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安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7.1亿元,同比增长8.1%,创近年新高,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生猪价格低位运行,养殖效益较差。截至2021年12月底,仔猪价格37元/公斤,同比下降49.7%;生猪价格18元/公斤,同比下降45.5%;猪肉价格23.5元/公斤,同比下降55.2%。饲料玉米价格3.5元/公斤,同比增长29.6%;豆粕价格4元/公斤,同比下降3.6%;小麦麸价格2.4元/公斤,同比下降8.5%。猪粮比约为5.1:1,跌破盈亏平衡点。按照目前的饲料等成本价格测算,养殖场如果实行自繁自养,生猪价格要18元/公斤左右才能够保本不亏损,从5月开始生猪价格一直低于18元/公斤运行,2021年生猪养殖户近8个月于亏损状态,对养殖户生产信心和效益影响较大,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面临挑战。
(2)生猪项目投资后劲乏力。2021年畜牧业投资占第一产业投资的58.4%,畜牧业投资同比增长124.7%,在生猪项目的强势拉动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增幅创近年新高。据农业部门统计,现余15个在建未投产新(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项目,新希望集团拟在我市的生猪养殖建设点10个,仅完工武胜县1个,随着大量生猪项目投产,将面临新开工生猪项目少,未完工生猪项目建设积极性不高。
(3)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长压力较大。2012-2016年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年均增长为0.2%,2017-2021年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年均增长为0.4%,反映出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增速维持在较低水平。2012-2016期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年均增长1.0%,2017-2021年期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年均增长为2.5%;2012-2016年期间茶叶和园林水果种植面积年均增长0.3%,2017-2021年期间茶叶和园林水果种植面积年均增长为1.5%,反映出经济和园地作物种植面积增长率上升较粮食作物快。粮食价格偏低,粮食种植对农民增收作用极小,算上各种补贴政策也相对效益不高,农户更愿意选择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蔬菜、水果等经济及园地作物进行种植。
下一步工作建议
(1)积极调控确保生猪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统筹抓好生猪产业布局,一盘棋推进,有效促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猪价波动较大,为避免“猪贱伤农”的现象出现,一是加强管理指导,强化监督预警。引导养殖场(户)密切关注生猪价格等全产业链的信息,合理调整生猪产能,做好生产计划;二是指导养殖户采取自繁自养降低养殖成本,包括支持养殖户购买生猪死亡和价格保险等,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促进生猪存出栏稳定增长。三是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养殖户的生产预期,引导养殖户理性应对市场变化,防止市场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从而影响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资金扶持,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稳定畜牧业生产。
(2)抓实粮食生产稳住农业发展的根本。要妥善处理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矛盾,稳定粮食生产。一是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二是持续推进撂荒地治理。三是继续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四是加大粮食补贴力度,降低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粮食价格。五是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发展稻田养鱼、养虾等,提升耕地收益。
(3)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农产品稳产保供。近期,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高发,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新冠新型变异毒株传播性增强。外出农民工和高校学生陆续返乡,人员流动频繁,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防控形势复杂严峻,要强化农村地区防疫工作,积极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地,组织开展好群防群控。坚持农村地区网格化管理,做好农村返乡人员以及农贸市场、乡村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流动人员的监测、跟踪、筛查和联络服务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接种加强针疫苗,倡导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提高防疫意识。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统筹抓好农产品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工作,适当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及时做好畜禽补栏,巩固生猪产能,推进水产品绿色健康养殖。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
(4)聚焦同城融圈做大做优广安现代农业。抢抓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新发展机遇,依托高竹新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三大合作平台,全域全程全力融入重庆都市圈,建设广渝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广渝优质生猪生产基地,打造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嘉陵江生态渔业产业带,丰富成渝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把广安建成重庆农产品的重要保障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建设重庆都市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样板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