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商务主管部门:
现将《重庆市商贸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2022年1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商贸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总体要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优化发展布局
第一节 做大商贸物流枢纽
第二节 增强两群辐射功能
第三节 构建商贸物流网络
第四章 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推动商贸物流集群发展
第二节 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第三节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第四节 加快发展供应链体系
第五章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着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
第二节 加快建设农村配送体系
第三节 织密城乡商贸物流网络
第六章 推进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第一节 做大做强商超物流
第二节 规范发展市场物流
第三节 做深做专电商物流
第四节 稳健发展餐饮物流
第五节 加速发展冷链物流
第六节 转型发展国际贸易物流
第七节 协同构建应急保供物流
第八节 同步发展其他商贸物流
第七章 提升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持续推进标准化
第二节 着力提升信息化
第三节 大力发展智能化
第八章 着力推进创新发展
第一节 加速技术创新
第二节 推动模式创新
第三节 鼓励制度创新
第九章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第一节 促进市场主体转型
第二节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第二节 建立机制保障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持
第四节 优化营商环境
第五节 注重人才培养
第六节 发挥协会作用
重庆市商贸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
商贸物流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的重要载体,直接面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提供相应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城乡居民消费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
以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为目标,深度优化商贸物流发展布局,深入推进商贸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商贸流通产业集聚、资源整合与降本增效,有利于消费经济城乡对流、内外联通与扩容提质,有利于现代流通体系创新、跨界融合与区域协同发展。
根据《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精神,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全市商贸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期2021年到2025年。
本规划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市商贸物流发展思路、目标及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全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履行相关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全市商贸物流市场主体发展的参考指南。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贸物流产业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城市共同配送与城乡高效配送、物流标准化、冷链物流、电商快递、供应链体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为推动全市商贸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发展规模逐步壮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3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5%、9%。物流业增加值952亿元,全社会货运量12.14亿吨,快递业务量7.31亿件,国际集装箱吞吐量146.5万标箱,年均分别增长2.4%、2.4%、20.8%、2.9%。A级物流企业61家,国际货运代理备案企业685家。重庆交运集团进入中国物流企业50强,并与永辉物流、重庆港务物流集团、重庆公运集团一同入选2020年重庆企业100强。商贸流通领域专业化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庆荣物流、重医物流、苏宁物流、永辉物流、农投物流等一批龙头企业,其规模与专业化运营实力大幅提升。
(二)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物流高效互通。目前,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及网络密布,融合专业市场、电商快递、农产品流通、冷链仓配等多种业态的综合性商贸物流节点逐步增加,干支结合、城乡互动的商贸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基本形成。2020年全市商贸仓储面积1500万平方米,冷链库容量180万吨,冷链物流车2200辆。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不断完善,区县级物流节点普及,乡镇配送站891个,配送覆盖率97%。快递服务营业网点4532处,乡镇快递服务覆盖率100%,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84%。
(三)依托市场集群载体,资源整合促进转型。近年持续推进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整体外迁,以市场为导向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快,逐步形成了以团结村、白市驿、双福、南彭、迎龙、永川、南川等为代表的20多个专业市场群,以及渝北电商快递、江津农产品、南岸医药物流、巴南九龙坡市场物流、大足五金机电、万州大宗商品、秀山城乡电商等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全市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化发展已成雏形。同时,以商贸物流市场集群为依托,涌现了秀山“互联网+三农”电商发展模式、云阳交邮融合农村物流模式、永川吉之汇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等资源整合模式,为促进全市商贸物流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四)创新驱动动能增强,现代物流提档升级。积极推动商贸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开展供应链体系应用与创新,在智慧物流、数字物流、精益物流、绿色物流与重要产品溯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物流供应链水平提高,打造了一批商贸流通供应链交易平台、协同平台和城市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供应链型、平台型、联盟型、合作型等新型经营方式不断孕育成长。以“无废城市”建设为驱动力,绿色园区与仓储设施建设、发展新能源车辆、改进物流包装与耗材使用、再生资源回收与逆向物流推广等成效明显,主城中心城区寄递企业电子面单使用率99%以上,82%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循环中转袋使用率92.3%。逐步形成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分拣中心为纽带、基地(集散市场)为核心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回收总量1250万吨。
(五)开放合作格局提升,区域协同日益紧密。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推动下,对外开放合作格局持续提升。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口岸和国际物流通道增多,东西南北“四向”连通、铁公水空“四式”联运的开放通道体系不断完善,在对外贸易往来与国际商贸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国际物流量年增2.3%,贸易量年增7%。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起步,与广西、贵州、甘肃等省区物流协作日益紧密。潼南、荣昌、綦江、秀山、石柱、城口、巫溪、巫山等区县积极打造区域性边贸中心,完善与周边市县物流配套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六)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加大商贸物流设施支持力度,先后获得现代服务业、冷链物流、供应链等扶持政策,采取一些降本增效措施,极大改善了条件。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商贸物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和服务空间加速拓展,同城、异地、跨境商贸物流服务更加畅通,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商贸物流体系快速响应,保质保量完成了应急保供任务,在保障消费和就业、推动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中,我市商贸物流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统一国内大市场,将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质量供给、高品质服务创造和引领商贸物流发展新需求。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多重国家战略在重庆的叠加推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重庆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全国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物流降本增效试点城市的全面建设,带来诸多投资利好、政策利好。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统筹抓好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两件大事,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城乡融合发展开辟更大需求空间,有助于各区域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进一步释放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内在潜能。
诚然,商贸物流发展中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网络布局散乱、体系化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仍有差距、信息共享待畅通、资源整合艰难、转型升级缓慢、主体培育仍需努力、现代流通技术和供应链构建待强化、治理体系待突破等问题。仍有制约因素: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市开放平台体系、国际货代物流行业面临新的考验,波及进出口贸易;消费市场需求及结构动态变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呈现,在“互联网+”下,餐饮外卖、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兴消费场景的持续迭代和产业化,将给全市商贸物流发展带来敏捷适应与模式创新;以区域协同发展理念统筹推动区县商贸物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区域协同体制机制、合作载体与战略抓手、资源整合、运作模式等面临新挑战。
“十四五”期间,全市商贸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更大的战略空间、更多的潜在机遇、更高的发展要求,是加速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继往开来迎挑战、奋发有为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畅通流通网络“大动脉”,打通城乡流通“微循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流通效率高起来,流通成本降下来。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便利居民生活消费为目的,以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健全现代流通体系为基本导向,坚持发展为重,突出系统推进,注重需求侧管理,围绕提质降本增效,联通内外,贯通城乡,打通链条,构建大枢纽、联结大通道、优化干支配、畅通微循环,提升商贸物流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和现代化、集群化、协同化、一体化发展水平。
第二节 总体要求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政府作用。遵循并利用商贸物流市场规律与资源优化整合规则,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政府规划布局、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和支持引导作用,加强商贸物流规划引导,完善激励和保障政策,营造氛围,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
——坚持系统观念,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围绕降本增效,立足于商贸物流结构性、制度性降本增效,优化商贸物流网络布局,统筹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域辐射、功能齐备、全面覆盖的商贸物流枢纽、市场集群、物流节点,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着力缩小城乡商贸物流发展差距,建设双向循环、经济高效、深度下沉的城乡商贸物流网络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能力水平。主动抓住以5G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新基建”机遇,深化以智慧物流、数字物流、精益物流、绿色物流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构建供应链,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创新商业模式与先进管理运作模式,推进商贸物流软硬件技术、绿色环保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商贸物流现代化、专业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水平。
——坚持科学发展,健全流通体系。坚持城乡、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推动特色市场集群化发展与城乡商贸物流差异化发展,推动商贸物流与农业农村、生产制造、内外贸易、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融合创新发展,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完善健全现代流通体系。
——坚持民生导向,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围绕贴近民生、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着力培育商贸物流市场主体,保障商贸物流顺畅、高效,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便利、实惠、安全的消费环境,增强民生获得感、满意度。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稳步构建布局优化、城乡一体、内畅外联、网络覆盖、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全国性商贸物流节点城市,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领先的商贸物流枢纽,有力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网络布局更加优化。强化内外、城乡商贸物流协同发展,以水公铁空枢纽为依托,以市场聚集区与市场集群为“动力源”,高效衔接市级物流枢纽园区和物流通道体系,形成以绕城高速以内主城都市区为运营组织“指挥部”,以绕城高速以外主城都市区为功能配套“中转站”,以省际毗邻区县为区域协同“桥头堡”,以城乡双向循环物流通道为“联络线”,以县乡村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为“纵深轴”和“覆盖面”的商贸物流基本布局,着力培育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与多个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网络密布、畅通高效的商贸服务和物流配送网络。
——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逐渐使用商贸物流标准设施设备,基本普及运用标准托盘、周转箱(筐)与新能源物流车,制订并实施相关商贸物流标准规范;完善企业、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公共平台),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普及专业性物流管理系统与智能物流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绿色物流包装技术及可循环使用物流包装广泛推广。
——高水平推进降本增效。探索推广干支结合、分区协同、城乡一体、末端整合、共同配送等集约化城乡高效配送模式,大力发展即时配送、众包配送、分(定)时配送、无接触配送等物流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普及带板运输、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循环取货等绿色物流模式,推动商贸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商贸物流效率提高10%以上,费用率降低2个百分点。
——集约化创新发展活跃。依托市级、区县支柱产业和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市级重点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和区县特色商贸物流市场群。通过网络化、链条式提高商贸物流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动种类齐全、发展有序、活力充沛的专业细分商贸物流市场稳步发展,实现产供销运高效衔接、融合和商品物流“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多元发展和培育一批具有产业联动、模式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商贸物流市场主体,持续涌现和发展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和物流供应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构建商贸物流产业扶持、区域协同、降本增效、全程追溯、商业信用等行业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城乡配送车辆入城综合管理协调机制、互联互通互认机制。“单一窗口”等国际贸易便利化政策体系持续迭代创新。
专栏1 重庆市“十四五”商贸物流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
1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1787 | 15000 | 预期性 |
2 | 商品销售总额 | 亿元 | 30341 | 38000 | 预期性 |
3 | 进出口贸易总额 | 亿元 | 6513 | 9000 | 预期性 |
4 | 货运量 | 亿吨 | 12.14 | 16 | 预期性 |
5 | 快递业务量 | 亿件 | 7.31 | 11.7 | 预期性 |
6 | 商业仓储面积 | 万平方米 | 1500 | 2000 | 预期性 |
7 | 配送网点 | 个 | 4925 | 6000 | 预期性 |
8 | 冷库容量 | 万吨 | 180 | 280 | 预期性 |
9 | 冷链配送车 | 辆 | 2200 | 3000 | 预期性 |
10 | 商贸物流标准化率① | % | 30 | 80 | 预期性 |
11 | 商贸物流信息化率② | % | 26 | 80 | 预期性 |
12 | 商贸物流智能化率③ | % | 23 | 70 | 预期性 |
13 | 商贸物流效率④ | % | 提高10 | 预期性 | |
14 | 商贸物流费用率⑤ | % | 下降2个百点分 | 预期性 |
注:
①指推广应用标准托盘、符合物流标准模数物流器具与设施设备,以及参与标准化建设的商贸物流企业数量占比。
②指使用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系统的商贸物流企业数量占比。
③指使用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的商贸物流企业数量占比。
④指商贸物流企业仓储配送(含装卸)全程时间压缩比例。
⑤指批发零售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总额的比例。
第三章 优化发展布局
紧扣全市“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基于商贸物流发展现状、城市发展定位及趋势,以铁公水空枢纽(物流功能区、市场集群)、通道、节点为基础载体,以主城都市区为商贸物流核心枢纽,以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为战略辐射支撑,着力构建“一枢纽、两拓展、多节点、全覆盖”商贸物流枢纽总体布局,对接通道网络体系,做大做强枢纽、做优做特“两群”,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商贸流通网络。
第一节 做大商贸物流枢纽
充分发挥主城都市区商贸物流市场规模大、要素资源集中、基础设施完善等综合优势,统筹推进城市商业设施、物流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商贸物流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借助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契机,依托主城都市区的市场集群,运用“水公铁空”四种运输方式,着力建设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基地、巴南南彭公路物流基地、白市驿双福市场群五大重点商贸物流基地(集群);以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区功能互补和梯次化、同城化发展为导向,着力打造运营组织、功能配套、区域合作等三个商贸物流发展功能区域;以内环高速、绕城高速和三环高速为基础载体,构建三条商贸物流配送环线,形成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5+3+3”商贸物流枢纽。
——五大基地(集群)。充分发挥商贸经济特色与资源禀赋优势,依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基地、巴南南彭公路物流基地、白市驿双福市场群物流基地,高效联结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发展以商超连锁、大宗商品、电商快递、农产品及冷链流通、家居建材、汽摩配件、五金机电、医药流通、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化或综合性商贸物流园区和市场集群,形成组团式发展、多地域分布、多产业融合、多行业类型、多地方特色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布局,打造承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城乡一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商贸物流枢纽基地,即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基地、巴南南彭公路物流基地、白市驿双福市场群物流基地,构建与“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相适应、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商贸物流集散分拨中心与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形成国家商贸服务物流枢纽。
——三个功能区域。包括商贸物流枢纽运营组织功能区、基础配套功能区、区域合作功能区。运营组织功能区主要覆盖绕城高速以内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范围,是全市商贸物流高效衔接国家级物流枢纽和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核心枢纽功能区,是全市物流要素资源高度集中的商贸物流运营组织中枢和“指挥部”。基础配套功能区主要包括绕城高速和三环高速以内的主城新区环形地带,承接中心城区商贸物流和产业转移,是高效衔接中心城区与外部商贸流通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功能聚集区和物资集散分拨“中转站”和“主阵地”。区域合作功能区主要包括主城都市区与四川省、贵州省毗邻接壤区域,特别是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腹地的渝西地区,是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深入推动商贸物流区域协同发展与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示范区”和“先行区”。
——三条配送通道。以内环高速、绕城高速和三环高速为基础载体,有序构建三条商贸物流配送环线通道。其中,内环高速主要定位为城市共同配送“快进快出”、“严进宽出”通道;绕城高速主要定位为城市干线配送“大进大出”、“宽进宽出”通道;三环高速主要定位为沿线区县配送及对外省市的“快进快出”、“直进直出”通道。
专栏2 商贸物流枢纽布局
类别类型 | 具体枢纽布局及发展重点 | |
五大基地(集群) | 1.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 | 依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联结中欧班列(渝新欧)、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以铁路运输为主导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强化铁公水多式联运功能,发挥现有商贸物流企业集聚和仓配承载优势,发展大宗商品、商超连锁、家居建材、医药、冷链等类型物流及配送,构建枢纽互联互通、货物共仓共配的商贸物流运作体系。 |
2.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 | 依托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联结长江航运江海联运大通道,大力发展以长江航运为主导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强化铁公水多式联运功能,重点发展大宗商品、建材等类型物流,构建货物大进大出、共仓共配的商贸物流运作体系。 | |
3.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基地 | 依托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基地,联结国际国内航空物流,大力发展以航空运输为主导的商贸物流和快递配送,强化陆地卡航功能,发展高端商品、电商、冷链等,构建货物快进快出、共仓共配的商贸物流运作体系。 | |
4.巴南南彭公路物流基地 | 依托南彭公路物流基地,联结东盟国际公路运输通道,大力发展以公路运输为主导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强化城乡互通、双向循环功能,发展大宗商品、电商、汽车家居建材、商超连锁等商贸物流配送,构建通道干支结合、货物快进快出、共仓共配的商贸物流运作体系。 | |
5.白市驿双福商贸物流市场集群 | 依托白市驿至双福(含谷、走马、西彭、珞璜)商贸专业市场群,联结城市内外环线,发展以消费品(农产品等)、冷链、商超连锁、大宗商品、汽摩配件、五金机电、家居建材为主导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强化物流配送功能,构建通道干支结合、货物快进快出、共仓共配的商贸物流运作体系。 | |
三个功能区域 | 1.运营组织功能区 | 渝中、江北、南岸、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渝北、巴南等中心城区充分发挥资源要素优势与运营组织优势,发展市场、电商等物流仓储、分拨、配送,增强集聚辐射能力,重点推进商贸物流现代化、绿色化、精益化发展与创新,引领商贸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 |
2.基础配套功能区 | 涪陵、长寿、北碚、合川、铜梁、璧山、江津等加大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主体建设,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商贸物流“大进大出”集散分拨功能、城乡物流中转配送功能转移,积极发展与产业协同的商贸物流,促进中心城区城市配送体系瘦身健体、降本增效。 | |
3.区域合作功能区 | 永川、荣昌、大足、潼南、合川等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统领,以现有特色市场为基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及冷链、家居建材、五金机电、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等类型商贸物流,建设渝西地区商贸物流区域合作“桥头堡”和“示范区”。 綦江、万盛、南川等以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服务区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现有特色商贸流通市场为基础,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东南亚输入的农产品及冷链、大宗商品、家居建材、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等类型商贸物流,建设渝南地区商贸物流区域合作“桥头堡”和“示范区”。 | |
三条配送通道 | 1.内环高速配送通道 | 以主城都市区内环高速公路为基础载体,是面向中心城区开展城市配送为主的城市物流通道。定位于货物“快进快出”和“严进宽出”,采取发放道路通行许可证、分时限行等特殊管理政策。 |
2.绕城高速配送通道 | 以主城都市区绕城高速公路为基础载体,是面向主城都市区开展干线配送为主的城市物流通道。定位于货物“大进大出”和“宽进宽出”,是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之间的集散配送与中转分拨通道。 | |
3.三环高速配送通道 | 以主城都市区三环高速公路为基础载体,面向主城新区及周边区域开展干线配送与城乡支线配送为主的城乡物流通道。定位于货物“快进快出”和“直进直出”,货物不进主城中心城区,就地完成快速集散配送与中转分拨。 |
第二节 增强两群辐射功能
充分发挥枢纽对“两群”辐射带动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渝东北、渝东南两个特色鲜明的商贸物流拓展片区,着力推动主城都市区与“两群”之间的农特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能进能出”与降本增效,鼓励各区县推动建设区域协同、连点成片、产业融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整合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推进“两群”地区生产生活大宗商品“大进大出”与集散分拨,促进省际毗邻地区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
——渝东北拓展片区。以重庆主城都市区沿渝东北方向的渝宜高速、长江水道为辐射通道载体,以三峡品牌、临港商贸、边贸协作为特色,以“万开云”板块为核心,协同丰都、垫江、忠县、梁平、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区县,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的配送体系,着力推进临港商贸经济发展,重点发展水公铁多式联运和大宗商品、电商、农产品冷链、家居建材等物流。面向四川、湖北、陕西等省进行大宗物资集散和商贸物流辐射,构建渝川鄂陕边贸物流集散中心,形成跨省商贸物流区域协同发展与一体化发展格局。
——渝东南拓展片区。以重庆主城都市区沿渝东南方向的渝湘高速、渝怀铁路、黔江武陵山机场为辐射通道载体,以民族、生态、农村电商、边贸为特色,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为统领,黔江、秀山、武隆、彭水、石柱、酉阳等协同,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的配送体系,着力推进“农商旅”融合创新发展,重点发展农村物流和电商、农产品冷链、家居建材等商贸物流。面向贵州、湖南、湖北毗邻地区进行电商和商贸物流辐射,发展边贸物流,形成渝湘黔鄂跨省商贸物流区域协同发展与一体化发展格局。
专栏3 商贸物流拓展片区布局
区域 | 具体布局及发展重点 |
渝东北拓展片区 | 以万州、开州、云阳板块为核心,协同丰都、垫江、忠县、梁平、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以涪陵龙头港、丰都港、忠县港、万州港、云阳港、奉节港等沿江港口码头为依托,以县城现有特色商贸流通市场和边贸物流中心为基础,结合各地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临港商贸经济,重点发展大宗商品、农产品及冷链、家居建材等商贸物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边贸特色的商超连锁、农产品及冷链、电商、家居建材、医药、大宗商品等商贸物流。 |
渝东南拓展片区 | 黔江、秀山、武隆、彭水、石柱、酉阳等,以县城现有特色商贸流通市场和边贸物流中心为基础,结合各区县自身条件,坚持集群化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理念,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边贸特色的商超连锁、农产品及冷链、电商、家居建材、医药、大宗商品等商贸物流。 |
第三节 构建商贸物流网络
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纵深覆盖、提质降本增效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商贸物流枢纽、城乡配送网络、商贸物流企业等物流网络体系,强化综合物流园区、配送(分拨)中心服务城乡商贸的干线接卸、前置仓储、分拣配送能力,提供商贸流通物资集散分拨、仓储中转、展示交易、流通加工、寄存交付、信息处理、业务结算等服务,结合各区县区位条件与发展规模,统筹规划从枢纽到末端的城乡配送网络。
实施城乡配送网络建设工程,依托五大基地(集群),建设全市一级配送中心;依托三个功能区域内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地的综合物流园,统筹建设二级配送中心;在全市各街道、乡镇、民族乡等均按需建设三级配送站;在自然村、社区、学校、厂区、商务中心建设末端配送网点。着力构建节点,完善功能,布密末端,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商贸物流企业(市场)整合各种资源,将商贸物流基地(园区、大型市场)、区县分拨配送中心(市场)、乡镇村(街道社区、商贸企业)末端网点有机衔接或联络起来,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力争实现城乡配送网络全覆盖。
专栏4 商贸物流网络布局及建设重点
区域 | 具体布局及建设重点 |
1.都市商贸物流枢纽 | 增强水公铁空枢纽集聚辐射功能,发挥大型市场物流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市级商贸物流枢纽,构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重点构建分拨中心、片区中转站、社区末端网点的城市配送网络体系,遍及覆盖社区。主城区分区域(片区)设置分拨中心,每个小区原则上设置公共取送点。 商品交易市场或重点商超、餐饮企业原则上有仓储条件,直接配送到门店(户)。 城区菜市场或农贸市场原则上设置生鲜周转点。 |
2.渝东南、渝东北拓展片区 | 培育万州区三峡国际农产品集散基地、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基地、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区、渝鄂(奉节)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等商贸物流中心,着力建设一批市级商贸物流枢纽。 重点构建区县分拨中心、乡镇中转站、村社末端网点的农村配送网络体系。区县县城设立综合性商贸物流分拨中心,镇乡统筹设置中转站,每个村社原则上设置公共取送点(服务站),网络遍及乡镇、自然村、社区。 商品交易市场或重点商超、餐饮企业原则上有仓储条件,直接配送到门店(户)。 城区菜市场或农村农贸市场原则上设置生鲜周转点。 |
各区县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自主统筹规划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的分拨中心、城乡配送网络节点以及重点商贸物流企业,建设城乡、市场主体多元的商贸物流节点,实现纵深、全面覆盖。其中,自然村、社区、学校、厂区、商务中心由所属区县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商贸物流服务网点,原则上农村进乡入村,城市普及小区,构建农村村级和城市社区两个纵深发展的末端物流网络体系。
专栏5 全市商贸物流网络分布
区域 | 区县商贸物流集聚区 (园区、市场、分拨中心) | 社区配送点(个) | 乡镇中转(周转)站(个) | 村级配送点(个) | |
主城都市区枢纽 | 渝中 | 264 | |||
大渡口 | 103 | 2 | 47 | ||
江北 | 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 | 1360 | 6 | 16 | |
沙坪坝 |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 | 308 | 10 | 10 | |
九龙坡 | 白市驿市场物流群 | 107 | 19 | 94 | |
南岸 | 茶园普洛斯物流园 | 93 | 7 | 49 | |
北碚 | 东阳陆港物流园 | 81 | 17 | 148 | |
渝北 | 航空物流园 | 183 | 11 | 179 | |
巴南 | 南彭公路物流基地 | 210 | 19 | 203 | |
涪陵 | 涪陵农产品物流产业园、韵达(新妙)西南运营中心、智慧冷链物流园 | 35 | 24 | 293 | |
长寿 | 重庆东部农产品交易中心、智慧物流中心、电商产业园 | 25 | 19 | 271 | |
江津 | 双福市场群物流基地、珞璜物流园 | 94 | 30 | 181 | |
合川 | 农贸城、综合市场 | 322 | 27 | 194 | |
永川 | 永川吉之汇农贸市场 | 182 | 23 | 207 | |
南川 | 商贸物流园、农副产品物流集散配送中心 | 30 | 31 | 240 | |
綦江 | 渝黔农博城 | 50 | 21 | 250 | |
大足 | 大足商贸物流园(邮亭) | 108 | 27 | 201 | |
璧山 | 普洛斯物流园、丰树物流园 | 145 | 15 | 81 | |
铜梁 | 小北海商贸物流园、城乡共同配送中心 | 67 | 28 | 266 | |
潼南 | 智慧物流产业园 | 200 | 20 | 281 | |
荣昌 | 综合物流园、电商产业园 | 64 | 21 | 92 | |
万盛 | 平山综合物流园 | 42 | 8 | 57 | |
渝东北辐射拓展片区 | 万州 | 三峡国际农产品集散基地 | 50 | 20 | 464 |
开州 | 电商物流配送中心 | 32 | 38 | 136 | |
云阳 | 中农智慧冷链物流港、复兴港综合物流园 | 20 | 20 | 100 | |
梁平 | 亿联天华物流产业园、智慧冷链物流园 | 18 | 33 | 325 | |
忠县 | 城市共同配送中心、新生港物流园区 | 40 | 27 | 200 | |
垫江 | 农贸城 | 40 | 24 | 136 | |
奉节 | 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综合配送中心 | 21 | 8 | 376 | |
巫溪 | 万运物流分拨中心、边贸物流中心 | 12 | 10 | 249 | |
巫山 | 边贸中心 | 13 | 26 | 279 | |
城口 | 27 | 25 | 187 | ||
丰都 | 仓储物流园 | 33 | 25 | 300 | |
渝东南辐射拓展片区 | 黔江 | 正阳现代物流园、电商产业园、区域性分拨中心 | 100 | 30 | 216 |
武隆 | 武隆电商农产品集配中心 | 60 | 3 | 184 | |
石柱 | 渝东南综合物流园 | 20 | 31 | 200 | |
秀山 | 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区 | 32 | 27 | 241 | |
酉阳 | 板溪综合物流市场 | 26 | 39 | 225 | |
彭水 | 45 | 39 | 240 | ||
合 计 | 4662 | 810 | 7418 |
第四章 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目标,围绕市场集群建设、产业融合联动、区域协同发展、供应链体系等领域,促进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推动商贸物流集群发展
坚持“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发展思路,持续激发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物流集约化发展活力,引导商贸物流市场向商贸市场集群集聚,协同促进全市物流网络体系发展。
围绕制约各类商品“大进大出”“能进能出”“快进快出”“直进直出”等瓶颈问题,加快商贸物流通道、节点和末端微循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商贸物流网络高效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区县现有商品交易市场集聚优势与特色消费品优势,通过商贸龙头企业带动、重大项目招商与老旧交易市场异地改造搬迁等多种方式,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引导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资源整合与价值链变革创新,促进商贸物流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打造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
持续推进城区家居建材、家电、汽摩配件、五金机电、金属材料、服装鞋帽、酒店用品、图书等专业交易市场及配套物流体系整体迁建、资源整合与转型升级。鼓励打造集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加工、供应链上下游商业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或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充分利用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地区政策,鼓励支持建立区域性二手车出口商贸物流市场集群。
鼓励“两群”地区和“桥头堡”地区统筹规划建设多业态集聚的综合性商贸物流市场集群,主动引导现有专业市场与物流园区连点成片、连片成群,科学规划建设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第二节 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坚持多产业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创新,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推进商贸物流业与农业、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会展等产业融合联动,促进商贸物流市场细分化,拓展市场发展空间,丰富市场供给结构,不断提升商贸物流专业化发展水平、质量。
支持不同业态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商品交易市场经营主体整合资源自建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专业化、集约化、平台化经营模式。引导批发、零售、电商、餐饮、进出口等不同业态的中小型商贸服务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实行“主辅分离”,将自有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优化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促进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协调发展,推动商贸物流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运作发展。
积极探索商贸物流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商品市场、文化旅游、循环经济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商贸物流+”协同融合发展新格局。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工商文旅相关企业战略合作,开发建设特色商贸物流园区或商业综合体。鼓励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发展。探索城乡结合与多产融合的商贸物流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第三节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重庆综合物流优势,带动省际毗邻地区及周边省市商贸物流协同发展。加强商贸物流资源整合及运行管理,促进“一区两群”商贸物流协同发展,促进农特产品进城、工业消费品下乡,促进全市特别是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物流降本增效与消费扩容提质。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重庆战略引领优势以及连接西部地区和东盟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商贸物流区域协同发展为基础,大力发展基于商贸物流区域协同的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和“桥头堡”经济,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贸物流一体化工作机制,提升经济圈范围内城市群、都市圈商贸物流规划、政策、标准和管理协同水平,同时加强区域商贸物流设施功能衔接互补,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区域物流资源集中度和商贸物流总体运行效率,促进商贸物流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渝西川东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议机制,推动渝西与川东川南地区商贸物流融合发展。加快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渝川陕鄂边境地区商贸物流协同发展。深化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推动渝湘黔边境地区商贸物流融合发展。加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渝南地区与黔北地区商贸物流协同发展。鼓励创新探索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其他区域经济协同框架下的商贸物流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和模式。
第四节 加快发展供应链体系
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视野、系统的谋划,加快发展供应链体系。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推动商贸物流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抓住核心企业、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抓好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发展供应链数字化,推动供应链各环节设施设备和信息数据的高效对接,实现全要素互联互通和需求、库存、物流信息实时共享,持续推进供应链补链、强链,促进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整合、高效协同与融合创新,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四流合一”供应链运作服务体系,拓展质量管理、溯源管理、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库存管理、分销执行、融资结算等一体化服务,提升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商贸企业、物流企业通过签订中长期合同、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物流服务深度嵌入供应链体系,提升市场需求响应能力和供应链协同效率。鼓励商贸物流企业与农产品农资生产企业、经销商、商超、电商等跨行业联营合作或组建产业联盟,打造覆盖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电子商务、全程物流、金融服务全链条的产业联动供应链体系。
鼓励商贸物流市场主体因企制宜发展链主型、平台型、互补型、区块型、共享型供应链,积极参与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再造,重构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引导第三方商贸物流企业和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整合资源,构建集采购、分销、仓储、运输、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向供应链集成服务转型发展。支持传统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供应链交易平台。鼓励供应链服务龙头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打造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与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加强信息共享,规范发展供应链存货、仓单、订单融资。
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以绿色物流为切入点,引导商贸流通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实行全生命周期物流跟踪管理,推动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引导电商快递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支持商贸物流枢纽、配送网络、市场集群等市场主体成为绿色供应链物流供应商。大力推广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引导物流配送企业使用新能源车辆或清洁能源车辆。发展绿色仓储,支持节能环保型仓储设施建设。
第五章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城乡融合协同发展为导向,紧扣城乡物流运作主要场景,推动商贸物流网络设施扩容升级改造与共享共用,下功夫整合各种资源,疏通“毛细血管”,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农村三级配送、城乡干线物流等,完善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依托产销集中区、生活消费集聚区、中转分拨节点,建设若干个资源共享、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有效衔接的分拨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建设500个以上城市末端取送点、农村乡镇和村级电商快递物流服务站。推动城乡配送车辆“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标准”。
第一节 着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
持续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进一步完善末端微循环物流网络体系,探索城市共同配送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集约化末端微循环运作模式,形成网络健全、运作有序、环境友好的城市共同配送与微循环体系。
优化完善末端网络。加快新建或改造利用各类社区便民店、物业管理空余场所、街道社区公共用房、底层闲置居民房等现有资源,完善社区末端物流便民设施,发展网购自提点、社区团购服务点和无接触配送点,推广自助提货柜、智能生鲜柜、智能快件箱(信包箱)等智能终端自提设备,服务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结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推进快递服务站、智能快件箱(信包箱)、无人售货机、智能垃圾回收机等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支持连锁零售企业、邮政快递企业、配送企业、生活服务企业共同打造便民利民、共享共用的社区末端物流服务体系。
优化资源整合模式。以主城都市区商贸物流分拨及配送网点为载体,推动整合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城区核心商圈、商务与特色街区、大型商超卖场、商业综合体的到发货物资源整合,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同业组织抱团、异业协同创新相结合的城市共同配送资源整合模式。鼓励农产品、日用快消品、电商快递等不同行业开展异业协同整合。鼓励大型商贸连锁企业、消费品企业利用自营物流或第三方物流,整合自有资源及社会资源,引领城市共同配送发展。鼓励商品交易市场在行业协会(商会)组织下同业抱团发展,通过多种市场化合作方式,推进同业异业资源整合,提高城市共同配送率。
优化配送服务模式。鼓励云仓等共享物流模式、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配送等物流组织方式发展,实行主干与分区结合、连锁共同配送、异业协同配送、网订店(柜)取(送)和末端共同配送,推进物流设施网格化布局、分区化配送、集约化发展。鼓励发展新零售“点对点”“分钟级”即时配送与“店仓一体(含前置微仓)”模式。探索利用高铁快运、城区铁路枢纽环线、铁路专用线等,开展集约化城市共同配送或同城末端配送服务。
第二节 加快建设农村配送体系
补强农村物流短板,加快区县、乡镇、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遵循配送半径合理化与配送路径最优化原则,构建资源集聚、功能集约、区域协同、畅通高效的农村配送体系。
推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供销合作、第三方物流等企业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网络,共建共享农村仓配资源,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城乡配送服务网络。结合自身综合条件,统筹规划建设区县范围内商贸物流节点,推动以区县批发市场、物流园区为载体构建商贸物流节点,打造布局前瞻化、交通枢纽化、市场规模化、功能多样化、辐射区域化、管理数字化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园,形成区域性商贸物流市场集群。
培育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网络和村级公共服务点,依托连锁超市、快递网点、邮政营业场所、客货运站场、乡镇供销综合服务中心等网络资源,建设上接县、下联村的乡(镇)配送网络。探索利用区县、乡镇和村社闲置土地或场地资源,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改造升级”等多种方式,建设商贸物流节点和农村末端服务网点。探索开通“产地直供”“乡村振兴”等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政策性、公益性农村配送线路。
加快培育农村配送体系市场主体与龙头企业,推动涉农服务机构、市场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及商贸流通市场资源,以市场化方式组建农村配送体系龙头企业与具有自身业务模式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行“三定四统”“联收联投”和“1+T”、“T+1”等物流配送模式,提高物流时效。鼓励批发交易市场、电商、快递、供销、交通、再生资源回收、农村合作社、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相关市场主体优化整合区域性服务网点,统一向当地商贸物流节点集聚,形成农村末端综合服务网点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促进农村商品双向流通,推广农产品直供直销模式,着力提高农村商业网点统一配送率。
第三节 织密城乡商贸物流网络
坚持以市场化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城乡高效配送体系为指引,强化商贸物流通道集约化经营,引导主城都市区连锁零售企业、电商企业等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地区下沉渠道,延伸服务网络,高效衔接物流枢纽园区、物流大通道,有效联结都市核心区与其他区县的物流节点,逐步形成多业联合、协同共享、双向互通、高效集约的城乡双向循环干线物流网络。
发挥综合交通优势与区域辐射能力,依托全市“1+3+9”港口群、“2+4+9”铁路枢纽体系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集群,灵活利用水公铁空四种运输方式,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市域铁路和港口枢纽有序转移,高效实现大宗商品大进大出,打造西南地区大宗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开展大宗商品散货入箱的“散改集”业务,推进大宗商品物流标准化、数字化、环保化发展。推进与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战略合作,发展大宗商品线下交割仓、前置仓服务,扩展大宗商品物流服务范围,促进降本增效。鼓励大宗商品专业市场集群联合打造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发展物流金融、简单流通加工、网络货运经营、货车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等关联服务。
鼓励商贸流通、快递、供销、物流(含零担专线)、城乡公交运输、再生资源回收等市场主体开展资源整合与战略合作,联合开通并常态化、专业化运行城乡干线物流线路。依托城乡公交运输企业班车线路、场站设施与货舱资源,探索“快进快出”“批进零出”城乡干线运输与集散分拨网络,畅通农特产品进城公共服务和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等消费下乡流通服务。推动建立与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的合作机制,促进行业性城乡干线资源网格化整合,打造商贸、电商快递、商品市场物流为主导的“大进大出”“批进整出”城乡干线物流网络。
第六章 推进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以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城乡统一大市场为导向,推进商超物流、商品市场物流、电商物流、餐饮物流、冷链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应急保供物流等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医药物流、粮油食品、家电家居建材、烟草盐业、服装鞋帽、酒店用品、会展会议、逆向回收等细分市场领域的物流发展及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商贸物流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支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第一节 做大做强商超物流
商超物流是商贸物流的主要领域。以全面提升消费规模与品质为导向,持续发展并做大做强满足百姓日常生活需求的商超物流。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商超物流,实现农产品“产地直供”、“整筐入库”、“生鲜上架”与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鼓励品牌商超以多种业态形态拓展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末端销售网点,与城乡高效配送互动做大商超物流规模,以城带乡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鼓励支持商超企业从源头上推动单元化装载器具标准化及循环共用与带板运输等物流运作模式,以标准托盘、周转箱(筐)为集装单元和计量单元进行采购订货、干支配送、计算运费、收发货和验货,实现全程“不倒托”“不倒箱”“快进快出”,提升商超物流运作效率。
扶持大中型商超企业发展自营物流体系,构建中心仓、中转分拨仓与前置仓相结合的商超物流网络,着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强化商品库存管理,提升客户订单物流响应效率,实现商超物流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商超物流共仓共配与降本增效为导向,鼓励支持中小商超企业抱团优化整合供应链采购渠道与物流渠道,鼓励品牌商品供应商实行仓储配送服务外包,为第三方城配企业共同配送提供业务资源整合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商超企业构建线上销售平台,提供基于位置服务(LBS)的城市即时配送到家服务、无接触物流服务。
第二节 规范发展市场物流
商品市场物流是商贸物流的重要方面。推进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与商品市场物流融合发展,协同促进主城中心区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外迁,鼓励和引导在建及新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同步规划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组建或引进物流运营企业,面向入驻商家提供专业化、平台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仓储配送、中转分拨、流通加工等服务,实现商流物流分离、销售配送同步,打造集展示交易、信息撮合、现代物流、供应链整合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坚持“互联网+”高效物流,以发展平台经济为切入点,支持商品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现代供应链体系,支持商品市场物流运营企业有效开展主城分区、干线集约、城乡直通的联合仓储与共同配送。鼓励推广依托商品交易市场的“次晨达”“次日达”“三日达”等专线物流时效产品。
推进区县商品交易市场货源以集约化运作方式向邻近商贸物流枢纽(基地)节点集结或分拨,在农产品市场、专业市场建设物流周转点,规范开行“点对点”省际直达快运专线和市域直达配送干线。鼓励有条件的区县推动区内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开行省际直达快运专线和市域“区区直达”配送干线,减少中转环节“直进直出”;推动来渝货物“区县直达”,出渝货物“区县直发”,进一步促进区县商贸物流降本增效。发挥商品市场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加强商品市场物流行业市场规范与自律管理,强化行业诚信管理机制,规范商品市场物流领域的代收货款管理。
第三节 做深做专电商物流
电商物流是商贸物流的重点之一。持续深化电商物流与商超、市场、快递、外卖、生鲜冷链、农村物流、制造业的融合协同发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商品提供专业化电商物流技术方案与解决方案,做深做专电商物流。针对电子商务全渠道、多平台、线上线下融合等特点,科学引导物流设施建设,构建适应电商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快递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供应链服务、冷链快递、即时递送和仓递一体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快递物流企业、电商企业与连锁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公司开展合作提供集约化配送、网订店取、生鲜到家等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鼓励快递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合作,提供入厂物流、线边物流、逆向物流和仓配一体化、订单配送等快递物流服务,形成覆盖相关制造业的供应链服务能力。
优化农村物流资源整合与配置,推进电商物流进村,加速布局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能进能出”“快进快出”的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网络。鼓励品牌企业创新市场化方式整合快递服务网点资源,建设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实现农村快递“一站处理、联收联投、集并上行”。积极推广“快递+电商+农特产品+农户”模式,农产品原产地“农产品+电商+冷链快递”直销零售模式,“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专业化服务新模式,畅通特色农副产品“出村进城”的末端微循环。鼓励电商物流与农村配送龙头企业等开展跨区县的集并运输、甩箱(托盘/集装袋)运输、循环取货、多点配送等集约化运作。
第四节 稳健发展餐饮物流
餐饮物流是商贸物流重要的新兴领域。大力支持采取先进技术手段的餐饮物流全程可追溯透明化管理,提升餐饮食材食品安全水平。支持餐饮品牌企业延伸餐饮产业链条,构建从原辅料基地、消毒餐具到中央厨房加工、终端配送服务、标准容器回收的现代化、标准化餐饮物流体系。鼓励“互联网+餐饮”平台企业、餐饮食材供应链企业与团膳加工配送企业整合餐饮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搭建安全高效标准专业的餐饮物流服务体系,推动餐饮消费产业融合集聚与高质量发展。鼓励城乡餐饮住宿企业(含农家乐)集聚区探索餐饮物流资源整合外包创新模式。鼓励发展“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社区家庭厨房”“生鲜净菜配”“外卖食材统购统配”等创新餐饮物流模式。持续规范“互联网+餐饮”外卖领域即时配送市场与城乡众包配送市场。鼓励探索可重复使用消毒餐具与一次性餐具物流管理模式。强化餐厨废弃物逆向回收物流管理,不断完善餐厨废弃物回收物流体系。
第五节 加速发展冷链物流
持续推动冷链设施与物流网络建设,依托现有商贸物流网络和冷链设施,加快面向消费端的具备冷冻、冷藏、保鲜和常温仓储能力的多温层节能冷库、加工处理、物流配送中心与末端冷链设施建设,规范打造集采购、仓储、加工、包装、报检、通关、展示、交易、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集聚区,增强冷链物流服务功能,构建覆盖主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鼓励商场、超市、社区零售网点、快递分拣中心改造、建设集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冷链末端网点与无人化冷链智能终端,着力发展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鼓励主产农产品或有特色的产地或部分田头市场建设规模适度的产后预冷、贮藏保鲜、低温分拣加工、分级包装等等初加工冷链设施,推广应用移动冷库、恒温冷藏车、冷藏箱等新型冷链设施设备,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着力做好城乡活禽集中屠宰处理全程冷链管控与质量追溯管理,推广使用合规冷藏运输车辆运输,不能及时运输的引导进入冷库进行预冷、冷藏。
推广应用冷链新技术和设备,创新发展城乡冷链物流新模式,规范冷链全程运作温控管理,强化生鲜农产品、鲜活农产品及冷冻(鲜)产品自生产地“最先一公里”到消费地“最后一公里”全程冷链物流保障能力,实现城乡冷链物流全程无缝衔接“不脱冷”“不断链”,服务冷鲜农产品进城、工业化温控食品下乡。用好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冷链信息全程透明化和可追溯,形成“功能完善、资源共享、全程温控、发展有序”的冷链流通体系,做到冷链、生鲜商品“冷进冷出”,提升冷链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广适合城乡道路条件的冷藏运输厢式车车型,鼓励使用具备多温区配载能力与全程温控监测能力的冷链配送厢式车。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运用现代技术优化流程,推广应用电子化运单、温湿度记录系统、物联网等技术,确保加工制作、储藏、运输、配送、销售各个环节始终处于温控状态,实现运营透明化、流程可视化、查询便利化。鼓励冷链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发展冷链零担运输和冷链共同配送。积极发展“末端公共取送点+冷链宅配”“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生鲜产地直供”等冷链物流新模式、新产品。积极探索多种冷链产品集约化仓储配送模式,探索创新冷链电子商务、冷链资源交易及结算等业务新模式。
第六节 转型发展国际贸易物流
以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和长江航运江海联运、中欧班列(渝新欧)、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完善境内外双向互动开放发展、满足贸易“优进优出”需求的跨境物流体系,转型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物流、国际货代物流。发挥国际铁路运邮优势,鼓励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引进国内外跨境物流品牌企业,鼓励境外品牌企业在保税功能区内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等;支持本地骨干商贸企业、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物流企业等各类优势企业发展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主动“走出去”跨境发展,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地区设立境外分销和服务网络、物流分拨中心、海外仓等。鼓励国际货代企业转型为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探索开展外贸进出口、跨境电商及跨境物流等全球供应链一体化业务。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国际多式联运衔接合作模式,推动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协作的国际货代物流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资质备案、行业统计、信息发布、业务培训、金融保险、信用评估、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在重庆自贸区框架下,探索创新“一带一路”陆上贸易新规则、集装箱共享和调拨新规则,着力开发应用国际贸易流通相关国际标准或国际区域合作标准。
第七节 协同构建应急保供物流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保供物流体系。推进生活日用品、医药等应急保供物流网络设施建设,发挥商贸流通保供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公用型、企业自用型仓储物流设施的重要作用,强化应急物资保供企业库建设与运力资源储备、快速响应和调度系统建设,构建储备稳定、调度敏捷、运行高效、管理有序的城乡应急保供物流体系,建立确保应急保供物流有效高效运行、“急进急出”的保障机制,形成属地为主、条块结合、分级负责、与常态物流紧密结合的应急保供物流运行机制,建立常态化应急保供物流企业动态管理制度。鼓励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制度性融入应急保供物流保障体系,鼓励应急保供企业建立应急物流运作制度、流程、规范,开发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有机嵌入企业日常物流运行体系。
第八节 同步发展其他商贸物流
坚持全面发展与市场细分发展,同步促进商贸领域细分物流资源整合与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培育商贸物流新兴市场和新的动力源。
进一步完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依托我市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功能,打造区域性医药物流基地。构建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可追溯的全程医药物流体系,完善医药冷链物流设施,依托信息化实行全程物流配送和监管。规范建设采收、产地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追溯一体化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进一步发展逆向回收物流体系。结合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再生资源、餐厨废弃物逆向回收体系物流,探索逆向物流创新发展模式,鼓励销售与回收渠道网络共用、物流配送与逆向回收运输同步,推动“互联网+回收”模式与新业态,完善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提升回收物品的收集、分拣、加工、搬运、维修等管理水平,促进再生资源集中化、专业化、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针对电器电子、汽车产品、轮胎、蓄电池和包装物等产品,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逆向物流、再制造发展。建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再生资源公共交易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废弃物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鼓励利用配送渠道回收利用废弃包装物,开展“快递业+回收业”定向合作,推进快递包装废弃物中可回收物的规范化、洁净化回收。发展以二手车、废旧有色金属为代表的特定再生资源逆向回收物流。
第七章 提升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以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主的商贸物流现代化,强化数字赋能,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持续推进标准化
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商贸物流标准供给结构和应用水平。优化标准供给,围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冷链流通、医药流通、绿色流通(再生资源)、应急保供体系等现代流通领域,推动商贸物流设施设备、管理、服务、运作、信息编码等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订,加强冷链、应急、绿色等物流运作及服务标准建设,提供其基本规范,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实用性强的商贸流通标准化体系。鼓励有关标准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商贸物流企业等研究制订商贸物流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交叉配套、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商贸物流标准供给结构。
严格执行标准,坚持以标准托盘及其循环共用为主线,持续实施系列商贸物流基础标准,以及相关物流设施设备、服务流程和信息化标准、规范,推广应用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推动城乡配送车辆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广泛推广使用标准汽车尾板,支持城乡商贸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标准化改造与更新。面向快消品、农产品、医药、电商、餐饮、小商品、小家电、冷链仓配等商贸领域推广使用1200mm×1000mm的标准托盘与符合600mm×400mm物流模数周转箱,提高标准托盘(周转箱)普及率。推动基于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的托盘条码与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关联衔接,促进托盘、周转箱由包装单元向数据单元和数据节点发展,提升供应链信息数据传输交互效率与准确率。鼓励提供“配托+配货”、“带板运输+共同配送”、“带板运输+多式联运”等标准化运营服务,促进商贸物流高效衔接,降本提效减耗。建立政府引导、行业组织推动、骨干企业示范应用的标准宣贯实施应用机制,提高商贸物流标准推广应用水平。
第二节 着力提升信息化
着力发展以大数据为主的商贸物流信息化,以物流过程透明化、数据处理实时化、物流信息集约化为导向,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全场景融合应用,提升商贸物流全流程、全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推动大中型商贸物流企业构建“云端服务器+物流管理系统+用户APP/移动小程序”相结合的物流过程透明化服务模式,引导中小微商贸物流企业使用第三方SaaS云架构的物流管理系统、进销存软件及其用户APP/移动小程序,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系统使用率。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开放系统数据接口,与生产企业、批发零售等企业实现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升商贸物流信息化水平与全程信息化管理能力,通过移动APP、微信小程序等智能终端实现信息推送、状态查询、货物跟踪和异常处理等功能。探索推进商贸物流大数据挖掘分析、数字化场景直播与线上线下平台化展示等信息化应用创新。持续迭代并有效利用现有城市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同时依托大中型商贸物流企业及相关商贸物流行业协会(商会),加快推进商贸行业型、市场集群型、公共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商贸物流链作为重要溯源渠道,利用信息化手段与物联网等智慧物流软硬件技术,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视频识别、GS1、对象标识符(OID)、电子结算等先进技术,推动重要产品从产地、集散地、进口地到销售地的全链条溯源,强化重要产品追溯管理。
第三节 大力发展智能化
充分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大商贸物流软硬件及相关要素数字化、智能化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商贸物流企业采用高密度自动化立体仓、全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化“货到人”拣选系统、智能搬运机器人、自动码垛机、智能标签、感应货架、无人机与无人驾驶配送等新兴智能化系统和装备。鼓励开展基于智慧物流软硬件的技术集成、安全管理与创新应用服务。加快商贸物流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中转仓储作业设施设备智慧化改造,应用自动分拣、配送等先进设施设备,开展供应商管理库存、准时配送等高端智能化服务,使物流配送智能化、装卸自动化。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加快普及“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的仓库基本技术配置,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结构升级。推动商贸物流市场集群与物流节点设施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建设与技术改造,鼓励运输载具加装智能化、数字化终端设备,推动商贸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准确率和安全性。
第八章 着力推进创新发展
第一节 加速技术创新
加速物流技术创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科技用于数智物流技术,推动二维码、RFID、智能分拣系统、自动包装、车辆导航、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和有条件的特定区域探索发展无人驾驶配送、无人机配送等创新模式。推动供应链创新与物联网、移动互联、北斗导航、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创新、技术“双轮”驱动。
鼓励构建商贸物流“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商贸物流创新平台、研究机构,开展商贸物流应用技术攻关,开展机器人、云计算、北斗导航、模块集成、信息采集与管理、数据交换等技术研发,推动商贸物流电子合同、电子结算、物流跟踪、信息安全、顾客行为分析等技术的创新应用。
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新型包装材料及技术、工艺与物流装备,提高清洁能源物流车运输比重,统筹推进在批发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快递转运中心等物流车辆集聚区配套建设加气站、充电站等绿色物流设施。发展绿色仓储,鼓励支持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实施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可降解化,推动快递包装产品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模组化,推进产品与快递包装一体化,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鼓励包装材料重复使用与回收再利用。
第二节 推动模式创新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与社会消费场景,聚焦新技术、新零售与新形势下商贸物流市场细分新需求、新领域、新场景、新业态,创新商贸物流运作模式、物流应用技术与企业管理模式,激发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推动运作模式创新。围绕城乡商贸物流终端消费场景进行市场细分研究和运营模式创新,不断丰富和迭代升级末端微循环物流模式;鼓励支持城乡干线物流与末端微循环有机融合,创新城乡双向循环干线配送运作新模式;鼓励支持农村配送体系与省际边贸物流合作体系有机衔接,创新跨省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商贸物流节点探索创新公路港运作模式与网络货运平台模式;鼓励不同专业性商贸领域物流体系与城乡物流体系交叉融合与模式创新。
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发挥商贸物流节点货物集散整合分拨功能优势,提高通道利用率与干线运输车辆装载率,提升带板运输、共同配送、循环取货、甩挂(箱)运输、驮背运输、尾板装卸、共享云仓、设施共享租赁等集约化物流运作方式的市场比例;鼓励支持“公共运力池”“标准托盘池”“快递集装袋池”等资源共享模式;推动商贸物流领域流通加工与和逆向回收节能减排降耗与集约化、清洁化发展。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物流专业化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开展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跨界创新商业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引导商贸物流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改变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从物流服务经营向物流产品与品牌经营转变;鼓励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形成市场化长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第三节 鼓励制度创新
坚持审慎包容、鼓励创新原则,推进商事制度、纳税服务、信贷融资、区域协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制度性创新,形成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商事制度与备案许可创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开办企业便利度,优化纳税服务。鼓励商贸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布局。信贷融资服务创新,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推动动产担保统一登记,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强化企业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税银互动”,优化“渝快融”“信易贷”等信用服务,为信用良好且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利率优惠、审批快捷简便的融资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区域协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互利互赢的区域协同合作联盟规则、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促进区域协同持续发展。完善商贸物流数据统计与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鼓励以多种合作方式组建跨省市、跨区县的商贸物流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合作联盟。
第九章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第一节 促进市场主体转型
抓住技术变革与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强化产业联动、跨界融合、利益共创共享,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促进传统商贸物流向现代供应链转型,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孕育催生供应链整合型、市场集群型、产业联动型、公共平台型等商贸物流生态圈,提升商贸物流市场主体竞争力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鼓励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优化整合上下游资源与相关生态圈商业资源,形成商贸供应链商业闭环与生态化竞争优势,打造共生共赢的供应链整合型商贸物流生态圈。鼓励传统商贸物流市场聚集区加强内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度整合,加快向商贸物流市场集群转型发展,加速聚合资源,打造市场集群型生态圈。积极探索商贸物流与农工商文旅展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在商贸物流与多个相关产业协调联动的基础上,整合多个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源融合创新,打造产业联动型生态圈。鼓励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网络货运平台融合发展,嫁接物流车辆全生命周期商业生态圈与金融、保险、结算、法律等增值服务,打造行业公共平台型生态圈。引导建设专业化大宗商品物流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构建车货信息匹配、网络货运经营、简单流通加工、供应链金融与物流金融、货车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等商贸物流生态融合发展,形成大宗商品物流公共平台生态圈。
第二节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引领,在连锁商超、城乡配送、综合物流、国际货运代理、供应链服务、冷链物流等领域,着力培养一批服务效率高、引领作用大、综合实力强、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的商贸物流骨干企业。着力培育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商贸物流市场集群、物流园区与物流节点运营企业,大力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高、创新活跃、业务专精的中小微商贸物流企业,建立覆盖商贸物流市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代表企业的市级和区级重点商贸物流企业,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联盟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扩大业务规模,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集团,推动优质商贸物流企业上云、上规、上市,做大做强专业化、现代化、平台化的商贸物流市场主体。通过多种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并支持国内外商贸物流品牌企业在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建立商贸物流重点联系企业名单,加强与重点企业日常工作联系,实施动态管理。支持名单内企业参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物流标准化等商贸物流相关试点示范工作。
推动商贸物流企业专业化发展,培育现代化发展生力军。鼓励区县政府投资平台主导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商贸物流市场集群打造,发展一批国有控股公共平台型商贸物流企业。鼓励商贸流通行业协会(商会)组织中小微企业抱团整合同业物流资源,成立一批行业整合型商贸物流企业。鼓励消费品工业企业与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主动剥离物流部门或功能,组建一批自营主导型商贸物流企业。鼓励通过商贸物流市场细分、专业化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新设一批专业化的市场创新型第三方商贸物流企业。鼓励商贸物流企业聚焦商贸流通细分市场提供专业化、集约化、创新化的物流服务。
专栏6 培育重点商贸物流企业
区域 | 基地(园区、集群)及龙头企业 |
1.主城都市区枢纽 | 枢纽型: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重庆航空物流园、巴南南彭公路物流基地、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中国西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 综合型:庆荣物流(商社集团)、重医物流、苏宁物流、永辉物流、农投物流、建工建材物流、重庆能投物流等综合型商贸物流企业。 专业型:各类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医药、食材、粮食、再生资源回收等专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代表企业。 |
2.渝东北、渝东南拓展片区 | 各区县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自主培育重点商贸物流企业。 |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统筹全市商贸物流规划实施与推进工作,强化多部门协同的组织保障,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口岸物流、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经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卫生健康、应急、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监管、生态环境、招商、人力社保、教育、科技、统计、大数据、文化旅游、国资、供销、邮政、海关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凝聚发展合力,齐抓共管,共建共享,推动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第二节 建立机制保障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年度考核、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以及规划实施第三方评估评审机制。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科学引导市场行为,探索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规制、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各区县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推进落实。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交通、物流、土地、财政、税务、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完善商贸物流政策体系,为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配送车辆通行政策。推动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管理,科学实行分车型、分时段、分路段管控,探索实行分货类、分通道通行管控,鼓励支持配送入城返空车辆配载逆向回收物资与其他普通货物。优化创新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政策与运力投放机制,优先保障城乡共同配送车辆、逆向回收物流车辆、新能源物流车通行和停靠,为分时段配送、夜间配送、共同配送、逆向回收车辆提供通行便利。合理规划建设城市货运通道,完善城市配送物流装卸停靠作业配套设施,有效释放货运通行路权,保障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在无停靠区域的批发交易市场、大型商超卖场、城区核心商圈、商务与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周边区域,合理设定临时停靠时间,加强交通疏导,保障合规城市配送车辆进出、停靠、装卸。鼓励支持使用新能源物流车,提供城区车辆不限购、道路桥梁隧道不限行与临时停靠作业许可等政策便利。鼓励采用符合国家邮政行业标准的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加大相关标准、政策执行力度,规范电动三轮车在城市末端配送领域的有序使用。研究实施主城都市区配送车辆与区县配送车辆跨区经营进城许可证有限互联互通互认机制,妥善解决区县配送车辆不能进入主城区问题。
落实商贸物流用地政策。依法将符合条件的商贸物流用地纳入土地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实行“依规用地、非标减供、公用优先”,切实保障商贸物流用地。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建设电商物流项目的,可在5年内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5年期满后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将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公共服务设施相关规划。支持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用地,优先依法依规保障商贸物流网络(仓储、配送)物流设施用地,严格公用型仓储用地性质。破解相关设施进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政策障碍,实行保障设施用地、减免设施场地占用费等支持政策。
加强财政税务金融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对商贸物流行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积极争取中央扶持商贸物流类资金。加大商贸物流支持力度,以项目实际效果为导向,重点支持运营绩效较好、降本增效明显、带动示范性强和社会公益性好的商贸物流项目,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扩大融资渠道,推广供应链金融,鼓励商贸物流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直接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探索适合商贸物流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中小微商贸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在库、在途、在售等环节,创设场景化、差异化、数据化的金融产品。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市内跨区县总分支机构企业汇总纳税政策。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对急需高性能物流设备进口的支持力度。
完善商贸物流政策体系。结合商贸物流特点与需求,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专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优化商贸物流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分类指导、因企施策,统筹建立分类指导企业库并匹配相适应的政策。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区两群”建设等战略实施背景下区域协同商贸物流发展政策。
第四节 优化营商环境
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放管服”改革部署,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进一步放开涉企行政管理范围和权限。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断扩大商贸物流领域“渝快办”电子化程度,持续优化商贸物流相关成本和效率,持续改善商贸物流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商贸物流企业生存发展制度性成本,不断强化企业培育成长必需的各种资源要素保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实行商贸物流“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创新经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实。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让企业最多跑一次。鼓励跨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强对商贸物流企业的信用管理,落实商务信用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加快构建并持续完善商贸物流企业及相关责任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商务领域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高综合执法水平,促进商贸物流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推动商贸物流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注重人才培养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咨询培训机构,建立商贸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市商贸物流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库保障。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及商贸物流企业开展项目式、订单式产教融合合作,构建一批商贸物流协同育人基地,联合培养专业技能型复合型商贸物流人才。鼓励省际毗邻区和“桥头堡”区县建立跨省市、跨区域商贸物流部门人才挂职常规交流机制。拓宽商贸物流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支持政策,着力引进商贸物流高级人才。
第六节 发挥协会作用
发挥商贸物流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商贸物流细分领域行业协会(商会)规范有序发展,建立协会联系工作机制。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规范与自律管理,强化诚信管理。完善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制度,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在行业统计监测、标准拟定与宣传贯彻、课题研究、咨询服务、资质认证、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作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探索依托重点行业协会和重点联系企业,建立商贸物流行业统计监测机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商贸物流协会的行业智库作用,建设商贸物流行业智库,广泛吸纳商贸流通领域各个行业、领域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以多种方式组织各界商贸物流行业智库专家参与相关规划发展决策、涉企政策制定、专项规划及相关项目审核,反映行业、企业呼声,及时反馈行业创新发展动向,提升商贸物流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与实效性。
政策解读:
《重庆市商贸物流发展“十四五”规划》及政策解读
http://sww.cq.gov.cn/zwgk_247/zfxxgkml/zcjd/bdmzcjd/202201/t20220127_10349961.html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