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崔璨 徐烜和)1月21日,深圳获批开展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全力打造“四型城市”,即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示范城市、区域一体化通道型城市、可持续应对变化的韧性城市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深圳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国家赋予深圳新的一项光荣使命。”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强表示,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有利于夯实深圳交通、能源、水利、信息技术等基础,促进大湾区内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更好提升深圳都市圈发展质量,增强城市长远发展后劲,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深圳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优势明显。黄强介绍,深圳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2021年,深圳机场客货运吞吐量均位居全国第三位,深圳港国际班轮航线达到302条,年吞吐量2877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四位;同时,深圳城市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市供水能力达735万立方米/日,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以上;此外,深圳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优势明显。目前已建成5G基站5.1万个,多功能智能杆超1.5万根,5G网络实现全市覆盖,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达94.2%。深圳超算中心运算速度达1271万亿次/秒,是全球最早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超算中心之一。
基础设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介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目前交通、生态、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缺乏‘整体基建投资’的概念,难以形成网络规模效应。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是以系统枢纽工程为抓手,有效解决项目之间‘统得无力、分得无序’等问题。”
郭子平说,以往基础设施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深圳将充分用足用好自身市场化高度发达的优势,围绕枢纽经济、通道网络、韧性城市、新基建等领域,多谋划多储备有现金流的公益性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土地投融资模式研究,实现投资的“造血”循环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指交通、能源、市政等领域的设备、建筑、设施投入,数字技术投入的规模不大、占比不高。”郭子平介绍,深圳是全球200米以上高楼最多的超大城市,匹配的基础设施量大,有迫切需要解决以往基础设施投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而作为5G网络率先全覆盖、陆海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有基础率先探索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新路径。“深圳将以此次试点为契机,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统筹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提升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力。”
接下来,深圳将以试点为抓手,发挥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先行官”作用,围绕四“跨”,推进一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建设,为推动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示范。
■延伸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约占全省1/3
1月20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记者当天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获悉,2021年全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累计超过2万家,稳居全国城市前二,约占全省的1/3。
数据显示,深圳2016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037家,2017年达1.12万家,这意味着深圳过去5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余家,超过不少城市目前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数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樊建平认为,深圳活力强、后劲足,相信随着深圳“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完善,未来这座城市不仅将走出更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而且企业质量将继续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 马芳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