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三类人工智能企业或终将同台竞技

   回溯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奠定当下的商业化的理论知识,可以追溯到70年前,发展至今,我们认为其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3-2006年):这是奠定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论知识积累的时期,期间也曾产生过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总体而言受限于数据规模与算力,相关研究进展缓慢;

  第二阶段(2006-2016年):算法、算力与数据都较前期有了质的飞跃,三重合力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效果显著,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开始具备商业价值;

  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以AlphaGo打败李世石为里程碑事件,人工智能开始全面推向商业化应用,全球各国都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尤甚。在政策扶持、强大数字基建支撑等多重因素下,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上的优势尤为突出。

  三类企业各有所长,或终将同台竞技。我们将人工智能行业的参与方概括为三类,并总结了其在竞争中的优势与相对劣势:

  互联网科技巨头:以谷歌、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为代表。具备较强的算法能力,掌握数据资源(特别是C端数据),且品牌效应显著,能力最为全面,在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但确容易面临内部资源分配问题;

  AI创业企业:以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为代表。研发能力突出,且多以自研框架为主,特定场景算法能力的优势凸显;但缺少行业与客户的积累;

  传统硬件厂商等:以海康威视、大华软件为代表。在特定场景中有多年业务积累,向智能化方向升级适应AI时代。其优势在于具有强大的销售渠道与客户拓展能力,但在算法能力上相对弱势。

  三类企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共享行业增长红利,但随着行业增速放缓,或终将同台竞技,产生客户资源竞争或价值链的再分配,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清晰。

  AI创业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认为下一阶段,AI创业企业都将面临以下两个课题:

  盈利的压力:目前AI四小龙都处于亏损状态,实现盈利的路径反映在业务层面可以重点关注客户拓展与模式创新带来的收入增长,以及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推动费用率显著下降;

  路径的选择: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复杂且业务链条长,我们判断上述厂商势必需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具体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场景进行取舍,从而产生业务场景的垂直化;二是沿着产业链环节进行取舍,从而带来产业链的分工化。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