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冬日温暖,能源结构如此优化

有“保”有“变”

2021年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动力煤价从历史最高点持续回落,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

在下着雪的中煤集团山西平朔矿区,现场工作人员凭人力一铲一铲为煤炭除雪;在煤炭吞吐量居全国港口首位的黄骅港,运煤船舶日夜往来,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完成煤炭装船21495万吨……每个冬天的温暖,都得益于无数人的辛勤守候。虽年复一年,却绝不平凡。

▲ 图为煤轮靠泊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装船作业。

新华社发(苑立伟 摄)

2021年,能源面临着“保”与“变”的双重考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承重前行,守护民生供暖,保障能源安全,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变革。

解“煤”之急:价格迅速回落保障供暖

2021年,能源市场波澜迭起。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能源市场的风波则起源于受工业出口增加而加速扩大的煤炭消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肖新建将之归入供需问题,“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增长,而煤炭受其自身生产规律(掘进、巷道布置、安全防护、运输安排等)影响,煤炭生产本身具有计划性。”

作为富煤国家,中国为什么会缺煤?有舆论认为是受“十三五”以来“去产能”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煤炭‘去产能’淘汰的是落后产能,我国煤炭供应能力总体上是在不断增强的。”肖新建否认了这种说法,煤炭生产的计划性不会因“去产能”就消失。

“十三五”以来,煤炭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关闭退出落后煤炭产能近10亿吨/年,增加先进产能约6.3亿吨/年。

“事实上,正是因为‘去产能’政策的成功实施,大幅度提高了优质产能的比重,从制度上完善并有力保障了煤炭的有序生产。从2021年增产保供政策落实后的产能释放速度,就能看到‘去产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肖新建说。

“受电煤需求大幅增长影响,2021年9月~10月,煤炭价格大幅上涨。”肖新建表示,此次煤炭价格上涨主要受煤炭供需影响,随着晋陕蒙等重点产煤地区带头落实增产增供责任,煤炭价格持续回落。

“资本恶意炒作,是此轮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甚至完全脱离供需基本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称。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3万多家煤炭贸易主体,煤炭价格经各路资本推波助澜越抬越高。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管理部门明确释放出依法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资本恶意炒作动力煤期货的信号。

2021年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声,“将充分运用《价格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集体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当晚,国家发展改革委连发三文,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引发市场震荡,动力煤、焦煤、焦炭期货价格应声大跌,此后数日煤炭期货品种价格连续回落。

在一系列组合拳下,煤炭供需紧张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煤炭价格也逐步回落到相对合理水平。2021年10月18日,我国煤炭的日产量已超过1160万吨。这意味着,去冬今春供暖用煤缺口已经补足。

2021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秦皇岛港4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为每吨584元,煤炭价格已完全回落至合理区间。

“最先感受到能源供应紧张的东北地区,如今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供暖普遍提前。”东北地区某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北地区去年8月份临时停运的1347万千瓦煤电机组,到去年10月9日已全部启动,保供托底作用明显,增加了负荷保障能力。

“电”力十足:以改革促进电煤协同发展

作为唇齿相依的上下游产业,我国煤炭和电力行业一直处于此起彼伏的“零和博弈”状态。

2021年能源保供的需求,使煤炭与电力市场持续多年的纷争再次浮出水面,引发了社会思考。在看到电煤矛盾的同时,也应看到电煤的发展与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无疑是兜住民生刚需用煤底线,落实保供稳价的“压舱石”“稳定器”。

“2021年以来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煤炭中长期合同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采取‘基准价+浮动价’价格机制得到煤炭上下游企业的广泛认可,实现了产运需各方有效衔接,形成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了煤炭市场供需平衡、保障了煤炭稳定可靠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忠民说。

“在燃料供应得到保障、机组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电力平衡总体可控。”国家电网国调中心副主任许涛表示,考虑各地区新能源不确定性以及负荷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个别高峰时段平衡情况仍可能偏紧。

从需求端看,要保证煤炭供求平衡,应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多位专家在受访时表示,煤电是用煤大户,但长期以来,“煤电”关系不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后,因电力价格仅可小幅调动,难以反映真实成本,发电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大。

2021年10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决定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拉开了“以电力市场化促进电力保供”的序幕。

2021年11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强化市场监管 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今冬明春电力供应保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以电力市场化促进电力保供”。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理顺煤电价格也多有着墨,提出要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完善电价传导机制,促进电力供需之间实现有效平衡。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第一批现货试点省份年底前必须启动试运行,通过现货市场发现更清晰准确的价格信号。

目前,第一批8个省级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已完成连续结算试运行。如8个试点之一的山西省,自2021年4月起,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已连续试运行9个多月。

记者从山西省能源局了解到,2021年山西省省内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规模约1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8%。为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建设,2022年山西将持续增加电力市场交易规模。

“近期国家出台的电价改革政策,对于疏导燃煤发电成本、缓解今冬明春保供压力、稳定各方预期具有重要意义。”许涛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将与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稳定,促进改革前后价格政策平稳衔接、供用电秩序平稳有序。积极适应改革带来的市场主体数量激增、燃煤电价浮动范围更大、市场交易规模大幅增长、交易方式更加多元等重大变化,让价格充分体现供需关系、低碳环保成本,公平合理向终端用户传导。

“新”欣向荣:随能源结构调整稳步发展

▲ 图为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玉门昌马风电场的风机。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有序开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风机向海上和平原地区布局……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2021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发电量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月~11月,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5.92亿千瓦,全国风电光伏合计发电量同比增长34.7%。值得关注的是,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已明确了第一批约1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50个。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政策加持与落实推动正在加速能源供应的绿色进度条。应该看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并不只是单纯增加装机规模,这背后是一道复杂的“多元方程”,需要统筹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多种因素综合求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即使有可替代煤炭的能源,碳达峰后煤炭仍有用武之地。”中煤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汤保国说。

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仍以煤为主,在维护能源安全和托底保供方面,煤炭仍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让黑色的煤炭“绿”起来,是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行业专家表示,能源更替应以有序减量替代的方式实现,应大力实施化石能源清洁化,推进煤炭产业绿色清洁高效生产和利用。

2021年,国际天然气供需紧、价格高,而国内天然气市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增量再创新高。中国宏观院经济研究院田磊博士告诉记者,2021年我国天然气保供非常有“底气”,充分体现了“功夫在平时,成效显当下”。

“此次能源供应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加快能源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也彰显了转型过程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田磊表示,应该看到,欧洲能源危机揭示“化石能源的兜底保障”难以完全依赖市场自发调节,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更多市场化机制配套,进一步增强能源系统抗冲击弹性,为能源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天然气具有大规模经济可供、清洁、相对低碳特性,一方面天然气是替代存量煤炭、石油的主要能源之一,另一方面将与可再生能源一并成为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供应主体。”田磊告诉记者,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综合电力安全、碳减排等因素,碳达峰阶段燃气发电将发挥重要作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形成“伙伴”关系。

“应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田磊说。(作者: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刘政)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