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4 日, 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这也是自新冠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以来,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体育赛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未得到完全遏制,如何科学防疫,确保每一位参赛选手的安全与健康,是办好本届冬奥会的重要前提。
为此,北京通过组织科技防疫技术攻关、专家论证、现场测试等形式,在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等环节,推进多项技术成果应用。其中来自深圳华大智造的工程师与生命科技相关设备,早在冬奥会开幕之前就已经在张家口赛区投入使用,为科学防疫提供保障。
三款硬核设备投入使用 承担核酸检测任务
据华大智造方面透露,这批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现场的自动化设备包括 6 台全自动 MGISTP- 7000 分杯处理系统、3 台 MGISP-NE384 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和 2 台 MGISP- 960 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其中 MGISTP- 7000 分杯处理系统能够取代人工进行的扫码、信息录入、开盖、移液、关盖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MGISP- 960 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通量达到 192 样本 / 80 分钟,可满足冬奥会对于病毒检测的鉴定速度、通量和安全性的要求;MGISP-NE384 采用磁棒转移磁珠提取技术,一天可处理 1 万个样本的核酸提取,为核酸筛查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相关检测工作
据了解,样本进入实验室后,能够通过华大智造三大自动化设备,自动完成样本开盖、关盖、录入条码信息,自动提取核酸以及完成自动化 PCR 体系配置等工作,最终通过 PCR 仪输出检测结果,整个过程代替了人工,可极大提高核酸检测的效率。
「如果这些设备全部投入使用,预计最高日检测通量可达到 4.5 万人份,最快可实现四小时出结果,能有力满足后续该赛区举办的 2 个大项、6 个分项、50 个小项的比赛防疫需求。」华大智造相关负责人指出。
六位工程师两班倒 保障设备 24 小时运转
据悉,冬奥会实行闭环管理。而在张家口赛区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中,华大智造的六位工程师随时待命,负责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维稳、医护人员的指导与培训。实际上,早在 10 月 25 日,华大智造就调配了 6 名售后工程师驻扎在现场。
为保障核酸检测工作,工程师们分白班和晚班,轮流 24 小时在岗,白班是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八点半,晚班则是晚上八点半到早上七点半,每天至少工作 12 个小时,直到四月份冬季残奥会结束。
过年期间,日夜颠倒的工作,不累是不可能的。「但身边的医生、同事都是如此高强度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平衡。 在其位谋其事 ,希望可以顺利地把这件事做好,保护好冬奥会。」谈到过年的值守,这是其中一名工程师的心愿。
从疫情开始至今已两年,华大智造的多位工程师都已经两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了。其中有一名工程师从 2020 年初至今,一直奋战在疫情一线,从 2020 年底到 2021 年底,他先后奔赴意大利、瑞典驰援设备维护等相关工作,而在前往参与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保障工作前,他刚刚结束隔离。
另外一位工程师也表示,「我们主要支援这些设备的调试、培训等相关工作,两班倒确保可提供 24 小时的设备保障工作,并将一直支持到冬残奥会结束。虽然很辛苦,但想到能为这场世界瞩目的冰雪盛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很满足。」
远程超声机器人 助力「医患无接触」诊断
除了自动化设备和工程师,华大智造的远程超声机器人也出现在冬奥会现场。据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承担本次冬奥会的医疗保障任务,目前该院的奥运诊室已开始运作。在闭环管理区内的患者,可以通过华大智造远程超声机器人诊断系统来完成超声诊查,而北医三院的医生则可通过此设备实现「医患无接触」诊断。
远程超声机器人诊断系统分为医生端和病人端。奥运期间,病人端部署在闭环诊室内,超声科医生通过医生端仿形探头即可在闭环区外完成远程扫查和实时问诊沟通。为了助力冬奥会圆满举行,华大智造云影远程超声机器人通过 5G 及高速宽带,连接起北医三院与闭环区的医疗保障通道,即使闭环管理期间,医院也可提供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
自疫情发生以来,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已遍布遍布全球超过 70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我国超过 24 个省级行政区,极大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此次华大智造三大自动化设备及远程超声机器人亮相冬奥会,是继为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等国际顶级体育赛事保驾护航后的又一代表性案例。相信未来,华大智造将继续为全球抗疫与疫情防控带来更多的硬核科技保障。
图片来源:华大智造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