,而是一个中西方文明交流当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个议题,我们在今后大概率还会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有这次《时代周刊》、NBS等媒体,说这次冬奥会雪上项目大量使用“人造雪”,不环保,是“糟糕”“危险”的“假雪”等等。我们要向世界讲述中国工业遗产故事,不但任重而道远,更要有备而为。
工业遗产是“后工业化”的产物,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屡见不鲜。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其实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时代,比如去产能、“两碳”目标等顶层设计,但是很多西方人士仍然顽固地认为我们处于“前现代”,甚至不相信中国有工业遗产。我们知道,在东南亚地区与中非地区是几乎没有工业遗产的,因为这些地方尚处于工业化发展期,但是中国工业化起源于洋务运动时期,我们虽然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完整地参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有可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但可惜的是,西方很多人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甚至盲目地抱着冷战军备竞赛的思维,认为中国一切工业都是军工业,这种“后殖民+冷战”思维其实在西方很有市场。
工业遗产完全有能力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当中一个重要路径在于,我们不只应改造更新,而是应当挖掘其背后的普遍性价值——即事关人类命运的共同价值。以首钢为例,它本身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等都有联系,抗战时它曾是日军的“石景山制铁所”,后来曾接受过苏联援助,首钢园的改造也是中美两国企业合作的结晶。这些故事我们需要通过体育赛事更好地讲述出来。
赵毅衡先生曾经说过,“欧洲是前现代,美国是现代,中国是后现代”,就工业化的议题而言,我们其实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说移动支付、交互体验、智能家居、光纤通讯、虚拟现实等等,讲好这些“黑科技”的中国故事与讲好工业遗产的中国故事,其实相辅相成。今天中西方文明交流,不只是文学、艺术的,更是科学、技术与观念的。马克·安德里森作为美国著名科技企业家,他对中国工业遗产说出这样的话来,实在是令人不齿。
因此,工业遗产要承担起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任,显然要重视更为广阔的中西方文明交流这一宏观背景。其实我们有很多关于工业遗产的中国故事,要讲好这些故事,当然要重视如何处理中西方文明交流之间一些固有的成见鸿沟,否则难免落入到“有理说不清”的局面。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