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强省会”做优工业园区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2021年秋季中青一班第五调研组

  近年来,贵阳市产业园区建设在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产业经济、集聚发展、要素保障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全省园区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但在推进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工业用地总量少、工业产业总体发展薄弱、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要素保障不足、环保设施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做优工业园区,应聚焦“强省会”,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奋力打造高质量产业园区。

  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加快编制《贵阳市开发区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严格执行“多规合一”要求,推动开发区规划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有机衔接,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调规扩区,探索和发展“一区多园”建设运营模式,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主战场。坚持“亩产论英雄”,健全亩均税收、亩均工业产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推进以标准厂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盘活存量、做精增量,按照合理规划、相对集中、集约用地、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大力吸引各类具有实力的投资开发主体参与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强化标准厂房建设分类管理和考核,着力提升标准厂房利用率。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抓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园区项目开工率;二是做强龙头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集团);三是做优企业质量,加强政策支持,聚焦重点行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上市企业。

  提升集群发展水平。着力打造一批重点产业集群,绘制好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招商图”,充分发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商招商、以链招商,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着力构建“核心+配套”产业闭环,推动一批强链、建链、补链、延链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建设。支持以全市园区为核心申建中国(贵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增强对优强企业的吸引力。着力加快资源要素、工作重心向主导产业集中,推动六大产业提质增量,重点打造以新型电子元器件、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新型显示设备、消费电子终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以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能矿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中高端纺织、箱包及户外运动产品、特色食品等为重点的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产业集群,以中医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重点的健康医药产业集群,以磷系新材料、磷精细化工、橡胶为重点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以铝基新材料、铝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产业从空间集聚到功能配套集聚进阶。

  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加快探索推行“标准地”出让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提高工业用地供给水平,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推动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转变。加强飞地经济合作,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园区共建共享。推动电网企业投资提高全市园区接入电压等级,抓好以园区为单位开展电力交易,开展工业企业天然气直供试点。加快推进对全市装备制造、医药产业等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表面处理(电镀)产业园、化学原料药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园区信息化管理平台,统一使用一张数字化地理空间信息底图,将存量企业、招商项目以及开发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逐一精确至每个地块上,实现从招商洽谈签约、项目落地开工、项目建成投产、企业上规入统等全过程“上图”管理服务。搭建政产学研用的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和市场推广平台,开展产业技术交流、产业技术转移、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及市场开拓等工作。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注重市区共建与政企合作的有机结合、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外部智力资源与园区建设的有机结合。坚持“产城互动”,把产业园区的要素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新区建设规划,统筹产业园区和城镇新区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园区内金融服务、商贸中心、职工住房、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改善园区生活环境。支持贵阳铁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争取在贵阳航空口岸试行“离境退税”政策。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加快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电力、化工、有色等行业绿色化和清洁生产水平,大力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推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坚决落实国家能耗“双控”政策,加强有色、电力、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业节能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大力加强磷石膏、赤泥等综合利用。继续挂图作战,强化督察检查,强化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坚持结果导向,倒排工期,确保问题整改如期完成、取得实效。推动园区及涉水企业改进涉水生产工艺、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园区循环用水比例,修建完善企业到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提升园区整体污水治理水平。通过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利用社会融资等手段多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到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调研组成员:梁大彰、石冬梅、李晓琨、吴林、王哲;指导教师:董鹏鹏)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