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皖北煤电集团麻地梁煤矿被纳入国家重点保供煤矿范围,年生产能力由500万吨核增至800万吨。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能化是这个刚投产不久的新矿实现产量“逆袭”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皖北煤电集团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新形势,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以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解锁现代化煤矿新的“打开方式”。
采煤老把式遇到煤矿“黑科技”
寒冬时节,皖北煤电集团任楼煤矿百米井下异常火热。在II8224N自动化工作面,采煤机滚筒飞转,液压支架“臂膀”不停来回伸缩,滚滚乌金顺着煤壁倾泻而下,通过皮带机源源不断运往地面……这是坐在百米之外集控室里的采煤机司机刘飞和他的“新同事”——智能化采煤机“协同作战”的成果。
“采煤还是得靠高科技!”这位曾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采煤机司机组比赛中获得冠军的采煤老把式,在接触到智能化采煤后,被科技的力量征服了。
现年45岁的刘飞是任楼煤矿综采一区检修队采煤机司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采煤经验。同事们在综采设备安装、拆除、调试、检修等过程中遇到难题,总会找他请教一番。
“流大汗才能多出煤。”这是刘飞采煤的诀窍。过去,采煤和智能化可不沾边。早期采煤靠人工,手持大铁镐,头戴照明灯,在昏暗的掌子面里佝偻着身子干活儿。后期虽说上马了综采设备,但依然离不开人工现场操作。煤机一开,噪音轰鸣,粉尘飞舞,加上不见天日的工作环境,让人很不适应。有时刘飞也发愁:“以后煤矿可咋整,年轻人谁愿意吃这份苦?”
2019年,任楼煤矿建成了皖北煤电集团、安徽省煤炭行业中首个自动化工作面。刘飞迎来了“新同事”——智能化采煤机。如今,刘飞只需坐在井下集控室里,轻轻晃动着智能操作杆,就能轻松搞定过去需要五六个人干的活。采煤过程中的支架推溜、拉后溜、移架等需要投入重体力的环节,也已被智能化装备取代。
“新同事”的到来,刘飞最主观的感受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前十几个人一个圆班最多割5刀至6刀煤,现在三五个人轻轻松松割8刀至9刀煤;刘飞和工友们的作业时间也由“三八”制改为“四六”制,生产时间更短了,劳动强度更低了,安全系数和幸福指数更高了。
截至目前,皖北煤电集团已累计建成10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预计今年年底,将建成16个智能化工作面,实现综采智能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智能化回采产量占比达到60%以上。
机器人上岗颠覆传统运料模式
在麻地梁煤矿仓储中心,供应科主管王子宇熟练地演示着如何用电脑领取生产材料。网上下单、订单生成、配送发货……这些司空见惯的网上购物操作,如今已被应用在麻地梁煤矿物料配送运输中。
在煤矿生产环节构成中,物资消耗占有相当比重。传统煤矿在地面设立井口超市的做法,需要进行层层人工审核,缺料少料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材料周转效率。各生产单位在井下头面还建有各自的料场,但专业化管理程度低,不能及时调剂使用或回收复用,材料闲置浪费严重,增加了生产成本。
2019年,皖北煤电集团上线了“物联网+智能仓储快递服务系统”。该系统基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大数据分析,确定物资需求计划,不再需要提前购买设备配件。设备厂家根据智能预警远程会诊系统数据提前备货、发货,将设备厂家变成了煤矿的“第一仓库”。
“这个系统实现了设备备件配件的计划、审批、利库、配送等全网络运行。设备到货后,智能机器人根据二维码入库上架;物资出库时,使用单位网上下单,库管人员确认后,智能机器人自动取货装车,配送车辆根据订单信息送达。物料配送过程中,用料单位可以通过人车定位系统,对配送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查看车辆运行轨迹及信息。”麻地梁煤矿机运科科长武佩忠说。
该系统运行以来,麻地梁煤矿平均每月材料储备资金600余万元,吨煤材料储备费用1.26元,是同等规模矿井的1/10。
智能成果输出“踩准”下一个风口
在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同时,皖北煤电集团瞄准了智能化成果输出的“新赛道”。
2021年4月,皖北煤电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注册成立了数智矿山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数智公司),标志着该集团实现了由智能化煤矿建设向智能化煤矿成果转化的关键一跃。
数智公司是皖北煤电集团顺应时代潮流和企业发展需要孵化出的一家科技创新企业。数智公司将依托超前管理理念和现代科技,帮助更多有志于智能化建设的矿井实现转型升级,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使智能煤矿从自主研发转入成果转化、成果固化、成果应用的新阶段。
“煤炭企业不应仅仅定位于应用场景提供方和各项技术的试验场,而应借助智能化浪潮,不断吸收转化科技成果,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传统资源型企业科技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数智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数智公司目前已与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家煤炭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后续将通过人员、技术、管理输出等方式指导帮助该企业实现煤矿智能化转型升级。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