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的通知
近日,省政府印发《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旨在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明确,到2025年,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之一。要与重庆协同创新,四川应该怎么做?《行动方案》给出了答案。
高端引领目标明确
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协同创新示范区
据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3月以来,组织省内多家研究机构和知名专家,在广泛调研基础上,集中开展战略研究。2020年6月起,抽组精干力量成立文件起草工作专班,研究起草了《行动方案》初稿,先后3次征求省直相关部门和有关市(州)意见,组织开展专家论证后,反复修改完善,形成《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突出高端引领、协同发展、开放合作和深化改革。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该方案对标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超前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成渝地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更高层次科技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创新高地。
协同创新目标何在?《行动方案》对事关创新驱动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明确。到2025年,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西部科学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全省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每万人有效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7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6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6000亿元,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八大方面27项具体任务
为国铸剑再添新平台
为达成上述目标,四川明确了八大方面的工作、27项具体任务,分别围绕优化区域协同创新布局、协同打造重大战略创新平台、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协同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协同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展开。
27项具体任务中,也透露了不少四川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争创国家实验室,一直是四川“为国铸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点。在协同构建实验室体系中提到,四川要聚焦核动力、航空动力等优势领域,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
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方面,四川提出川渝协同推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矿产资源开发、碳中和等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创建高端航空装备、网络安全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精准医学、钒钛新材料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业云制造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也有不少新面孔。《行动方案》中提到,加快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红外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型空间光学研究装置、超高速轨道交通试验平台。
基础研究是四川的短板。1月19日,四川刚刚召开四川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研究课题启动会,明确四川将从政策导向、资金保障、人才队伍等方面予以了持续倾斜和支持。《行动方案》中再度明确,要整合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计划,围绕量子科学、宇宙演化、地球科学、物质结构、脑科学等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加强集成电路、新能源、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等应用基础研究,推出更多原创性成果。
此外,川渝两地还将联合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资源环境、量子科技、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联合攻关。在集成电路、软件、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项目。
川渝还将协作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试点,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探索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2022年川渝将联合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打造成渝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合作名片,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记者 徐莉莎)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