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丽新 见习记者 郭冀川
新年伊始,上海、江苏、河北、青岛等地陆续公布全年重大项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长三角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1.9万亿元;广东初步安排2022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9000亿元,比2021年增加1000亿元;河北省安排695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12万亿元;青岛安排市重点项目416个,总投资9282亿元。这些规模千亿元乃至万亿元级别的投资,除了传统基建领域外,还重点投向以数字化为引领的新基建。
新基建助力传统行业升级
在河北省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37项,总投资3036.6亿元,主要包括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项目126项,总投资3017.4亿元,主要包括钢铁石化、食品、农业产业化、轻工等领域项目。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各省的重点投资领域,甚至投资规模要高于传统基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传统基建到新基建,会对国内经济带来长远影响,一是夯实经济基本面,适度加大传统基建与前置部分新基建补短板力度,有助于增强投资与内需动能;二是传统行业升级想象空间提升,通过补齐新型基建等,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为企业盈利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三是新基建发展将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本投资。
轻资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是新基建的核心模块,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记者指出,政府推动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数字政府还是数字产业,都会对新型模式提供支持,比如数字货币、数字政务平台、全产业链的资源发布平台等,辅之以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重新配置,将产生一系列的新型生产力模式,最典型的是共享模式。
王鹏说:“一旦技术和模式产生较好耦合,那么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也是必然和显著的,比如5G新基建催生半导体封装需求、通信电源增量需求、新基建催生智慧城市新思考等等。同时还会有外溢效益,虽然不产生直接的收入,但会产生赋能效应,如5G、物联网催生的智能家居,无人销售、驾驶、物流,工业互联网催生的共享工厂、共享技术、共享服务等,新技术从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
实体投资目标明确吸引资本目光
为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国内适度将基建补短板前置,稳投资成为稳内需与经济的重要抓手。国内加大专项债发行为各地项目尽快落地提供资金保障,国内对基建投资资金使用与效能要求不断提升,各地也积极计划推出一批能兼顾短期稳增长,同时能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的项目。
从重点项目建设名单来看,重点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及应用等项目类型,包括工业互联网创新、光伏产业链、天然气产业链、电力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的项目等等,以及一些为国产芯片做准备的硬科技方面的投资。香港中睿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徐阳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总的来说重点方向一是围绕双碳目标这一主线所辐射出的各行业,二是提高我国硬科技实力以及软科技实力的建设投入。
徐阳说:“这两条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主线,进而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能带动传统产业更快更好地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实现也会加快脚步。既然实体投资的大方向已经清晰明确,那么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将陆续释放,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方向作为中长期标的,但也要注意估值溢价问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传统基建到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各省重点建设项目除了会对实体经济发挥有效带动作用之外,对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也提供了大量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除了可以发挥自身的资源配置作用,支持这些传统基建、新基建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与金融股服务需求之外,也可以通过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发展。
(编辑 李波 才山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