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股聚焦|煤炭价格上涨湖北能源业绩预告盈利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红霞 实习生 孟迪 武汉报道 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如火如荼,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月18日,湖北能源(000883.SZ)发布2021年度业绩快报,期内,营收约227.74亿元,同比增加33.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23.71亿元,同比减少3.49%;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36元,同比减少3.49%。

对此,湖北能源表示:“迎来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本期疫后经济有所恢复,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加。二是为完成秋冬季保供电任务,本期火电发电量及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三是煤炭市场行情较好,煤炭贸易量大幅增加,煤炭贸易业务收入相应增加。”

公开数据显示,在用电量增速趋稳,能耗管控加码的共同影响下,全国火电设备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在 4200小时附近企稳。由于去年疫情突发用电量基数偏低,2021年1-10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达12.2%,而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10.0%。

但值得注意的是,煤炭等能源大宗商品价格飙涨,成本压力难以向下疏导,煤电顶牛导致火电企业经营困难。据华金证券分析师雒文统计,2021年1-8月主要电热企业收入出现同比大幅增长15%的情况。与此同时,同期主要电热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滑 15%。尤其是三季度以来,利润水平下滑加速,8月热电企业毛利率降至 7.5%,为九年以来最低点。

湖北能源亦在公告内指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降低主要原因是由于燃料价格持续上涨,且火电企业冬季持续多发保供,致燃煤成本大幅增加,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深耕电力行业

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电力的市场化进程也逐步推进。

以湖北能源为例,电力业务作为其主要业务对公司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2021年发电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公司能源布局不断完善。

湖北能源公告显示,目前初步建成鄂西水电、鄂东火电及恩施风电、随州光伏等主要电力能源基地,逐步构建湖北省天然气供应保障和煤炭储配网络。2021年1-10月公司所属各发电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318.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12%。其中水力发电量完成123.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9%;火力发电量173.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28%;风电及光伏等新能源发电20.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56%。

2021年2月,湖北能源投资建设襄阳(宜城)2台百万千瓦火电,动态投资77.3亿元。申万宏源分析师刘晓宁在其研报中分析称:“该项目为浩吉铁路进入湖北第一站的路口电厂,煤炭运输条件较好,可有效降低燃料成本;加之项目2台百万机组参数较高,可作为湖北省用电负荷支撑主力。”

事实上,随着疫情控制好转,我国经济持续恢复,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部分地区能源供应紧张。个别地区一度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多地出台“能耗双控”或限电相关政策、通知,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受到影响。直至11月8日,国家能源局表示,全国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已经有所缓解,未再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首创证券首席分析师邹序元指出,“虽然全国能源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在既有电力系统条件下,亟需建立优化配置资源、挖掘系统调节潜力的常态化市场机制,优先用足用好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电力中长期交易稳定作用,更好发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调节作用,有效发挥紧急状态下跨省跨区支援作用。”

绿电转型

从湖北能源的主营业务结构来看,煤炭贸易约23%,是其仅次于电力业务的第二大业务,为公司带来经济增长。煤炭价格关乎公司成本与业务结构,对湖北能源未来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通货膨胀、焦炭进口减少、下游需求复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煤炭需求提升,供需格局的变化导致煤炭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自2021年年初起,煤炭价格一路高涨,2021年10月20日,秦皇岛动力煤价格达到2592.50元/吨的峰值,同比增幅达310.41%。此后,国家发改委通过多种方式平抑煤炭价格“完全脱离供求基本面的非理性上涨”,依据《价格法》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多种措施并行,煤炭价格逐渐回落,截至1月19日,大同动力煤价格为775.00元/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显示,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

针对此政策对公司带来的影响,湖北能源董秘办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上述政策若能有效执行将有利于改善公司火电企业的盈利情况。

另一方面,2021年是我国双碳政策全面落地的元年,10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勾画了清晰目标体系。随着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基础性顶层设计落定,其后出台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十四五”、“十五五”提出了更细化的“碳达峰十大行动”,明确现阶段以节能为主要抓手,确保2030碳中和目标达成。

碳中和大趋势下,越来越多传统电力企业开启了转型新能源发电商的历程。雒文团队统计结果表示,A 股41家火电上市公司中,有6家拥有规模化的新能源电力业务;11家水电上市公司中,5家新能源电力业务已颇具起色。再加上原本21家以新能源发电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总体上涉及新能源电力运营的上市公司至少已有 32 家。其中,火电转型新能源的代表性企业包括吉电股份、晋控电力、申能股份、湖北能源、广州发展等。

在雒文看来,能耗双控的管理模式,使得能效管理成为工商企业、公共建筑的刚需,推动能效管理基础设施渗透率提高。“未来能源管理系统不再是单纯的电力消费端,而是会和分布式光伏、电动车等灵活负载相互协同,参与到当地配电网的融合互动中,为电力系统提供需求侧响应服务。保守估计我国灵活负荷资源量在 5000 万千瓦以上。”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