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腾讯于2021年12月底和2022年1月初,先后宣布了减持京东和Sea Ltd的股份。其中,对京东的减持是类似清仓性的,并且把股票作为实物股息发放给了全体股东;对Sea的减持要温和一点,但把剩余的全部股份转换成了投票权较低的类别。
这两起减持的共同特点是:被减持的都是腾讯的联营公司,腾讯都拥有董事会席位和一定的投票权,而腾讯都主动放弃了参与决策。腾讯官方对这两个决定的解释是:这是为了被投对象的健康发展,因为它们已经足够成熟了。显然,资本市场觉得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肯定还有更长期、更深刻的原因。
近日,在阅读央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时,我发现了一条规定,可以比较圆满地解释腾讯为何要减持联营公司股权。首先说明一下,《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下简称《金控办法》)是央行于2020年7月23日通过、9月11日发布、11月1日开始执行的行政命令。它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做了如下的原则性规定:
在《金控办法》中,还对金控公司的控股股东、重要股东和管理层做出了详细的资格规定。其中第九条第4款规定如下:
(申请成立金控集团的)非金融企业应当财务状况良好。成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应当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的40%(母公司财务报表口径),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的40%(合并财务报表口径)。
也就是说,金控公司的控股股东,如果是非金融企业,那么它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能超过股东权益(净资产)的40%。按照最新一期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腾讯很可能超过了这个指标。
首先说明,《金控办法》没有解释什么是“权益性投资”。我在央行公布的其他金融监管文件中,暂时也未发现对“权益性投资”的书面解释。按照一般的理解,“权益性投资”至少有两种内涵:
无论按照狭义或广义的定义,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腾讯的权益性投资余额均超过了净资产的40%。让我们做一下简单的算术题就知道了。
根据2021年三季报,腾讯持有如下股权性质的投资:
于联营公司的投资,3694.41亿元;
于合营公司的投资,67.90亿元;按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合计,3762.31亿元
以公允价值计算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股权投资,1831.46亿元;以公允价值计算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股权投资,2439.40亿元;按公允价值核算的股权投资合计,4270.86亿元
腾讯没有按照成本法核算的股权投资,成本法只适用于债权工具。因此,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腾讯的一切股权投资的余额为8033.17亿元。
同一时间点,腾讯的股东权益(净资产)为9313.76亿元,归母股东权益(归母净资产)为8565.36亿元。我们可以看到:腾讯按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余额,相当于净资产的40.36%,或归母净资产的43.92%,也就是恰好超出央行《金控办法》的规定。腾讯减持京东和Sea之后,可能恰好就符合规定了,可以合法担任金控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了。
有人会说:你的上述推断都是建立在央行对“权益性投资”采取狭义定义的基础上的。万一央行采取的是广义定义,把按公允价值核算的股权投资也算进来,那么腾讯的权益性投资占净资产的比重会超过80%,无论怎么减持都不可能符合《金控办法》的规定啊!关于这一点,我认为2020年的蚂蚁集团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旁证。
蚂蚁集团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于2020年8月首次申报,同年9月、10月进行了修改补充。当时,《金控办法》已经通过并且将很快开始实行。按照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财务报表,截止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持有如下股权性质的投资:
按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265.49亿元;按公允价值核算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股权投资:358.76亿元;按公允价值核算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股权投资:340.47亿元;股权投资余额合计:964.72亿元。
同一时间点,蚂蚁集团的净资产为2149.31亿元,归母净资产为2082.63亿元。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当然,超过这么一点的问题不大,蚂蚁集团如果按计划上市成功,净资产规模会扩大,很可能就符合规定了。但是,蚂蚁集团在招股书的“风险因素”章节完全没有提到这个潜在风险,只是表示自己在以全资子公司申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在招股书全文,没有一处提到股权投资规模太大可能妨碍成立金控公司。
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监管口径,蚂蚁集团在2020年下半年基本符合《金控办法》的规定,它的权益性投资比例没有超标。在上市暂缓之后,阿里巴巴集团于2021年4月发布公告,表示蚂蚁集团计划整体申请设立金控公司,但也没有提到“需要减少股权投资以符合监管要求”这一说法。
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央行《金控办法》当中规定的“权益性投资”,指的是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对于腾讯而言,也就是对联营或合营公司的投资。腾讯减持对京东、Sea的投资,很可能是为了符合监管要求,以便申请设立金控集团。如果这一申请在2022年上半年之内实现,我不会感到奇怪。
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推论,由于腾讯的“权益性投资”占净资产的比重本来就只比40%高出一点点,在进行上述两笔减持之后,腾讯很可能已经符合了央行《金控办法》的要求,不必再进行大规模的减持了。即便还有减持,也可能纯粹是出于财务目的。
附带说一句,如果上述猜测准确,那就说明熟读财报、深刻理解会计准则的意义,实在太重要了!财报读的熟,胜过无数勾兑;财报读的通,胜过千军万马。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修炼从公开数据当中获得有效信息、从字缝里读出字来的能力,这才是做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以派息方式“挥别”了京东第一大股东位置。
12月23日,腾讯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腾讯股东。本次派息后,腾讯对京东持股比例将由16.9%降至2.3%,不再为京东的第一大股东,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卸任京东董事。
根据京东向美国SEC递交的文件,截至2021年2月28日,腾讯通过全资子公司黄河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京东527207099股A类股票,持股比例为16.9%,为京东第一大股东,享有4.6%投票权。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持股为13.9%,有76.9%的投票权;沃尔玛持股为9.3%,有2.5%的投票权。
这也就意味着腾讯将京东股份抛出后,刘强东成为京东集团第一大股东。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对京东和腾讯的反应截然不同。腾讯这边,资本市场回以“热吻”,开盘股价一度涨超5个点;反观京东港股股价则一度重挫,跌超10%。
腾讯自2014年3月10日首次入股京东至今已历经8年,今日这番异动,于腾讯,于京东,分别意味着什么?妙投摘录两份妙投投研清单,为您分别解惑。
1.为何腾讯减持京东后股价大涨?
(妙投投研清单,专业拆解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这则交易本身之所以被看好,首先是腾讯股东能获得双重利好:一方面股东有灵活选择权,可以自行决定出售或持有京东股票,且小股东都可以参与;一方面此次派息金额超千亿(以港股收盘价计算),直接分股票可以合理避税。另外,理论上腾讯不大举抛售京东股票,也可避免后者股价出现大幅波动,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
腾讯此次减持京东最引人关注的还在于:派息后,腾讯对京东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不再为第一大股东,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卸任京东董事。
虽然腾讯表示派息后与京东战略合作的关系不会变,且自身“长期投资”战略未曾改变,但仍引得众多猜测。比如,腾讯减持京东,是不看好其发展前景,还是在电商业务上有新的布局?这是否意味着腾讯的投资帝国将逐渐松动?甚至,美团、快手会不会出现在下一个股权派息的名单上?
腾讯为何减持京东?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1)投资正常退出。
按照腾讯的说法,自己要投的是发展期的成长型企业,待被投企业有持续自筹资金能力时,则选择在适当情况下退出。从财务角度,腾讯刚投资时京东每股20美元到如今的70+美元,可谓收获颇丰。
2)提前将可能影响财务表现的“风险因子”剔除。
2021年三季度,腾讯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亏损高达364亿元,主要是其持有的美团、快手、唯品会、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股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挫,带来的投资损失。
此外,京东之前在腾讯的财报中属于“联营企业”,需要合并利润和现金分红,而京东2021年三季度净亏损28.07亿元,也确实“拖累”了腾讯的业绩表现;而减持后京东将成为腾讯的金融资产,影响不到利润表,即使明年京东盈利情况不佳,腾讯也不会受到多大冲击(毕竟电商税、电商大盘等未知影响因素太多)。
3)京东在腾讯生态中重要性下降。
当初腾讯和京东联手有对抗阿里,发展电商业务的意图。如今腾讯电商生态中落下的子越来越多,京东的唯一性不再,地位逐渐下降。
4)摆脱“资本无序扩张”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年“反垄断”从头贯彻到尾,腾讯此举亦被看作主动降低被监管的风险。所以合理推断,京东之后,腾讯还会有选择性地减持或退出一些战略投资伙伴。
5)腾讯通过实物分红提升自身股价,节省税收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其现金流。
股票分红是上市公司提振股价的常规动作,且相比现金分红,股票分红会为腾讯省掉约20%的税收,为股东省去股息税。此外,实物分红方式不会影响腾讯现金流。
2.对腾讯有何影响?
但减持京东不意味着腾讯不看重电商业务,而是其在电商或者说购物领域有新的发展。
在拼多多横空出世后,人们才发现微信的社交流量可以被这么用到电商上,而先站队腾讯的京东则未能开发出这流量宝库。但拼多多也不是腾讯购物的终极体,甚至同一阵营里的快手电商也不是,如今腾讯凭借微信有着更大的机会。
据业内人士估算,微信生态里今年真实GMV可能在3.5万亿以上。去年微信生态的GMV才8000多亿,之所以发展迅勐,和当前环境下微信的特殊性有关。
首先,微信是强社交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加上微信支付、小程序的普及和视频号的发展,让其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个操作系统,商家和用户可以很顺畅实现交易,电商转化效率足够高。
微信对商家的吸引力,只支付通道手续费,用户沉淀在私域触及和复购成本低等等,所以商家会更希望全网种草,微信成交。而这也让微信生态更加繁荣,增加了后续的商业机会。
除了电商业务,腾讯的投资业务也一并引起关注。
但减持京东不代表腾讯最重要的投资业务会“萎缩”,而应该视为调整。今年腾讯系仍投出了250多家公司(IT桔子),尤其是游戏领域有60多家,考虑到其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目标是成为最强的游戏公司),腾讯此举预示其未来会进一步加强对自身重要业务体系的控制。另一个佐证是,腾讯不久前刚全资“买下”搜狗。
此外腾讯“脱虚向实”的策略非常明显,其2021Q3研发开支就达到137.3亿元,创今年单季新高;这里又有大部分投在了2B业务上。所以未来腾讯在芯片、人工智能等硬科技上的投资也不会减少。
最后,大家普遍把腾讯减持京东看做互联网行业“合纵连横”,尤其是AT争霸格局的瓦解,未来互联网业的竞争将更加复杂化。
3.京东所受影响几何?
不可否认的是,得益于腾讯流量的支持,京东一度扭转了用户流失的危险局面。
在2018Q3和2018Q4,京东的年活跃用户数分别环比下降2.74%和环比提升0.03%,面临着用户流失的风险。
在2019年5月10日,京东与腾讯重新签署协议,自5月27日起腾讯将继续为京东开放微信一级、二级入口三年,提供流量支持。2019年10月31日,京东旗下社交电商平台“京喜”正式接入微信一级入口,抢夺下沉市场流量入口。
在腾讯流量的加持下,京东自2019Q2起逐渐恢复用户增长,之后呈现出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随着互联网红利消退,存量竞争加剧,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焦虑持续被放大。对于京东而言,尤其是平台业务,前有阿里巴巴、拼多多等老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后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分流。
虽然京东自营业务具备竞争壁垒,用户粘性也较高,但自营业务天花板有限,京东只能靠拓展平台化业务打开估值空间。也就是说,一旦失去腾讯的支持,京东平台业务进展将更加缓慢,不利于其提高盈利能力和天花板。
不过,至少在2022年5月27日之前,腾讯与京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仍然有效。所以在此之前,京东业务所受到的影响不会很大。
此外,在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背景下,“退出”与自身主营业务无关的公司将成为必然。对于京东而言,相比直接减持,腾讯此次以派息的方式退出,会大幅降低京东股价的负面影响。
同时,腾讯“温和”之举,也侧面表明京东和腾讯的战略合作依然存在。
来源:互联网怪盗团、妙投APP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