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数字经济
文|孙光辛
编|文斌
一天喜提20+热搜,2月8号是被新顶流谷爱凌刷屏的一天。
凭借逆天一跳,谷爱凌成功夺得冬奥会历史上首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也成为中国在本届冬奥会上夺得的第三枚金牌。但就在前一天,本该积极备战比赛的“谷爱凌”却还在咪咕的演播室里赶通告,录节目。
当然,这并不是谷爱凌不务正业。因为在咪咕演播室里的其实并不是谷爱凌本人,而是她的“数字分身”Meet GU。
Meet GU冬奥首秀 来源:咪咕视频
Meet GU是中国移动咪咕视频推出的首个体育数字达人。按计划,奥运会举办期间,它将在咪咕冬奥赛事演播室中完成滑雪赛事解说、播报及场景电商的虚拟互动等工作。
当然,Meet GU也并非咪咕打造的唯一一个运动员数字分身,除了谷爱凌之外,像徐梦桃、隋文静、韩聪、任子威等4名冰雪项目运动员的虚拟数字形象也在此前的相关活动中相继亮相。
而在整个冬奥会上,虚拟人也并不止运动员数字分身这一项。比如在央视转播中负责手语解说的主持人,在开幕式上负责表演的演员,甚至在官方直播间负责带货的主播等等等等。
总之,这一届冬奥会,虚拟人含量似乎有点高。
赛场内外,
无处不在的虚拟人
虚拟人从解救被朱广权“难为”的手语老师开始。
早在2021年11月,央视新闻就已经预告了它和百度智能云联合打造AI手语主播将在冬奥会上承担手语翻译的工作。这一消息在当时也曾在行业里引起广泛关注。
事实上,手语翻译师是一个被忽视的刚需职业。虽然作为国际级体育盛会,奥运会早已关注到残疾人士,并在每届奥运会后都会开展残奥会。但由于手语翻译师的严重不足,听障人士却只能从转播画面中了解到很少的比赛信息。
以南京为例,2020年南京市持证的听力言语残疾人约有1.2万,但能达到聋协服务需求的手语翻译师只有十几人。很长一段时间里,听障人士在事实上被排斥冬奥会观赏的门槛之外。而AI手语主播的出现却令听障人士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看比赛。
手语主播翻译测试 来源:央视新闻
除了明牌的AI手语主持人之外,从整个冬奥会的进程来看,虚拟人的正式参与,是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
2月2日,在北京举办的“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虚拟歌手洛天依以一首歌曲《Time to shine》受到广泛关注,这也让它成为第一位登上奥运舞台的中国虚拟歌手。
洛天依《Time to Shine》 来源/新浪财经
除了舞台上的震撼之外,在冬奥会上,虚拟人也在更多场景中有过应用。
比如虚拟人热爱REAI就是首次被采用的数字人奥林匹克公益宣传大使。热爱REAI在2021年11月由新华社推出以来,不仅和谷爱凌的虚拟形象Meet GU进行了联动,也在许多公益宣传场景中与观众有过“接触”。
除虚拟人宣传大使之外,虚拟人也在主持报道上展露头角。微软旗下的小冰公司利用数字孪生虚拟人技术,以中国气象频道主持人冯殊为原型,创造了一个可以模仿冯殊声音、语气、口型的虚拟气象主持人冯小殊,并在冬奥会开幕前10天开始播报天气,其主持效果已经足以乱真。
此外还有虚拟人航天员、记者小诤。小诤于2021年10月底注册微博,并在春节前夕从火星上发来一段在火星表面表演的冬奥手势舞。北京冬奥会开始之后,如今的小诤也已经投入到了冬奥会的宣传报道之中。
来源/微博
除了场内的虚拟人随处可见,在冬奥会场外,为冬奥打工的虚拟数字人也同样随处可见。
比如作为云上奥运的技术服务商之一,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冬奥宣推官数字人冬冬。尽管赛前新华社将冬冬包装成特约记者,为冬冬专门拍了一个招聘视频,但从实际工作职能来说,冬冬更像是一名虚拟带货主播。
冬冬首次参与冬奥相关节目 来源/新华社
事实上,冬冬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首秀便是与主持人一同到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介绍各种冬奥周边商品。
而冬奥会开始之后。冬冬也会在每天晚上7点半之后在淘宝直播带货2个小时左右。我们只需要在淘宝搜索“雪容融”、“冰墩墩”等等与冬奥会相关的关键词,冬冬就会从屏幕旁蹦出来和你打招呼。
截至2月8日,冬冬已经连续进行了6场直播,并从2月6日之后,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就已经稳定在14万左右。
来源/淘宝APP
总的来说,从冬奥会开始之前就已经火遍全网的AI手语主持人,到冬奥会开始后在淘宝直播带货的冬冬。从场内到场外,虚拟人已经渗透到了冬奥会的多个环节。
可以说,冬奥会已经成为国内虚拟人产业最近几年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而从这次展示中看,虚拟人技术不仅十分成熟,而且依靠技术驱动的服务型数字人已经可以在相当程度的工作上满足奥运级别体育赛事的需要。
虚拟人的未来,
势不可挡?
可能许多人会有疑问,毕竟相较于体育竞技而言,虚拟人这种事情对于奥运来说基本上算是细枝末节,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注?
这是因为奥运赛事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展示,而且作为集中一个国家最先进技术应用的体育盛会,它实际上也是这个国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比如以科技奥运为主题的08年奥运会,其中运用并大力推广的如电子商务、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场馆数字化系统等等先进技术,仅仅是在奥运会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就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一次在冬奥会中被广泛应用的虚拟人技术很大程度上也会如此。而这次在冬奥会上应用的技术及其背后的企业,也必将在未来虚拟数字人的普及应用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就AI手语虚拟主播来说,其背后的技术就分别来自百度和腾讯,其中百度主要为央视电视直播提供手语翻译服务,腾讯的聆语主要为央视频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并上线小聪在腾讯体育上进行手语翻译。
AI手语翻译的主要困难在于,手语也有自己的“语法”,语序也并不一定与汉语相同,且手语也存在“方言”,即便是真人手语翻译师也难以保障百分百的可懂度。因此AI手语虚拟主播本质上仍是一个即时翻译功能。
由百度开发的AI手语虚拟主播由其数字人平台曦灵打造,主要是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手语翻译引擎,再通过专为手语优化的自然动作引擎奖授予实时演绎为数字人的表情动作。而“聆语”则由腾讯云小微联合PCG AI等技术团队共同打造,通过整合多模态交互技术、3D数字人建模、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优化手语翻译。
相关报道显示,百度通过百度智能云构建手语翻译引擎,可懂度达到85%以上,聆语词汇和语句覆盖量超过160万,手语翻译的可懂度可达90%,基本可以满足电视直播手语翻译的需要。
而在手语翻译之外,另一位关键虚拟人,天气主持人冯小殊背后,则是微软小冰在虚拟数字人技术上的积累。
据了解,微软小冰所提供的冯小殊仅用了1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冯殊本人的学习,这背后是微软小冰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渲染技术及小样本学习技术。用少量样本就令冯小殊的面容、表情、肢体动作的整体自然度就达到了与真人相似的程度,再经过语音、嘴型、人脸渲染专家模型训练,学习了冯殊本人的嘴部动作、眼部及脸部肌肉之间的协同关系。
冯小殊播报天气 来源/中国天气
而作为冬奥会备受瞩目的运动员,谷爱凌的数字分身Meet GU则是则应用了3D人脸关键点位置精确修正、眼眶眼球自动适配、任意姿态人脸配准等核心技术,让3D人脸拟合精度达亚毫米量级。
但与微软小冰的冯小殊不同,Meet GU在冬奥直播间里的做报道并非其主要任务,从Meet GU自诞生到现在的主要活动中不难发现,代替谷爱凌进行冰雪运动推广才是。
自Meet GU在“中国移动5G冰雪之队”发布会上首次亮相以来,Meet GU先后受邀担任首档元宇宙交互冰雪音频节目的DJ,以及成为热爱REAI的“探秘伙伴”共同为冬奥做宣传。
Meet GU的出现令谷爱凌可以在不影响日常训练生活的情况下完成上述工作。而除此之外,在更多虚拟主播的应用场景中,这种“替代”关系也随处可见。
比如AI手语主持人替代了人类手语主持人的工作,阿里的冬冬替代了带货主播的工作,小诤替代了体育记者的工作。
而观察这些虚拟人的应用场景我们也会不难发现,虽然自2021年以来,各种虚拟人已经层出不穷,但真正在这种国际盛会上展示应用的,除了像洛天依这样的元老级虚拟偶像之外,娱乐型、表演型的公司出镜却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以技术驱动,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工作的服务型虚拟数字人。
这种趋势,反映在虚拟人的发展上也是如此。
比如,虽然最先兴起的是以虚拟偶像为主的表演型虚拟人,但在实际应用当中,虚拟客服这样的to B场景反倒后来居上。2021年,万科更是将最佳新人奖颁给了工作效率比人类高千百倍的虚拟人员工崔筱盼。
显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随着虚拟人技术的普及,这种对人类简单重复劳动的“替代”必然还将继续。
当然,这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未来虚拟数字人发展的广阔前景。据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的预测,2021年虚拟人的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而至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
虽然当前虚拟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虚拟人的智能化水平还比较初级,无法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在经受了冬奥会的考验后,数字人终将迎来的爆发的一天。
投稿、开白、
商务合作、应聘
请添加小助手
更多优质内容
尽在商业数据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光锥智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