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占比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从制造业规模而言,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然而,全面来看我国制造业的成就在于规模,而在质量层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
当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充满了机遇。2019年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报告》指出,世界主要工业国均将制造业作为经济振兴的重中之重,部分国家已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制造业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将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竞合焦点。
另一方面,专家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洗衣袋智能制造技术,成分为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成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而这是我国制造业的机会,《智能制造的本质》作者宁振波教授指出,“我们中华民族从未和工业革命如此之近,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了我们绝佳的机会,中国第一次可以和发达国家几乎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年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近年来,长虹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项目的落地实施,依托5G+工业互联网,通过端到端的信息化+自动化,实现了全流程数据实时在线,订单驱动并行协同,“销产计划+采购生产计划+物流发运计划”全流程并行决策,满足大规模定制化柔性生产,积极践行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
1
先声夺人
长虹的智能制造发展道路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在2015年长虹提前布局智能制造,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颠覆性改造。长虹用实际行动证明,布局智能制造并非口号,而是一次果断的行动。经过智能化升级后的生产线果然极大地提升生产的效率以及产品品质。在2015年甚至达成了5.5秒生产一台CHiQ智能电视的电视制造业纪录。
以一个良好的局面作为开端,此后数年长虹的智能制造飞速发展,其标志性事件是2018年,长虹基于工业互联网基础的智能制造产业园破土动工。这一重大事件为之后长虹智能制造的发展做足的铺垫。长虹对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制造水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为此长虹率先引入5G,并将其和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融合,实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这一决定非常具有前瞻性,要知道5G牌照的首次发放是在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动工的第二年。
在智能制造产业园的穿针引线之下,长虹的智能制造水平提升了一个位面,向更全面、更高效、更强大的方向发展。经过2015年以及2018年的先声夺人,国内首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在长虹智慧显示工厂正式投产”。该生产线是中国最先进的智能电视大规模定制生产线,通过研发、采购、计划、制造、销售、物流、售后等环节在内的核心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计划、工艺、采购、物料与成品、制造生产全流程与底层工业设备控制系统集成。
当下,长虹的智能制造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长虹目前正投资120亿元在四川绵阳打造“一个总部+三大智慧园区”,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经开区产业园、国家双创工业园已初步建成投产。长虹双创智能制造工业园整个产业园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总产值80亿元,实现税收2.3亿元。
2
成果显著
有道是一通百通,在“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的建设经验下,长虹智能制造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并开始向长虹旗下的其他产业开始辐射。其中成果最显著的是,近日来颇受关注的长虹能源。
2020年4月,长虹投资近20亿元,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致力于研发生产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低速车等领域的新能源锂电项目。今年10月,该锂电项目正式投产,成为中国西部最大“高倍率圆柱锂电池”生产基地。计划未来5年产能规划日产超300万只高倍率圆柱电池,成为全球高倍率锂电池领先企业。这成为了长虹能源由小巨人向产业冠军转变的先决条件。
在越发深入与越发专精的情况下,长虹已然成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代表之一。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的通知》, 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据长虹控股公司副总经理兼长虹智能制造公司董事长潘晓勇介绍,近年来,公司提出以“IE(工业工程)+AT(自动化技术)+IT(信息化)”为策略和方法的服务型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并针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流等行业打造以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包含自动化线体、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工厂信息化、控制系统等业务服务。
我国十四五规划在2021年全面展开,未来五年将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阶段。以智能制造为契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突破口。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