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推进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深刻变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稳中有进,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万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97.7万人,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138.6万人,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安全可持续。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根治欠薪成效明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系统行风持续改进。人社扶贫成果显著。“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专栏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类别 | 指 标 | 2015年 基 数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2020年 目标完成情况 |
就业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9.52] | [7] | [10.21] |
*2.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1 | ≤4.0 | 3.88 | |
3.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 35.66 | 37 | 37.21 | |
社会保障 | *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0 | 90.5 |
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6.76 | 8 | 12.51 | |
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9.79 | 10 | 19.37 | |
人才队伍建设 | 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3.87 | 5 | 5.06 |
8.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 | 14:36:50 | 14.4:37.6:48 | |
9.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1.1 | 1.7 | 1.72 | |
劳动人事关系 | 10.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2 | 95 | 94.88 |
1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7 | 90 | 97.3 | |
能力建设 | 12.乡镇(街道)、社区(村)就业社保服务机构标准化率(%) | 76.15 | 90 | 100 |
13.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 | 65 | 90 | 96.89% | |
注:①带“*”指标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②[ ]表示五年累计数;③ “--”无统计基数。④2016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
“十四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和条件。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三城三示范”以及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存在诸多问题短板:全市就业总量压力特别是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待加快。新就业形态发展给协调劳动关系提出了新挑战。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尚有差距。全市人力资源社会部门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快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实施农民工战略性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加均衡更加优质的人社公共服务,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贡献人社力量。
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民生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改革创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保障作用,重点围绕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深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服务大局。积极融入东融成渝、西向拓展新发展格局,主动探索服务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路径,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战略全局的能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谋划、统筹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质量、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市、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立足“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础,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的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如下。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十四五”期末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0%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保持在36万人左右。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法定人员应保尽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万人和20万人。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不断优化。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社会性流动通道更加顺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十四五”期末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到20亿元。
——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十四五”期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6万人、13万人。
——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基本健全。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推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质效明显提升。人社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智慧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卡应用广泛普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显著增强。
专栏2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一、就业 |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10.21] | [>7] | 预期性 |
2.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6.0% | 预期性 |
3.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8 | <4.0% | 预期性 |
4.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 [7.2] | [7] | 预期性 |
5.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 [1.7] | [2.5] | 预期性 |
6.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人数(万人) | 37.21 | 36 | 预期性 |
二、社会保障 | |||
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5 | 95 | 预期性 |
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2.51 | 13 | 约束性 |
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9.37 | 20 | 约束性 |
三、人力资源服务业 | |||
10.人力资源服务业总营业收入(亿元) | — | 20 | 预期性 |
11.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个) | 0 | 1 | 预期性 |
四、人才人事 | |||
1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5.06 | 6 | 预期性 |
13.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 | 0.73 | 1 | 预期性 |
14.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8.6 | 13 | 预期性 |
15.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1.72 | 2.3 | 预期性 |
16.技工院校招生人数(万人) | — | 0.4 | 预期性 |
17.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 [6.74] | [2.5] | 预期性 |
18.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 [0.99] | [0.5] | 预期性 |
四、劳动关系 | |||
19.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60.9 | 60 | 预期性 |
2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7.3 | 90 | 预期性 |
21.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五、公共服务 | |||
22.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 138.6 | 150 | 预期性 |
23. 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 15 | 67 | 预期性 |
注:[ ]内为五年积累数,“--”无统计基数。 |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雅安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科学完善。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保持较低失业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局面。人才政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城乡一体、均等可及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优质高效。
第二章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加快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重大经济政策时,综合评价对就业带来的影响并同步建立应对机制,优先投资创造岗位多的项目,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转移输出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稳定拓展社区服务岗位。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政策。进一步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政策制度障碍,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健全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风险协同应对机制,夯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督查考核机制。
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实名制,实施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分级分类公共就业服务。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打造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品牌。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合作,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志愿者团队。加强就业监测和形势研判,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规模性失业风险。加强职业指导人员、创业指导人员等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完善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多元化就业政策措施,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多渠道实现就业。完善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统筹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加强求职招聘、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实践平台等建设,强化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帮扶。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和转移就业,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规模。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做好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统筹促进妇女、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
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专项资金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对初创实体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扶持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发展,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培育发展一批承载能力强、辐射带动大的创新创业平台,扶持建设8家左右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争创3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峰会、创业博览会、创业沙龙、项目巡诊等活动。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实现培训2500人次。实施重点领域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鼓励引导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新创业。
专栏3 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
01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实施 “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服务基层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精细化、差异化就业服务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支持毕业生创新创业,常态化开展专项招聘,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 02 就业创业示范 积极争创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实施返乡创业培训、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基层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育才强企、引才回乡等行动,建设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03 就业见习基地建设 |
依托各级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等,发挥产业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建设具有行业代表性、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青年需求的见习基地。大力支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设立见习岗位,提高岗位质量。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就业见习基地。 04 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智汇天府·四川省公共招聘进校园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05 创业服务品牌建设 以创业讲堂、创业大赛、创业博览会为抓手,打造“助创为雅 宜业为安”服务品牌,营造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06 就业统计基础提升计划 改革完善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统计制度。完善就业监测指标体系,强化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就业转失业人员等指标的监测,定期形成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
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支持网络零售、移动出行、快递物流、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新业态发展,创造更多新业态岗位。完善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加大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和统计制度,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纳入就业管理服务与统计范围,平等享受政府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劳动用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障等权益维护机制,统筹处理好促进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和维护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利益关系。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专项培训计划,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能力。大力开展企业制造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广泛开展定向、定岗培训和订单式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实效。引导各类培训主体加强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线上线下培训有机结合。
专栏4 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 |
01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劳动者自主选择、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实现培训对象广覆盖、培训类型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管理信息化。 02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坚持“愿培尽培、应培尽培”,面向企业职工和重点就业群体持续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万人次以上。 |
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范用人单位依法参保。落实对缴费困难群体帮扶政策,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加失业保险。全面落实《四川省工伤保险条例》,持续推进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
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制度,落实全国统筹任务。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按照国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工作部署要求,相应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和病残待遇政策。推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推进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最低缴费档次,推进个人账户基金省级管理。持续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制度。推动失业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失业保险支持参保企业稳岗、参保职工提升技能政策,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实现基金统收统支。落实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持续推进工伤保险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制度,加强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伤康复服务机构建设。
专栏5 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
01 推进社会保险省级统筹 配合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建立全市缺口责任分担机制,配合建立全省统一的缺口责任分担机制。 02 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 落实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办法,推进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 03 推进工伤康复服务机构建设 将符合条件的康复机构或医疗机构纳入工伤康复服务机构,按部、省规定完善现有康复机构工伤康复设施设备。 |
落实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政策
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调整政策,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参保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第四节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法治化建设,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推进基金监督数字化转型。落实行刑衔接机制,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违法行为。落实基金预测预警制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强化基金预算管理,实现全程预算监督。加强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人员信息管理,实现多部门联合惩戒。
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社会保险无障碍转移接续。加强乡村经办服务能力建设,缩小城乡经办服务差距。规范使用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拓宽经办“不见面”服务范围,加强经办队伍服务能力和专业化建设,提升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全省统一的失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优化待遇网上申领服务。提升数据质量,拓展数据共享,强化数据分析应用。加快推动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保障社保数据安全。
专栏6 社会保险经办专项行动 |
01 社会保险精准扩面行动 加强与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数据共享比对,摸清参保底数,精准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02 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行动 推进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优化升级,实现“全程网办”和“川渝通办”、“跨省通办”。按照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服务总则、社会保险经办规程、网上经办服务指南等标准,打造标准化服务平台,统一办理流程,精简办事材料,推进“打包办”“提速办”“承诺办”。深化系统行风建设和练兵比武,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为群众提供更加温暖的经办服务。 03 社会保险风险防控提升行动 推进社会保险风险数字化智慧监控。加强数据共享比对、核查校验,提升基础数据质量,精准识别风险点,加强线上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靶向检查、数据稽核和委托第三方审计评估,开展全覆盖、全天候、全环节风险防控。 |
贯彻落实《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为目的,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提升工程,以“强培育、建园区、创品牌、聚人才、优服务”为着力点,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建设川西人力资源服务高地。
大力引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加强内部培育,以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服务能力为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政策激励等方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和专业度。加强外部引进,推动国内外知名政策咨询、求职招聘、劳动人事代理、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指导、人才测评、人才搜寻、管理咨询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及龙头领跑企业在雅安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节 营造良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环境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支持,研究制定促进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结合实际财力,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政策,扩大人力资源市场有效需求。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营商环境,扎实推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质量双提升。
第三节 打造雅安特色人力资源品牌
以“技能雅安”为引领,推进雅安技师学院建设。围绕全市建设“三个高地”、发展“四大经济”决策部署,加快雅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雅安优势产业结合,培育产业特色技能人才,打造好“雅州茶师”“雅云能手”“雅味厨师”等具有雅安特色的人力资源品牌。
第四节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提质升级
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态,积极发展人才寻访、人事代理、服务外包等业务,进一步夯实基础,建平台、强机制、聚产业、优服务,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强化校企合作,搭建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平台,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招大引强,引育头部企业,扩大开放合作,培育发展特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提质增效。进一步丰富服务方式,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开展定制开发、精准服务,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智能化转型。
第五节 加强人力资源行业聚合作用
加快推进雅安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其集聚产业、孵化企业、培育市场作用,打造集招聘、派遣、外包、猎头、培训、管理咨询等全链条的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以市级产业园为引领,引导县(区)建设特色性、行业性的人力资源基地或市场,与市级产业园相互响应、互为补充,构建“一园区、多基地、创特色、共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格局,积极争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雅安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造就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坚持激励创新、科学评价、分类推进、以用为本的原则,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设置合理、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应用全省统一的职称评审管理信息系统,按规定推进职称证书电子化。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促进职称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
贯彻落实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制度,深入实施“雅州学者”特聘专家制度,加快汇聚高层次人才。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大力开展专家下基层行动,实施四川省专家服务团、成渝专家智力服务基层三雅故里行等人才智力服务项目,带动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向基层一线集聚。加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专栏7 专业技术人才工作计划 |
01 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 贯彻落实省优秀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着眼培养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具有省、市一流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持续推进“雅州学者”特聘专家制度,每年设置10个左右“雅州学者”特聘专家岗位,到2025年柔性引进50个左右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推动设站单位加快培养力度,扩大博士后招收数量。 02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 服务全面创新改革和乡村振兴,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超过5万人次,全市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轮训一遍。依托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研修项目,每年培训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200名。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推广网络在线学习与面授培训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模式,不断增强继续教育培训针对性、实用性。 03 专业技术人才智力转化计划 |
着眼用好用活人才,实施“百名专家下基层计划”,建设管理好省、市级专家服务基地,组建专家服务团,支持各县(区)、市级各部门组织专家到基层开展智力服务,力争每年不少于100人次。 |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技能雅安”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雅州工匠、天府工匠。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积极创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加强技能人才表彰表扬激励,营造技能成才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优化布局结构,加快雅安技师学院建设,稳定和扩大招生规模。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升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质量,推进职业培训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以“雅州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对接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和专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健全行业、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技能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打造雅安技能大赛品牌。
专栏8 技能雅安行动 |
01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新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力争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 02 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按照技工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改善技工院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快雅安技师学院申报和建设,扩大和稳定招生规模。 03 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计划 持续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面向社会提供技能人才评价服务。 04 技能大赛品牌打造计划 定期举办“雅州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 |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实施符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强化聘用合同管理、公开招聘和交流制度,建立更加符合行业特点、规范有序的岗位管理制度。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岗位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建立健全人事管理监督制度,完善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培训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开展创新创业。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贯彻执行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探索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绩效工资水平核定调整机制,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实行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探索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带薪休假等福利制度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制度。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落实消防员工资福利政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信息化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化社会化流动配置机制,进一步畅通人才跨体制、跨所有制流动渠道。完善人才流动法规制度体系,规范重点领域人才流动秩序,探索人才流动市场化补偿机制。完善政府人才流动宏观调控机制,健全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开发指引编制发布制度,建立人才流动信息监测平台,加强人才需求预测,推进引才引智政府购买市场化服务。
强化考试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大规模人事考试的实施效能、技术水平,有效防控人事考试安全风险。推进考试改革创新,提升人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命题、考务、阅卷等人事考试专用场地设施设备。
专栏9 人事考试能力建设 |
01 人事考试专家队伍培养计划 扩大人事考试领域专家规模,培养一批相对固定的人事考试命题、审题专家,不断充实命题、阅卷专家库。 |
组织实施国家、省表彰奖励制度,做好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的国家级表彰奖励评选推荐工作和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开展的省级表彰奖励评选推荐工作,做好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开展的市级表彰奖励工作,指导县(区)做好以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名义开展的表彰奖励工作。规范管理、有序开展表彰奖励和创建示范活动。落实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和生活困难表彰奖励获得者帮扶政策,按规定组织实施表彰奖励获得者休假疗养。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营造尊崇模范、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扎实推进根治欠薪,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推进劳动关系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加大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创新劳动关系基层治理方式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企业职工自主自治自为的协商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和职工劳动纠纷协商自主、权利义务协商自治、和谐关系协调自为。发挥基层协同治理作用,推动基层落实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社会协商协调机制。深化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在充分试点基础上,推进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建设。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指导共享用工规范健康发展。稳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加强新就业形态分析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加大工作力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重点行业用工突出问题治理,强化劳务派遣监管。加强劳动关系形势研判和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强化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和基层能力建设。
专栏10 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 |
01 和谐劳动关系百千万计划 落实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计划打造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积极培育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主动服务新企业用工。 02 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 以用工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存在较大困难的企业为重点,指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工作岗位,发挥集体协商协调劳动关系作用,尽量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劳动关系。加强劳动监察、争议仲裁法律服务,引导企业和职工共渡难关。 03 企业薪酬指引计划 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信息体系,加强企业薪酬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时公开发布、定向反馈薪酬信息,优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指导服务。 |
完善企业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探索工资收入分配大数据库建设。落实工资指导线制度,强化工资指导线应用。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工资总额和内部分配管理政策。贯彻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落实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创新评估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贯彻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管理办法、津补贴和福利管理意见等政策。着力增加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
专栏11 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三化”建设 |
01 推动部门协同机制化建设 建立以人社、国资、宣传、财政部门为主的4+N部门联系制度,强化日常指导、联系和沟通,协调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和工资决定机制改革事务性工作。 02 推动企业服务平台化建设 建立重点国有企业轮值联席会议制度。政府职能部门搭台、出资主管部门参与、轮值企业承办、重点企业参加,开展专题培训研讨,总结推广企业工资分配工作特色亮点、经验做法,研究提出解决问题办法,指导提升工资管理整体水平。 03 推动工资监管信息化建设 建立统一的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信息系统,拓展负责人薪酬和企业工资总额监管渠道,推动省市县纵向贯通、部门企业横向延伸,实现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一网通”,全面提升工资信息公开和监管能力。 |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健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提高自主化解争议能力。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特点的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健全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创新办案机制,强化指导监督,提升仲裁终结率。深化仲裁标准化建设,落实仲裁办案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调裁审衔接,逐步统一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提升案件处理智能化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加强调解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充实一线办案力量,提升专业化水平,落实仲裁员分类管理。
第四节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贯彻执行配套政策文件,落实各项保障工资支付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体系,规范企业守法诚信等级评价、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培树一批诚信守法企业。畅通劳动者举报投诉渠道,以根治欠薪为重点推广应用全国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线索反映(监管)平台,实现维权服务全国联动、“一网通办”,查处和督办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建立健全自由裁量权制度,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组织实施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基准等业务相关的监察执法,积极开展相关专项执法行动。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治理,实施分级分类培训,指导县(区)加强执法装备配备。推进智慧监察系统建设,完善监控预警功能,切实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专栏12 “两网化”治理建设计划 |
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标准,网格化管理达到95%,建立网格化管理考核机制。依托“智慧监察”,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实施应用。 |
坚持把农民工作为战略资源、把农民工工作作为战略性工程全面推进,充分发挥农民工在稳定就业大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
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推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巩固和拓展省外劳务市场,推动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完善创业政策,促进返乡创业。积极参加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努力打造“雅州茶师”“雅云能手”“雅味厨师”等特色劳务品牌,争创“川字号”劳务品牌。
专栏13 农民工就业创业行动 |
01 返乡创业计划 落实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发挥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的指导作用。组织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训6千人次。 02 劳务品牌培训 结合地区实际和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具有雅安特色的劳务品牌培训,“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训1.5万人次。 |
继续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从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力量、选拔村干部、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大培育农民工成为职业农民力度。定期选树一批返乡创业明星企业,培育一批返乡创业新星、返乡创业明星。
应用
积极推广农民工服务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让农民工能够及时了解家乡近况、村里故事、政策解读等信息。优化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农民工个人档案基本信息库。
专栏14 农民工服务平台重点项目 |
01 农民工“三位一体”公共服务平台应用 围绕农民工需求,持续在农民工服务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及技能培训等系列线上活动,解决农民工工作、生活难题,全面提升农民工平台用户量及活跃度。 |
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促进农民工在常住地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民工集中的重点行业,实施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切实保障农民工失业保险权益。强化农民工法律援助,完善跨省市、跨部门的维权联动机制,加强农民工帮扶救助。进一步发挥驻外务工人员服务站作用,加强雅安籍农民工权益保障。保障农民工民主政治权利。
加快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在城镇就业居住尚未落户的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健全随迁子女就学机制,保障务工随迁子女平等就学。加强农民工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丰富农民工体育文化生活。
巩固人社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脱贫人口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开展就业技能、劳务品牌和返乡创业等培训,稳定和拓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载体建设、居家灵活就业、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对低保、特困人员等实施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政策。加大乡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发展乡村人才服务业,开展专家智力服务基层示范活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第八章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和“东融成渝、西向拓展”开放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协同、互联互通、合作共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形成统一开放、高效协同、包容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格局。
区域协同
积极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加大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各市的协调联动,全方位推进就业、社保、人才等公共服务同城化和成都平原经济区全域一体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建设更高标准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事人才和社会保障卡建设等人社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协同办理。持续开展跨区域技能培训和劳务协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优化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深化与川渝各地区人力资源服务相向融合发展,全力融入川渝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实现人力资源产业园资源共享。加强与川渝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交流,积极参加川渝两地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交流、项目合作、品牌推荐和供需展示、对接、洽谈平台建设。及时共享公共就业服务数据。聚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联合川渝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大学生求职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产品推介、资源对接、成果展示等方式,开辟创业项目交流新途径,共同构建创业资源平台。全面施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备案、分支机构设立和从业人员资格互认。
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协同。依托公共就业和人才招聘平台,实现与省内和重庆市求职招聘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流动人才档案一键查询。配合做好川渝统一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为人才跨区域流动提供便捷的异地查询、政策咨询、一网通办等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加强互联网对接。积极参加川渝职业指导师大赛以及各类招聘、就业创业活动。加强企业薪酬调查合作,共享数据,配合做好川渝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专家库建设,积极选荐劳动关系金牌协调员。加强仲裁业务交流合作。
推进社会保险服务协同。加强社保信息数据共享,与各市(州)和重庆地区畅通养老、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渠道,推进关系转移电子化,实行待遇领取资格协查互认。构建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协作机制,推进社会保险失信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川渝社会保险服务协同成效进展。加大新增线上业务推广应用力度。配合做好劳动能力鉴定结果互认和工伤认定协查结果互认。
推进人才培养协作。加强技工院校建设,促进职业技能评价交流合作。结合我市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开发新职业,协同编制职业技能标准或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大力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数据互通。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积极打造全市独特的技能品牌。探索实施培训机构备案制,接受符合条件的市外定点培训机构到雅开展补贴性培训。加强川渝专家人才交流合作,与川渝更多地区建立职称互认机制,推动职称互认进一步便利化。
推进政策和保障措施协同。打通与全省和重庆人社数据共享通道,认真落实川渝通办事项清单,加快系统对接,推动更多公共服务事项共享互认。加强社保卡、电子社保卡跨区域协同、跨地域服务及应用。
按照全市构建“东融成渝、西向拓展”开放发展格局工作部署,大力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就业、社保、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卡等领域公共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积极与西藏林芝地区等地人社部门沟通对接,不断扩大人社“朋友圈”,从牵手共赢到深化合作,推动全市人社事业与更多地区实现协同发展。
第九章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
健全公共服务制度,完善服务标准,夯实基础支撑,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均等、智能、便民、温馨的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温暖人社”。
深入推进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全面实施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加强人社公共服务业务与信息化建设融为一体的标准化体系应用,完善服务流程、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软硬件标准,补齐农村和基层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人社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贯彻落实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国家和省级标准规范。深入实施综合柜员制,推动人社全业务“一窗办理”。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向银行等三方平台延伸。在省厅制定的跨区域标准体系协同下,推动更多人社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全面推进人社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
依托全省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的信息化基础支撑体系,推进我市人社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全面实现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推动人社服务事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网通办”“一卡通用”。强化人社大数据分析应用,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专栏15 “数字人社”建设工程 |
01 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 聚焦解决当前企业群众办事堵点痛点和监管能力不足问题,适应人员流动和平台经济等发展要求,以部级平台系统为支撑,以省级平台系统为枢纽,集中整合数据资源,简化优化业务流程,推动人社系统“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全面提升人社信息化创新应用水平。 02 人社服务“一网通办” 持续推动各级各类人社服务依托四川人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加快扩展“一网通办”覆盖范围,为群众带来更多便利。 03 人社大数据分析应用 健全“采、存、管、用”全周期的人社大数据治理机制。充分利用省人社厅回流的人社业务领域数据,探索多元数据融合,推动数据共享和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全面提升人社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04 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 加大全市第三代社保卡发行力度,基本实现社保卡全民持有,申领电子社会保障卡人数覆盖2/3人口。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就业补贴、社保待遇、农民工工资、惠民惠农补贴等“一卡通”发放,推动政务服务、就医服务、城市服务线上线下“一卡通”应用,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 05 12333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应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12345、12366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数据交换机制和协调服务能力,通过电话、网站、移动终端、短信等为群众提供多渠道优质服务。 |
提升人社队伍公共服务水平
开展人社系统行风建设提升行动,加强窗口单位经办队伍建设,持续改进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方式,全面推行预约、延时、上门、代办等便民服务。实施人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人社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政策业务、礼仪规范、心理调适、应急处置等能力培训,持续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培树优质服务窗口及优秀服务标兵。推行服务窗口“好差评”制度,常态化开展第三方群众满意度测评和明察暗访。健全信访投诉事项闭环处理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专栏16 “温暖人社”行动计划 |
推行通办服务、智慧服务和优质服务。完善统一规范的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推动跨区域、跨层级畅通办理。优化调整业务规则,建立受办分离系统,推动“一网通、一卡通、一窗办”。加强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推行便民服务举措,落实“好差评”制度,开展行风督查和三方评估,不断改善群众办事体验。 |
坚持规划对事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强化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确保实现“十四五”期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
第一节 深化依法行政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进法治人社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及备案管理,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提高公共服务质效。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监管,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规范化建设。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八五”普法规划。
第二节 强化财力保障
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卡建设资金作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保障。探索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新办法、新途径。
第三节 加强宣传引导
坚持将宣传工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同策划、同安排、同落实。加强政策和成就宣传,讲好人社故事,传递人社正能量。完善落实新闻发布制度,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强化舆情风险防控。加强内外联动,拓宽宣传渠道,构建大宣传格局。做好人社APP、微信公众号的应用推广工作。
第四节 强化推进实施
完善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强化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确保如期完成。健全年度计划的监测分析和实施情况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工作。加强日常统计监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预警预判。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