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有效】青北政办发〔2021〕38号关于印发《青岛市市北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现将《市北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参照执行。

  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目录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目的

  二、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文旅产业发展状况回顾与总结

  (二)“十四五”文旅发展环境分析

  三、战略分析

  (一)主要优势

  (二)主要问题

  (三)主要机遇

  (四)主要挑战

  四、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战略

  (四)发展目标

  五、空间布局

  六、分区规划及重点项目

  (一)“一核”:国际游轮母港区

  (二)“四带”:四条文化旅游发展带

  (三)“四区”:四大文化旅游特色片区

  (四)“七地标”:市北区七大文旅地标

  七、重点任务

  (一)搭建七大现代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发展平台

  (二)推进“十大工程”

  (三)实施七大战略举措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土地保障

  (四)资金保障

  (五)人才保障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青岛市市北区全域总面积65.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7.83公里,辖22个街道办事处。

  (二)规划期限

  2021-2025年

  (三)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

  《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2019年)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

  《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

  《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

  市北区其他相关规划或资料

  (四)规划目的

  紧紧围绕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和打造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要求,全面加强文化强区建设,为建设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为奋力推进市北老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有效地指导青岛市市北区“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发展,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重点任务是:围绕国内外环境的“新阶段”、“新格局”背景环境下的国家发展“新战略”、“新理念”与“新要求”,结合青岛市及山东省相关发展要素,为青岛市市北区十四五期间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综合提出系列“新要点”、“新战略”、“新目标”、“新任务”、“新方法”、“新空间”、“新内容”及“新措施”,以充分激发出市北文旅发展的潜力,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活力、经济的张力与民生的效力。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面对的是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四五时期的战略任务,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内需”与“稳外贸”相结合,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十四五时期国内大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是“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是有效聚集“内需”的重要平台。对外,需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贸易质量、提高入境旅游比重、扭转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拉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上的重大影响力;对内,需刺激文化和旅游服务消费潜力、带动服务经济增长、满足大众文化生活需求和旅游度假需要、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是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一)“十三五”期间文旅产业发展状况回顾与总结

  1.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战略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

  青岛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下发了《关于推进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高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8年3月,市北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打造百年青岛(市北)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决定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个”即叫响“记忆市北”品牌,打造更有感召力的市北文旅形象;“十”即恢复和提升10个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街区;“百”即重点打造“六个100”,形成文化旅游全要素产品集群;“千”即组织实施“两个1000”,培育热情好客的服务环境;“万”即培育评选1万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示范户,营造特色浓郁的历史文脉传承氛围),促进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着力打造百年青岛(市北)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2021年1月,青岛市市北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提出聚力推进RCEP试验基地建设,坚持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全力构建“1+6+N”产业载体支撑体系,全面加快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开创老城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实施特色文化深度融合策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实现对28处四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4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邻居节”、文馨乐民·文化志愿市北行”等文化活动,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山东省‘文化强省’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3.实施服务质量提升战略,文旅环境进一步优化。

  圆满完成“上合”、“香山”峰会保障任务;出台并宣传推介《青岛市扶持邮轮旅游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关于鼓励组织邮轮客源的办法》;认真落实“一次办好”,取消旅行社服务网点备案审批,将旅行社分社备案工作时间由1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修订完善了《市北区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了《市北区邮轮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实施文旅设施强化战略,文旅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文化场馆建设日趋完善,党史纪念馆、道路交通博物馆等20余家博物馆形成市北“博物馆集群”。场馆设施优化提升,构筑起以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流动图书点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设施网络。

  加快海尔文化展示中心、机车博物馆、港口博物馆等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打造市北区特有的博物馆群落;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规模和水平,重点建设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示范街道,带动全区街道再建设、再发展;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形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旅游活动平台,努力提升以社区文化节、旅游文化节、邻居节等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影响力。

  (二)“十四五”文旅发展环境分析

  从大环境来讲,促进民众出游消费已成为发展趋势,“十四五”期间会有更多提升个人家庭旅游体验的福利政策出台,以增强民众出行意愿;随着疫后出行的增多和经济逐渐恢复活力,旅游人数及旅游消费还是会呈现上升趋势;“文旅+”模式、夜间旅游、乡村旅游、旅居生活等也处在发展高速期,时代的发展要求文旅行业不断创新;同时,国家层面可能会结合已有规划经验,考虑市场和资本的深刻影响,进一步就环境承载力确定开发边界及红线,提高生态环保要求,将旅游规划空间布局与国土规划紧密结合。

  从市北区的现实来看,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青岛建立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等多重利好叠加,对扩大市北区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合作产生有力推动。

  三、战略分析

  (一)主要优势

  1.文化资源优势

  中西交融的近现代文化资源,是青岛的重要城市特色,而市北区与市南区一样,拥有此类资源的内容最多、种类最全、集聚度最高,市北区历史文化街区资源丰富。全市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有6个保护区全部或部分坐落在市北,14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580余处各类文物保护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建造年代横跨晚清与民国,有欧洲风情别墅、有市井民居里院等等,这些文化资源是青岛的“城市之魂”所在与“地域文脉”所在,在文旅融合发展及青岛申遗时代,成为市北文旅发展可资利用的巨大优势。

  2.邮轮母港优势

  市北区拥有山东省唯一的国际邮轮母港,在“经略海洋”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及青岛市“双节点”发展环境下,将成为重要的海洋旅游枢纽节点与国际合作平台,将在青岛市海洋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主要问题

  1.后海历史问题

  市北区的海滨被称为“后海”,南段在历史上主要是作为青岛港的工业岸线、北段多发展为住宅区域,与市南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等滨海城区相比,整体滨海旅游环境、相关文化设施与旅游项目还有较大差距。

  2.老城环境问题

  市北区是青岛的老城区,尚有大量老旧建筑与街区尚待修复与改造,整体城区游览环境尚待逐步提升,虽存量文化设施及街区较多,但其现代休闲及旅游功能的融合还远远不够,包括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周边配套环境、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还很不完善。

  3.区域引力问题

  市南区的现代城市感、崂山区的生态环境感、西海岸新区的时尚活力感,要么是历久弥新,要么是强势崛起,而市北区一直停留在老旧城区的市场印象中,影响了区域形象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还限制了文创人才的引进、培育与发展,十四五期间,市北需采取系列新措施,强力塑造市北区的新面貌、新形象、新品牌、新气质、新气象,吸引新人才,打造出区域新影响力与新感召力。

  (三)主要机遇

  1.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遇

  十四五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第一个五年期,对于拥有厚重文化资源的市北区,是一个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2.青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机遇

  青岛已成立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占据大半青岛老城区的市北区,这是一个发展成为国际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机遇。

  (四)主要挑战

  1.国际旅游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世界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这对以高端消费与国际旅游为主的邮轮旅游,在后面一个时期段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老城复兴挑战

  老城复兴涉及到街区改造、文物保护、建筑修复、业态选择、商业运营及城市交通、居民安置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充分激活其现代商业文旅价值,是摆在青岛整个城市面前多年的难题,也是市北区必须应对好的复杂挑战。

  四、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之城为目标,传承青岛城市文脉、彰显市北人文品格,叫响“文化市北”品牌,助推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市北区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化发展,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二)发展原则

  1.开放创新,探索发展路径。

  依托市北打造青岛市开放与创新高地机遇,以邮轮母港为复兴老城的支点,联动中山路等西部城区发展,协同港产城融合互动,探索百年老港文旅复兴路径,为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文旅示范样板。

  2.资源重塑,彰显人文活力。

  发挥文化的产业融合力,按照《关于加快推动山东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要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科技成果,推动以IP为中心的“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的文化产业链延伸,依托“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影视互娱、服装动漫、跨境电商、文化服务等新兴业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市北区丰富人文资源保护利用与传承,发挥打造老城焕新地标示范区优势,激活老城区丰富资源,“老”资源融入新业态,复兴工业遗存、焕新历史街区,彰显人文时尚活力。

  3.城旅一体,提升城市品质。

  秉承生态宜居理念,放大山、海、河、城浑然一体优势,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巷可漫步的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区。在进一步的城区建设过程中,全面注入休闲旅游要素,景观性休闲游憩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互动,部分城市设施融入休闲游憩功能,走出城旅互动、城旅一体的发展之路。

  4.文旅融合,推动产业联动。

  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加速文化和旅游的纵深融合,找准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旅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通过文旅发展,实现文旅与传统工业、现代商业服务业、海洋经济、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发展战略

  1.“文化赋能”

  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加上各种创新发展的元素,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全面实施“文化产业+”战略、让特色文化全面融入到市北各类产业尤其是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脉络中,实现文化产品的传统单一性到现代多元化、科技化的跨越,增加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与竞争力的同时,让文化为旅游产业各链条赋能,增加其文化内涵、精神感召力与综合吸引力,让文化变亲近、让历史变时尚、让旅游更有味。

  重点围绕:拓展文化设施的休闲引力、彰显A级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突出休闲街区的网红魅力、创造特色商品的独特卖点等四个方面展开。

  2.“旅游飞地”

  在传统城市老景区市南区海滨风景区、崂山大型5A级旅游景区及近几年新崛起的西海岸以啤酒城等为代表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等区域竞争环境内,市北旅游一直处在阴影境地中,与周边城区形成良好的区域互补与联动关系,是摆在市北文旅十四五发展面前的一个要解决好的问题。

  全面塑造崭新的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综合利用市北区优质的城区设施、特色的街区资源、适合漫步休闲的老城味道,以“青岛旅游,漫步市北”区域形象为核心,综合布局各类配套性休闲娱乐设施,让市北区发展成为其他各区景区型游客的高质量“休闲旅游消费飞地”。

  3.“邮轮引擎”

  邮轮母港是青岛市重要的国际性旅游设施,是重要的国际城市符号与国际交流平台,围绕邮轮母港城的系统打造,必须在加大国际邮轮游客招徕的同时,练好区域内功,将周边环境与设施全面升级至国际大都市休闲游览区的层次,加快外部引进与自我创新各类文化休闲设施与大型特色旅游项目,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国际知名、拥有良好内生发展动力的核心旅游片区,成为引领市北旅游及整个服务业发展的引擎、青岛文旅国际远航的主阵地。

  4.“后海崛起”

  借助青岛海洋旅游正在破题发展、中山路为核心的老城复兴工程正在启动等契机,依托邮轮母港城区域综合发展的优势、依托胶州湾的国内外知名度及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元素,结合包括海上码头在内的各类滨海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状况,系统展开后海区域的休闲旅游研究,全面优化滨海环境、强力推进各类文化设施与休闲旅游设施的落地,最终要强力支撑青岛“海上画廊”国际海洋旅游品牌打造,叫响市北区“胶州湾畔”海洋文旅品牌,实现多年沉寂的青岛后海,在十四五期间以文旅为龙头的强势崛起。

  5.“非遗引领”

  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囊括了各类文化要素,是未来文旅产业发展重要的资源宝库。十四五期间,充分利用市北区的里院建筑群落,在本地“海云庵糖球会”、“萝卜会”、“孙膑拳”、“三字经流派推拿技术”等非遗遗产基础上,以青岛、胶东、山东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引进各类非遗传承人及其项目,打造“里院非遗文化街”(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植入非遗制作、展览展示、文化演艺、旅游体验等业态,开发为中国最大、最有特色的“青岛里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非遗里院小镇”,青岛的“上海田字坊”。

  6.“网红传播”

  市北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近现代文化建筑群落较多,但目前开发利用还处在初期阶段。市北区最大的城区建设积累就是类型多样的特色街、青岛旅游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无网红级的特色街可逛。文化不浓郁、创新不突出、主题不鲜明、业态不引人、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导致目前的特色街处于有挂牌无影响力、无人流的尴尬境地,与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鲜明对比,十四五期间要彻底扭转这种发展格局,讲好市北故事与青岛故事,打造出几条网红级的街区、锻造出几条“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进其国际传播力度,将市北区推至“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区”的高度。

  7.“要素独立”

  就旅游产品而言,十四五会是一个全面创新、全面融合、全面突破产业边界的时代,传统的产品特性已完全无法吸引现代市场的消费升级需求,“传统文化性”、“现代体验感”、“休闲愉悦度”将成为核心诉求。

  还是紧紧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但彻底摆脱传统以“游”为核心、其他各要素配套的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全新转换发展模式:大力激活六大要素独立化发展的潜力、努力丰富其文化色彩与现代业态,让传统六大旅游要素变成六大旅游消费平台产业,让市北区发展成为“国际休闲旅游消费中心城区”。

  食:要以网红级特色美食街为核心,打出青岛市的旅游餐饮美食影响力;住:要利用各类文化资源与文化建筑,让各类文化主题酒店与主题文化民宿百花齐放;行:要打造出国内知名的城市街区休闲漫游道;游:以要全面打破固有景区概念,让各类老厂房及博物馆、图书馆等都转化为有吸引力的新景点;购:要利用商超等已有资源,努力开发文化氛围浓厚、场景体验独特的特色购物场地;娱:要依托各类高科技手段,围绕文化演艺与演出、围绕夜间消费,打造出几条网红休闲娱乐街区。

  8.“主客共享”

  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消费市场的二元分割时代已渐趋尾声,今天的游客已经从狭义的景区走进广泛的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外地游客需求与本地居民需求的叠加、休闲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叠加,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期间,市北区要充分融合当地居民与外地游客的双重需求,把“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与“为当地居民提供美好休闲生活”两个目标相融合,把“游客需要的也会是居民需要的”与“居民需要的也会是游客喜欢的”这两个关系相结合,利用现有各类设施与环境,全面改造或再开发利用,最终要将市北区打造成为一个“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与旅游目的地”。

  9.“全面循环”

  外循环层面,市北区要利用邮轮母港优势,打造一带一路文旅交流外循环主阵地。

  内循环层面,针对国内外来鲁游客,要重点与胶东经济圈及山东城市群其他城市形成市场共享与营销互动;针对国内外来青游客,要重点与市南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等文旅重地形成产品互补式循环;针对市北区本地及青岛城区的城市居民,要以“主客共享”为理念,打造内部居民休闲消费与文化消费的高地;线上线下,也要充分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形成文旅消费的线上线下良性循环。

  10.“创新突破”

  任何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人才,出台有效政策,打造“青岛市北文旅创客联盟”,吸引国内外时尚青年、齐聚市北,围绕文旅产业,结合文教、健康等各类生活需要,结合新人群(包括:90—00新圈层、60—90新阶层、60前老龄层等)的各类不同文旅需求,利用各类新基建设施,充分展开各类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的实验与开发,充分开发各类文旅产品,充分满足旅游市场及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市北区打造成为“青岛,青春之岛—市北,文旅创客绿洲”。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区”

  “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示范区”

  “国家级邮轮母港休闲旅游度假区”

  “国际知名历史文化旅游城区”

  2.具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重点对邮轮母港区进行系统旅游规划与建设,借鉴世界水准、按照国家标准,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及休闲旅游度假区;新增三家以上A级景区;打造形成1—2条国家级的旅游休闲街区,将市北区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历史文化旅游城区”;努力完善文化和旅游惠民设施,将市北区发展成为一个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与旅游目的地”。

  规划期末,力争全区旅游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到7%,全区每年接待旅游人次保持在10%增速以上,旅游业年收入保持在15%增速以上。

  规划期末,力争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到8%,年均增长速度为15%,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力争吸引2至3家高端文化创意成果或开发实体(企业)落户市北,培育1至2家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重点文化企业,引进2家左右国际性企业落户市北。

  规划期末,将市北区建设成为红色引领、开放共享,港产城文深度融合的文化强区。

  五、空间布局

  结合市北区“一核引领、港城联动、三足鼎立、辐射四方”为统领,加快建设“一核两极”组团发展的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一廊一带”山青水秀的生态空间,构建坐东向西、向海而兴城区发展空间新格局的发展战略,结合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一核、两廊、五片区”空间结构及相关重要工程和重大项目,结合“一核三带六矩阵”的文化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引领、三带辐射、六阵铺开、十大工程支撑的文化强区发展格局,重塑文旅产业新生态、打造湾区新增长极,塑造“依港而建、向海而兴”的市北新形象,体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的一致性和融合性,形成“一核四带四区七地标”的文旅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国际邮轮母港区

  “四带”:四条文化旅游发展带,包括:滨海滨河生态文旅带、山地生态文旅带、工业焕新文旅带、时尚消费文旅带。

  “四区”:四大文化旅游特色片区

  胶州湾海洋文旅片区、历史文化记忆片区、工业遗产记忆片区、时尚消费休闲片区

  “七地标”:市北区七大文旅地标

  六、分区规划及重点项目

  (一)“一核”:国际游轮母港区

  1.规划范围:

  以青岛港邮轮母港城为主的区域

  2.规划指引:

  发掘邮轮港区中青岛源文化及海洋文化、航旅文化、海军文化、铁路文化等优势资源,围绕邮轮母港区域建设规划突出多元文化主题,打造城市景点、建造文化主题公园(广场),修建观光线路,举办文化活动,搭建国际港城文化融合中心,形成港城休闲公园。依托维系港区与城区交汇的地铁、公路和步道等交通线路,设立文化主题街景和创意文化小品,营造港城文化氛围。围绕商贸、金融、科技等产业集群综合体和功能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设高端企业文化展览厅、产品体验馆、商务休憩区等,免费对外开放,配套商业服务,打造“港城人文会客厅”。

  按照青岛市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综合型邮轮智能制造设计中心、邮轮旅游客户服务中心、邮轮文化演艺展示中心等,不断提高文旅市场开发力度。积极引入各类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演艺团队、赛事展会、时尚节庆、高峰论坛等优质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开放品位。策划创办国家省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争取国际性节会活动落地举办,提高邮轮港区开放文化地位,塑造文化开放形象。策划多元国际化文化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海上婚庆、邮轮狂欢等高品质文旅活动,打造母港国际文旅体验中心,不断引爆邮轮母港的文旅热潮。提升日韩邮轮始发航线力度,逐步开发到香港、东南亚等地的中长途航线,鼓励国际邮轮公司、国际性邮轮组织或行业协会设立地区性总部,争取入境购物免税政策、无目的地邮轮线路许可政策、外国旅游团乘邮轮入境15日免签等国家政策,制定与国际邮轮经济发展接轨的文旅消费发展规范,不断增强国际消费集聚力。

  结合邮轮港区启动区“乐海坊”区域内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沿黄流域面向RCEP成员国的国际城市客厅和经贸合作中心、人文交流中心、航运贸易金融中心等发展目标及“8个重点推进项目”(RCEP国际博览中心、世界之眼、中铁晋鲁豫总部、青港商务中心、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筒仓酒店、餐饮集市、青岛源文化中心)发展状况,建设文化演艺、剧场影院、艺术交流、博物展陈、体育设施等一批时尚与传统兼具的文化载体,大力发展各类大型海洋娱乐旅游项目,拓展近海旅游市场,打造具有全球视野、面向海外人才的国际文化、本土文化和特色文化等多元文化消费相结合的新型文化娱乐中心。

  全面转换发展方向,从旅游码头到综合性旅游度假目的地全面转型。规划先行,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借鉴国际知名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依据本区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围绕海洋文化、本土文化与时尚文化,针对各类现代旅游业态,结合各类环境与建筑特色,充分进行创新型业态开发,在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等基础上继续引入各类高端会展及参与性节庆品牌活动,力争“邮轮无目的地旅游试点”,继续开发国际运营航线、完善专用交通接驳中心等区域交通体系、系统完善相关专业服务、近期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及国家的旅游客源互送,完善公共图书馆等市民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场所,远期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综合性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

  建议,在“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中国北方邮轮中心”、“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东北亚重要的邮轮客源输出市场和游客入境口岸”等发展目标基础上,更名为:“青岛胶州湾邮轮母港国际旅游度假区”,以扩大其市场感召力。

  (二)“四带”:四条文化旅游发展带

  1.滨海滨河生态文旅带

  围绕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滨海产业创新走廊,打造集商务、休闲、文娱、购物、旅游为一体的胶州湾东岸文化“黄金岸线”。建设滨海文化公园、港口文化体验区等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文化载体、艺术景观,作为青岛沿海一线的城市地标,策划创办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滨海国际会客厅,营造国际化人文氛围。

  沿海建设国际化的文化旅游休闲长廊,设计打造海上观光线路,搭建沿海文化休闲产业生态圈,按照“长短适中、多点布局、海陆衔接”原则设置近海靠岸码头,吸引游艇俱乐部、垂钓俱乐部、帆船俱乐部等滨海业态发展,支持做优做美胶州湾东岸休闲城区。对环湾路及滨海步行道两侧,进行整体规划,全面优化生态景观环境,整合周边可利用设施,规划开发各类特色文化休闲设施与旅游娱乐设施,将其打造成为胶州湾畔一道靓丽的文旅风景线,彻底实现后海变前海的发展格局。

  结合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18公里滨海产业创新走廊”发展要求,对小港至李村河入海河口18公里海岸线,打造对外经济黄金岸线,串联国际邮轮母港、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及六大千亩,形成跨区域的新经济发展走廊。为RCEP创新试验基地注入强大文化动力,塑造市北区开放文化形象。

  对李村河—张村河7公里滨河岸线,进行全面绿化亮化美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滨河两岸民生需求,大力发展各类文化和旅游休闲服务设施。

  2.山地生态文旅带

  串联浮山及区内双山、北岭山、孤山等山体,并利用高压线下地后的防护绿地,形成联系山海,贯穿城区的生态走廊、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成为市北区绿色城脊。

  3.工业焕新文旅带

  依托市北区工业发展的“线性布局”特征,串联起大港、青岛啤酒厂、青岛卷烟厂、四方机车厂、青岛葡萄酒厂、纺织厂等丰富的青岛工业遗产文化资源。重点提升M2创意园、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中车四方智汇港、纺织谷、橡胶谷、百洋健康科技园等产业园区,进行文化培植建设与景区化改造。利用旧厂房存量,开发建设新的工业遗存产业园区,加大文创设计、影视娱乐、艺术中心等高赋能新型业态引入,集约建设成为市北工业文化遗产转型升级产业带,打造文化赋能工业厂区创新发展的“青岛样板”,促进市北工业文化园区迭代升级。

  4.时尚消费文旅带

  依托发源台东、贯通市北的百年公路台柳路向周边辐射,串接馆陶路风情街、台东商圈、中央商务区、新都心商圈、城市记忆啤酒街等商业街区。完成台东步行街迭代升级建设,以商贸文化优势争创国家级步行街。培育中央商务区和台柳路1907音乐街时尚经济持续发展,突出青年文化主题特色。围绕重庆南路数字科技产业集聚区,发展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等“文创+科创”的产品设计、场景体验和消费品销售,打造时尚经济新腹地。提升地铁大厦周边城市记忆啤酒街的商业文化功能,以啤酒文化引领形成北部商贸新热点。突出文化引领、个性发展、节会燃爆,形成资源汇集、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时尚经济消费链条,打造“商贸大动脉、发展金腰带”时尚消费文旅功能带。

  (三)“四区”:四大文化旅游特色片区

  胶州湾海洋文旅片区、历史文化记忆片区、工艺遗产记忆片区、时尚消费休闲片区

  1.胶州湾海洋文旅片区

  (1)规划范围:

  18公里滨海岸线及其周边

  (2)规划指引:

  依托胶州湾环湾大道及环湾绿道,以“国际邮轮母港城”与“欢乐滨海城”两个重点海滨旅游项目为核心,结合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发展需要,系统打造市北滨海沿线的景观绿地系统,有机串联整合各滨海旅游景观资源点,合理布局各类休闲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完善后,以观赏邮轮母港与豪华游轮为前期卖点,逐步将其发展成为青岛的一条蓝色海洋文旅片区。

  2.历史文化记忆片区

  (1)规划范围:

  南部片区,涵盖七大历史文化街区。

  (2)规划指引:

  作为青岛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创新中心核心区聚焦国际时尚城建设、城市品质改善提升等攻势,在全市率先启动集中连片的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更新工作,提升街区功能,优化创业环境,打造活力街区,形成对人才、产业、资本等要素的持久吸引力。从历史街区到现代产业园区,是青岛推动产业导入、老城复兴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尝试,也标志着青岛市的老城复兴之路跨入“换道加速期”。

  以“里院老街,欧陆风情——漫游市北老街区”为主题,以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黄台路、四方路、无棣路、三江路(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长山路等七大历史文化街区为主,重点发展文旅创客、建筑研学、非遗展示、文化演艺、休闲餐饮、主题酒店或民宿等业态,充分满足文化生产、文化需求和休闲旅游等市场需求。协同市南区进行系统开发,共建“青岛市南北两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区”。

  呼应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战略,创新发展现代业态,在四方路打造RCEP工业设计街区、青岛文化街区,在馆陶路-宁波路打造RCEP金融街区,在上海路打造RCEP国际商务街区;在即墨路打造RCEP生活体验中心,在三江路打造RCEP文创展示街区,在黄台路和无棣路打造RCEP特色教育及产业拓展区。

  馆陶路1号横滨银行旧址、馆陶路3号三菱洋行旧址,馆陶路34号青岛第一粮库旧址相继引入春光里·青岛产投生态综合体、洪泰山海会、青岛新金融产业园等项目,着力打造新经济、新业态。

  3.工业遗产记忆片区

  (1)规划范围:

  环湾路及新冠高架以东、辽宁路以北、南昌路以西、跨海大桥高架路以南,老工业厂房遗址集中区域。

  (2)规划指引:

  以“纺织老厂,访上青天——体验市北老厂房”为主题,以橡胶谷、纺织谷等为主,系统整合区内的工业遗存资源,合理利用各类老厂房与老建筑,文旅产品创新为引领,重点开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及智慧产业等各类现代主题产业园区;依据不同的遗产文化特色,创新开发各类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较强的旅游项目,配套发展各类特色文化餐饮、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及民宿、特色购物场所等服务项目,打造文化赋能工业厂区创新发展的“青岛样板”,促进市北工业文化园区迭代升级,系统构筑起一片“青岛市上青天老工业遗产文化博览群”。

  依托中车四方智汇港建设规划,打造机车文化体验公园,设置工业体验游览线路、城市文化游览线路以及自然观光游览线路,多方位呈现城市的工业文化记忆,使之成为青岛新的文化艺术地标。

  4.时尚消费休闲片区

  (1)规划范围:

  东部片区,以青岛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台东商圈以及新都心为核心,延伸至浮山后商贸区。

  (2)规划指引:

  以“青啤老厂,时尚云街——消费市北新时尚”为主题,以正在建设中“复兴台东老城国家级产业园区”及“台东国家级步行街”主街为核心,打造出若干环境优美、现代时尚、名品聚集、服务优质、具有国际时尚风范的地标式时尚大道与时尚消费街区,推动市北发展成为胶东经济圈内知名的“国家级、国际化城市中心消费旅游目的地”。

  培育中央商务区和台柳路1907音乐街时尚经济持续发展,突出青年文化主题特色。围绕重庆南路数字科技产业集聚区,发展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等“文创+科创”的产品设计、场景体验和消费品销售,打造时尚经济新腹地。提升地铁大厦周边城市记忆啤酒街的商业文化功能,以啤酒文化引领形成北部商贸新热点。

  依托“海云庵庙会”等老品牌节会提档升级与国际化交流开展国际品牌节会消费工程,实现东北亚、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重点国别消费类商品的集聚。

  (四)“七地标”:市北区七大文旅地标

  讲好市北区七大文化故事,打造市北区七大文旅地标:“邮轮母港—国际海洋文化双向交流的会客厅”、“胶济铁路—济青双城的历史文化纽带”、“红景新区—百年党史的青岛记忆”、“里院建筑—青岛土著的市井文化”、“欧陆风情—近代青岛的万国建筑”、“青岛啤酒—时尚青岛的国际名片”、“纺织故事—民国时期纺织工业上青天的历史辉煌”。

  以市北区殖民时代、革命时代、建设时代和改革创新的现当代四个年代为时代范畴,以海洋主题、红色主题、民俗主题、工业主题和历史主题为脉络,构筑一部市北区创立发展的完整历史叙事,通过七个典型青岛故事,打造形成市北区“全景沉浸式文化体验网络”。

  1.“邮轮母港—国际海洋文化双向交流的会客厅”

  挖掘胶州湾历史文化,借助青岛打造“海上画廊”全面展现青岛海洋风姿时机,依托“邮轮母港”核心载体,系统展世界各国航海文化,植入海洋科普、海上运动、游览码头、游艇快艇、海上垂钓等各类海洋旅游内容,开发国际邮轮旅游、拓展近海游船旅游,推进国际海洋文化公园、集装箱部落、BC书屋、邮轮博物馆、精英邮轮、日本和平之船、大港新天地、邮轮母港筒仓酒店等项目建设,打造一个“横跨大洋的国际海洋文化客厅”。

  2.“胶济铁路—济青双城的历史文化纽带”

  挖掘胶济铁路历史文化,以“胶济铁路主题公园”及胶济铁路博物馆等为载体,结合济南老火车站、胶济铁路潍坊坊子段—坊茨小镇及淄博等其他相关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打造一条“贯穿齐鲁的山东历史文化纽带”。

  3.“红景新区—百年党史的青岛记忆”

  以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为核心和原点,依托海岸路沿线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青岛党史纪念馆和国棉一厂、二厂、四方火车站等资源,建成国内首个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综合性场所,树立起岛城独有的“红景新区”思想引领高地,形成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和红色资源接洽平台。同时,将示范基地与中车四方智汇港、人工智能高地、邮轮港区、国际大健康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有机融合,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发展注入强大思想动力,以红色基因和国家战略统领老城区改造升级和产业规划发展,将其打造成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产业内容的思想政治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青岛市的“红色文化胜地”“思想引领高地”。

  继续发掘青岛山炮台遗址和一战遗址博物馆的历史内涵,加大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策源地的文化宣传和理论研究,创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修缮改造浮山后青岛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黄台路中共青岛地下组织联络站旧址、中共闫家山支部旧址、甘肃路33号徐子兴故居等各类红色资源。增强红色文化引领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示范点,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点,推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红色家风馆,建设一批红色驿站。

  4.“里院建筑—青岛土著的市井文化”

  挖掘里院建筑的历史照片、建筑设计、市民生活、民俗文化、非遗资源等,分别植入非遗展示、文创基地、文艺演出、民俗剧场、特色餐饮、主题民宿等业态,讲透、讲活青岛市民的市井生活,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青岛市井生活的“活化石”,打造一群“延续乡愁的青岛市井文化场景”。

  其中,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里院市井小吃街”:以“民俗小吃院”为方向,结合本区内的1处文物保护单位、9处历史建筑、173处传统风貌建筑的有机更新工程,依据《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以居住和小型商业为主导,发展特色商业与小型餐饮功能”的定位,利用各类里院建筑,发展特色小吃院落。

  其中,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青岛生活民宿街”:西以江苏路、热河路为界,北至无棣一路、无棣二路、无棣四路,东至莱芜一路、无棣四路。总面积约为15公顷。以“网红民宿街”为方向,以圣保罗教堂为视觉景观标志物,结合本区内的1处文物保护单位与141处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性改造及诸多的机关工厂宿舍等资源,依据《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延续街区居住主导功能,建议将港务局宿舍改造为青年旅社、老年公寓等设施”等要求,突出融入青岛市民生活的理念,发展为文化主题酒店、青年旅社、养老度假公寓等住宿业态的旅游度假住宿集群。

  其中,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里院非遗文化街”:

  西以济南路为界,北至胶宁高架路,东沿聊城路、禹城路、济宁路、安徽路,南至德县路、保定路、大沽路。总面积约为42.1公顷。

  以“非遗文化街”为方向,结合本区内的10处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建筑、217处传统里院风貌建筑及15条历史风貌道路等资源,依据《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着重发展小尺度精品特色商业,增加休闲娱乐、创意文化产业、旅游服务”的功能定位,针对广兴里、博山路9号等里院建筑群的“立体四合院”独特格局,以青岛、胶东、山东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植入非遗制作、展览展示、文化演艺、旅游体验等业态,开发为系列“立体文化四合院”及“立体包厢式剧院”。

  5.“欧陆风情—近代青岛的万国建筑”

  推动四方路(广兴里区域)、馆陶路(德国风情街)、三江路(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上海路、武定路、无棣路、长山路等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保护修缮、统筹管理利用,挖掘潜藏在七大历史文化街区各历史建筑背后丰富的国际人文故事,结合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植入各类现代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业态,注重老城区文旅业态重塑,将部分符合条件的老建筑改造成博物馆、特色酒店、文创空间、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等,通过纪念馆、名人故居、雕塑景观等形式提升历史建筑文化内涵,构建历史街区全域旅游体系,树立“活记忆、慢生活、新感受”的城区新形象,在中国讲述异国风情,打造一部“情连全球的国际脉络文化内容”,打造适于游览漫步的“人文客厅”。

  结合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功能,整体展开漫“市北欧陆风情游游道”设计,沿线美化建筑外立面、绿化两侧环境、配套夜间景观灯,大规模发展酒吧、咖啡屋、茶社、书屋、戏剧吧、文学屋、诗歌角、画廊画室、雕塑展厅、艺术品店面、特色餐饮屋等各类文艺性休闲设施,系统打造一片以欧陆风情为背景,充分体现“漫步、漫游、浪漫”特色,有艺术、有景观、有生活、有功能的国际时尚自助游漫游天堂。

  其中,馆陶路打造“欧陆风情不夜街”:西至莱州路、堂邑路,北至莱州路,东至陵县路、招远路、旅顺路,南抵市场一路、市场二路、吴淞路。总面积约为17.3公顷。以“特色夜经济”为方向,以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为目标。在保护基础上,以“青岛取引所大楼旧址”为核心,充分整合区内10处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建筑、71处传统风貌建筑等资源,依据《青岛是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主要发展“休闲娱乐、旅游服务、金融办公及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功能定位,重点植入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旅游演艺、展览展示等现代业态与功能,打造特色夜经济街区。

  其中,黄台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日德建筑漫游街”:

  西至无棣二路,北沿贮水山路,东至大连路,南至黄台路南侧院落南院墙。总面积约为7.2公顷。

  以“建筑漫游街”为方向,整合区域内现存的5处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历史建筑,74处传统风貌建筑,尤其是黄台路两侧约30栋日式建筑、6栋德式建筑,依据《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保护顺应贮水山地形建设的贮水山路、黄台路2条自由式历史风貌道路”的功能定位及相关部门打造“一条复合化特色居住休闲服务带、特色文化遗存体验带、生态化特色景观示范带等计划,将其发展成为一条以建筑遗存观赏与体验为主题的漫游街区。

  6.“青岛啤酒—时尚青岛的国际名片”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步行街区,高标准设计优化台东商圈迭代升级改造,积极引入潮流品牌店和青年经济新业态,进一步拓展台东商圈文化内涵。恢复岛城知名的老牌商业店铺,建设“老字号”特色街,重点打造45度棋盘街博物馆、民国风的台东电影院、“老字号”一条街等“怀旧风”文化商贸载体。打造“啤酒文化观光长廊”“天幕文化城”“葡萄酒露天沙龙”等新型的文化商旅载体,创办新型文旅节会,保护、传承、发扬市北商贸文化。

  依托青岛啤酒休闲商务区及台东步行街等规划建设,结合登州路啤酒街、啤酒市民客厅及青啤精品餐饮及酒吧街等项目改造与建设内容,整合青岛葡萄酒博物馆等相关资源,以品酒、购酒等为主题,打造一幕“永不落幕的青岛啤酒文化节庆”。

  同步将台东步行街打造为“智慧云漫游街”:威海路以东、菜市二路以西、台东一路以南、桑梓路以北。推进高品质商圈商街建设。以台东步行街入围国家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为契机,推动台东、中央商务区、新都心等商圈向体验化、场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优化台东商圈迭代升级改造,放大登州路啤酒街品牌效应,恢复岛城知名的老牌商业店铺,建设“老字号”特色街,增进与各大“商圈联盟”合作,通过举办闯关、打卡、定向赛等形式,发挥文化引领促进商业消费作用。适应新生代消费主力兴起,围绕青岛啤酒街、青岛红酒街、台柳路1907音乐酒吧街及凯德MALL、大融城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引导错位经营、混业发展,差异化打造城市时尚品质消费新地标。以“现代综合体”为方向,凸显其5G技术智能化、5维空间立体化特点,以传统市井文化内涵、现代立体智慧科技、时尚休闲商业消费为导向,以老字号文创休闲、特色餐饮美食、线上线下国际名品购物、云酒店旅居、虚拟科技体验旅游、工业体验旅游、夜间休闲娱乐等综合业态为主体,以青岛啤酒厂—青啤博物馆4A级景区及啤酒市民客厅、中粮大悦城、利群商厦万达店、万佳广场移动图书馆、饿了么口碑街等重要项目为引擎,在主街基础上,全面整合长兴路百味街、和兴路夜市街、即菜市一路文创街、大成路天幕街、丰盛路潮品街、东光路动漫风格街等分支特色街区综合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山东省内城市居民专题消费的“王府井”式高地、外来游客休闲娱乐的“秦淮河”式夜间必游网红地。

  7.“纺织故事—民国时期纺织工业上青天的历史辉煌”

  挖掘青岛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与文化故事,依托纺织谷等核心资源载体,凸显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休闲娱乐功能,增加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打造一处“怀旧时代的纺织工业文化缩影”。

  结合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战略,利用纺织谷内的“青岛工业互联网会展中心暨人工智能国际客厅”优势,抓住窗口期,利用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各类技术方案和最前沿最高端的技术产品,探索不同领域的现实人工智能文旅应用场景,打造集跨境新零售试点、跨境电商消费集聚区、电商网红基地,构建跨境贸易、电商综合服务、流量消费、网红直播等为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工业互联网集聚区,推动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文旅企业发展,引领青岛的现代互联网商业发展。

  七、重点任务

  (一)搭建七大现代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发展平台

  重点搭建七大现代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市北文旅智慧云平台、市北文旅创客联盟平台、市北文旅产业投融资平台(青岛市北文旅合伙人)、市北文旅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国际邮轮文化和经济发展促进会、市北文旅知识产权(数字化)保护与交易服务中心、市北文化和旅游智库、市北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联盟、市北文化和旅游便民服务中心等九大平台,加快要素流通,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支撑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机制。

  (二)推进“十大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类”、“文物保护利用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类”、“非遗保护传承类”、“文艺精品创作类”、“文化艺术活动类”、“文化产业园区类”、“旅游景区及度假区类”、“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类”及“创新探索发展类”进行项目分类招商与开发。

  围绕文化强区的目标,实施“十大工程”,扎实推进市北区文化和旅游的快速发展。

  1.文物保护修缮及有机更新重点工程

  2.文化资源挖掘梳理及其应用数据库建设工程

  3.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铸造及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4.公共文化设施系统升级和文化旅游消费促进工程

  5.文化和旅游云平台及大数据中心等智慧平台建设工程

  6.胶州湾畔海洋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工程

  7.国家级邮轮母港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工程

  8.大健康千亩园区—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工程

  9.欧陆风情历史文化街区文艺慢行道打造工程

  10.特色街区及主题园区业态双招双引工程

  (三)实施七大战略举措

  1.文物保护与挖掘利用

  (1)文物现状

  市北区目前共有503件(套)藏品被评定为为文物,现收藏在青啤博物馆、纺织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等11家单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87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青岛山炮台遗址、胶澳海关旧址,于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青岛取引所旧址等11处省级文保单位于2006年公布为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海云庵于2013年公布成为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别为于姑庵、毛奇兵营旧址、日本第一寻常小学旧址、日本高等女校旧址、内外棉纱厂旧址、青岛葡萄酒厂旧址、湛山炮台旧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分别为清和路基督教堂、礼贤书院旧址、海泊河水源地遗址、胶济铁路四方工场职工宿舍旧址、胶济铁路青岛中学旧址、双山村水塔。市北区28处文保单位分布于辖区登州路街道、即墨路街道、台东街道等11个街道内,以即墨路街道与兴隆路街道数量居多;159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于大港街道、即墨路街道、辽宁路街道、兴隆路街道等辖区13个街道内,尤以即墨路街道和辽宁路街道居多,其中又以黄台路、馆陶路、武定路一带分布最为集中。

  目前,28处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存状况较好,除省级文保单位英国汇丰银行旧址、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旧址及市级文保单位青岛葡萄酒厂旧址、湛山炮台旧址4处文物建筑闲置外,其余基本实现了有效的开放利用。其中,用作办公场所的文物建筑有7处,开辟打造为博物馆的有7处,作为宗教场所、教育场所的有5处,用于酒店等其他用途的有2处,还有3处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开展修缮与保护利用工作。有15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因年久失修,许多建筑比较破败。除一部分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仍旧在使用外,许多建筑都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高。

  2019年,市北区政府启动了40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建筑修缮工程,已经完成四方路街区广兴里项目示范点(广兴里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及四方路街区一期工程等。

  (2)文物保护

  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合理安排、统筹推进”的原则,按照《市北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方案》及相关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40万平方米历史街区建筑修缮工程、全面完成市北区六个历史文化街区及长山路保护片区的系统保护修缮工作。扎实进行文物保护修缮,留住城市记忆,为青岛申遗及文化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下一步,需快速推进对四方路、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历史街区内的近30座里院建筑实施保护性修缮;推进对青岛葡萄酒厂旧址、海云庵、日本高等女校旧址以及馆陶路、黄台路等体现市北区历史文化特质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依托胶海关、验潮站等大量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实施港区工业遗存改造、周边风貌建筑更新,深入探讨规划建设青岛港航博物馆可行性;结合青岛红景新区项目规划打造,依据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青岛红景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示范基地(内外棉纱厂旧址)修缮保护及利用设计方案的批复意见》的要求推动开展基地文物修缮保护工作。

  发挥文博工作新效能。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文物二维码”、“动态保护监控”等新技术平台,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重点对市北区28处文保单位和159处不可移动文物等历史遗产进行保护、监管和文史宣传,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需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意见》,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和执法力度,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水平。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手段,探索文物“分类分级”保护管理智能化新方式,建设市北区不可移动文物“三色图”智能巡查系统,推动文物智能巡查系统上线。

  (3)文化挖掘

  梳理挖掘文化资源,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全面开启文化强区建设系列工程,启动“文化市北·百年系列IP”活动,旨在挖掘市北区百年历史中各类资源禀赋,以文化为主线,全方位展示市北区百年来在产业、教育、航运、交通等各方面深厚的文化沉积与突出贡献,打造市北区百年系列文化IP,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开展全区文化资源调查、认定与实地勘验,加强未公布、未定级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登记,全面掌握现有文化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及保护情况,摸清文化资源底数。重点建设文物资源、非遗资源、红色资源、特色资源4个基础性数据库,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测绘和保护现状调查评估等工作,建立和更新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健全文化资源登录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各级各类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促进资源共享和转化利用。建立文化资源开发重点选题库,制定具体的开发转化方案,推动文化创意有形化、文化资源产品化。实施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化管理,加大成果转化、落地生产、营销推广力度。建设文化资源开发动态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各种数据汇聚、采集、分析能力,为各类研发设计机构和市场主体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4)文物利用

  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推进城市街区整体更新,依托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及特色街区、特色产业园区,通过有机更新、品质提升,形成全区升级焕新大格局。先期重点关注闫家山、瑞昌路三角地、台东三路步行街三个重点更新单元,做好城市更新示范工程。

  通过对老旧工业、旧居民区等集中片区的城市更新,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原则,逐步补充配套设施短板,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探索“政府投入+社会资本”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深入参与到街区的空间改造、文化注入、产业引进等,实现传统街区更新的同时带动业态升级和街区运营的全周期合作,打造文化传承、业态丰富、环境友好的新型街区。到2025年,基本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全覆盖。

  加快推进326个老旧小区3225栋楼栋的改造工作,优先保障居民安置,完成南京路东侧改造、大水二期等10个超期未回迁项目安置工作,建立以尊重民意为基础、以住房保障和多渠道安置为导向的改造模式,加快推进我区居民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研究启动盐滩、河西剩余片等遗留项目和部分倒危楼征收工作,加快城区转型调整和品质提升。加强棚改腾空房屋及土地利用,重点加快顺昌路、洛阳路34号、鞍北片区等35个棚改项目腾空土地规划工作,通过改造构建社区综合体、人才住房、办公、酒店、公寓、养老设施、商业、文体等,赋予老城区新的活力。

  十四五期间,要继续保护提升历史街区特色场景,以最严格保护原则和规范修复老街老建筑,注重老街老建筑中人文元素的保留,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超前布设新基建设施,通过法治、科技、教育等综合治理手段系统提高历史街区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历史街区高质量导入新产业新业态和适度文旅开发,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意识。依据《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合理安排、统筹推进”的原则完成25万平方米风貌保护和建筑修缮,整合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新型休闲旅游服务业态,将部分符合条件的老建筑改造成博物馆、特色酒店、文创空间、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等,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历史街区文化品质。以美丽街区示范区项目为契机,推进市政架空线路地下化改造及部分箱体迁移、街道景观提升、多杆合一建设,完成6个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40条道路基础设施改造,完成李村路、聊城路、大连路3号和33号四个停车场配套建设。加快腾空片区产业导入,依托省港口集团、洪泰山海会、春光里、深圳工业设计协会等头部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入总部经济、创投风投、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头部企业和新兴产业。推进大悦城市民广场与青啤集团深度合作,打造高端城市啤酒会客厅,引入大悦城控股集团山东区域公司总部等中粮系统总部企业。推进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智能化水平,借鉴法国巴黎圣母院重建模式,实现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实现历史建筑的数字重建。

  瞄准“国际范、时尚范”定位,科学处理城市改造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系,紧紧围绕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教育活动、非遗生产展示、特色商品购物、休闲餐饮美食、文化主题酒店与特色民宿、夜间休闲娱乐、虚拟现实体验游戏竞技活动及青年创客公寓、老年养老公寓、新婚度假公寓等内容展开业态招商与开发,为产业导入提供更多载体,为产业发展开放更多场景,有效提升街区的营商服务环境,趟出一条老城区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鼓励文物单位、馆藏单位与相关旅游景区、特色街区、文创园区及创意设计机构等深度合作,建立文化资源知识产权授权开发体系,推进相关文化资源转化为影视、动漫、图书及工艺品、纪念品、收藏品等产品,推出系列富有市北内涵、代表市北形象的文创IP。

  对胶州湾风云(历史文化)、欧陆风情(国际文化)、里院建筑(市井文化)、纺上青天(纺织文化)、胶济铁路(交通文化)、百年老店(商贸文化)等文化脉络进行深度挖掘阐释和系统深入研究,提炼总结出内涵丰厚、价值突出的市北独特文化IP。推动建设胶州湾国家文化公园、胶济铁路国家文化公园等。

  对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文物进行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老IP、通过当代文学、动漫、电影等创造新IP,进行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在线直播、线上全景游览、文物资源和历史场景的虚拟复原、自然人文标志物的3D打印等,立体展示文博机构形象与核心资源、有效提升其吸引力与游客游览体验度,让文物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活起来”、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注意知识产权及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的科学保护。

  发展文物公益基金,务实推进文物传承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活化工作;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积极性,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积极探索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开发利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发挥社会文物保护团体、民间组织和企业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对文物进行“认领”式保护,增强文物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加深公众对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了解与认同,探索开展有益于公众参与的文物保护方式。

  推动宣传、文化、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鼓励其它有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定期或部分对公众开放,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展陈方式,打造文物陈列展览精品,相关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提升后,鼓励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及休闲旅游点或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各类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高端文化名片。

  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信息化与文物展示网络化,鼓励云直播、短视频、全景展示等创新文物资源展示方式,讲好文物故事,发展数字智慧化博物馆及虚拟展览与体验活动,开展文物数字产品试点和博物馆试点,推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设施由收藏型、陈列型向参与型、体验型转变。支持有条件的文物单位在保证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将自有空间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让文创商店成为文博场馆的“最后一个展厅”。

  以“红景新区”建设为引领,利用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青岛山炮台遗址、胶济铁路四方工场旧址、黄台路45号中共地下党联络站旧址、浮山后农村第一党支部等资源,加快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转化,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2.全面融合与业态创新

  (1)“文旅融合”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融合的进程。文旅融合的长远持续发展在于内容创意,其次才是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而目前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在产业与商业模式方面考虑不足,从事旅游产业的人多为商业考虑较多、文化元素考量少,导致轻资产带动重资产(文化带动旅游)的乏力,需正确处理好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挖掘文化特色与亮点,创新文化展现形式,打造优质文旅产品。

  搭建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统筹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人才资源、投融资资源等,为政府、企业以及投融资机构提供文化和旅游项目招商、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文化和旅游企业股权交易、文化和旅游实物资产交易、文化和旅游产品发布等各类服务,为文旅融合提供保障。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增设旅游品牌宣传体验站,适当拓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旅游、电商、就业辅导等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惠民性和实效性。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文化特色,各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适当增加地域文化展示、民俗活动展演、非遗体验、特色商品展销等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积极提升发展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支持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休闲精品项目、旅游融合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精品旅游演艺项目、精品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开发等。

  (2)“科技融合”

  打造文化和旅游智慧化发展新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与应用,凭借科技创新力量,促进新型消费模式的形成,向服务消费转型,提升旅游体验;以数字经济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促进消费形式和消费手段的同时,为文化金融提供新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让其成为产业链、产品链和营销链的重要抓手。

  消费端,用科技连接文旅在线端,感知消费者心智的细微变化,串联各类服务,为消费者打造全链路美好体验,以体验拉动内需。供给端,用科技夯实文旅融合的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线下流量的上翻、业务场景的线上化、数据的线上线下沉淀、持续的互联网式后向运营。

  利用5G背景下数字化的多种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推动力,在数字创意设计、数字影视、网络直播、网络视听、移动短视频、云游戏、数字全媒体、数字艺术、数字音乐、智慧旅游、智慧文博、智慧非遗、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等方面,创造新思路、新举措、新形式与新业态。突破“直播+旅游”的技术与人才等瓶颈,注意地域文化色彩的运用,杜绝文化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与广电5G在内的“文化产业新基建”等相衔接,推动VR/AR以及超高清视频等行业发展。

  努力建设数字化平台,打造智慧市北文旅,开发“一机游市北”App,推出了快速找空、快速入园、快速入住、快速找厕等专项服务,鼓励景区开发电子围栏、无人机自主巡航等智慧旅游设施。

  进一步推动“文化IP+应用场景+消费体验”一体化发展,推出虚拟旅游、虚拟博物馆等项目,实现和线下的实体旅游、实体展陈相结合;将工艺品、美术品实物型文化产品与数字平台交易结合,把数字电商、数字展览等作为一个重点突破的领域;鼓励发展数字阅读、数字印刷、数字出版以及游戏、点播等新型业态,运用大数据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消费体验;推出非遗线上推广专区,为非遗项目提供集合销售、开发产品、帮助推广等多项服务;开发“无人值守书店”,打造更为便捷的文化消费体验;着力发展基于全息技术和AI技术的全息沉浸式游乐园以及VR体验乐园等,通过数字科技与娱乐需求结合,形成独特的娱乐业态。

  推动文化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加大云景区、云博物馆、云图书馆、云非遗、云剧场等建设力度,用线上产品激发线下消费。

  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携程等知名电商合作,完善购物网络体系,搭建市北文创商品在线预订销售服务平台。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和数字化转型中的文化企业,将形成巨量的数据资源,推动文化数据资产评估与管理体系建设,引进专业文化数据资产评估机构,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等优点,强化文创产业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注意对数字文化产业进行规范和监管,规避其潜在风险。

  建设市北文化和旅游云平台及大数据中心,开发“一部手机游市北”APP,建立多渠道数据采集和对接机制,推进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建立数据交换共享,与各市平台、主要涉文涉旅企业实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在A级景区、公共文化场馆、车站等区域的5G网络、无线网络的稳定覆盖,推进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的监控、客流监测、环境感知及智慧停车等物联网设施建设,推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在重点区域的建设工作,为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项目建设,建设智慧博物馆、文化馆,开展文物复原与保护领域、古建筑还原、历史文化展示等创新应用;建设智慧图书馆,构筑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知识服务体系;推动数字文创产品、数字文娱内容创作生产;促进“云博物馆”“云图书馆”“云非遗”“云剧场”等数字文化产业的线上展示、文化传播和营销推广;推动动漫、出版、融媒与传播、文化内容、文化装备及终端、文旅娱乐等数字产业化发展,构建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产业化体系。

  (3)“业态创新”

  以“文化”为引擎、“旅游”为动力,推动文旅与工业、科技、体育、商业等充分融合发展,创新消费业态,打造多维消费场景。

  文化创意旅游方面,优化文创购物商店、文创街区、文创市集、文创展会等文创消费空间与场景的布局和建设,实施文创进景区、酒店、商场、文化场馆、机场、车站、社区、街区、小镇、服务区等工程。如:在景区、地铁站、公共图书馆等开发“文化诚信消费柜”,搭建文化消费新场景;在购物中心开发非遗展销、特色书店、艺术展示、文创商店、大众书屋等文化设施。

  海洋旅游方面,利用市北区18公里海岸线,探索打造海滨漫游道,沿线探索布局如“胶州湾东岸大讲堂”、“湾畔大学”、“湾畔书院”等文化业态,强化其胶州湾文化色彩;欢乐滨海城李村河入海口区域可探索借助华电电力公司发电循环冷却水或太阳能技术以“四季海水浴场”新业态复原青岛第八海水浴场进行开发建设;邮轮母港可探索“海上画廊”小型豪华游轮游青岛项目及“青少年航模运动基地”等,引领青岛海洋旅游破题。

  历史街区旅游方面,在重点解决车流人流的交通规划问题,可探索打造一个“欧陆风情文艺漫游道系统”,打造一个系统性网红集聚区;里院建筑群则要突出其“市井文化”的本质,以“立体四合院”独特建筑格局、融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及相关民俗文化表演与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内容,推向旅游市场。

  美食与购物旅游方面,探索打造一个集展销、交易与体验为一体的“万国酒品博览会”,打造一个山东自贸区市北协同改革先行区“一带一路”进口酒品的展示交易中心与高品质的酒文化交流平台,形成一个“跨境贸易+特色消费”的集聚区;提升海云庵庙会新品味。全面提升“青岛海云庵庙会暨萝卜元宵糖球会”这一岛城最大传统节庆活动的品牌品质和影响力,推动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加快“青岛海云庵庙会”对外交流,争取在埠外海外举办分会场。设计改造海云庵周边业态,开发以民俗文化为核心、以文创展销、民宿经济、美食餐饮为聚合的产业发展方向,创办常态化传统文化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糖球会”。

  工业及主题公园旅游方面,在“青岛市橡胶化工纺织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基础上,将老工业遗存的利用及工业游的关注点,放到参与性、体验性与娱乐性上,结合其文化特征,嫁接现代主题乐园业态,将静态展示动起来,强化其游客吸引力。可探索橡胶谷—疯狂弹力乐园、纺织谷—纺织机梭伦探险乐园或丹麦乐高积木公园、四方机车厂—车厢主题休闲度假公园等开创性业态,开拓工业遗存旅游新气象。

  山地及研学旅游方面,充分利用浮山北侧山地及储水山儿童公园区域,整合资源、嫁接生态科普研学、野外生存训练等现代业态,将其发展成为青岛市民家门口的亲子乐园与重要研学基地。

  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方面,整体复兴馆陶路这一青岛“百年华尔街”,选址一个老银行遗址,打造一个大型金融博物馆项目,同时系统整合太平路德华银行,湖南路东莱银行,中山路山左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银行,馆陶路横滨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万国储蓄会等老银行遗留建筑,综合开发金融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同时,综合采用“实物展览+电子展示+互动教育+游戏参与”等方式,将繁杂的金融知识以各类趣味性、娱乐性的互动活动体现出来,同时配套开发会议设施等,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领会财富奥妙的科教高地、一个趣味横生的财富乐园。

  节庆活动方面,创新打造啤酒元素的新型文化节庆活动,联合商业、企业创办青年文化艺术节、市北购物狂欢节、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节、中日韩青年文化交流论坛、国际非遗节等现代时尚、国际品质的节会,争取草莓音乐节、凤凰音乐节等国内知名节庆活动落地。引入文化娱乐、旅游购物、婚庆消费、体育竞技、教育培训等青年经济业态,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大力推动市北区青年经济。

  3.非遗传承与产品开发

  健全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引进全国非遗传承人及其项目,利用里院建筑群,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最大、最有特色的“青岛里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非遗里院小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采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妥善保存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记录成果。持续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构建以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主体、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重点的梯次结构。加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力度及省级、市级、县级中青年代表性传承人的选拔培养力度,构建更加合理的代表性传承人梯次衔接结构,建立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和工美产品创新研发中心,提高工艺美术品档次和附加值。

  重点利用里院建筑群,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展示内容,设立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各类非遗工坊,鼓励各类设计研发机构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学习能力、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和创新意识。开发各类高科技非遗展演馆、非遗文艺剧场等休闲体验场景。

  实施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开展各类非遗展演活动,提高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提高青少年对非遗及其保护意义的认识。

  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动漫、图书、舞台艺术、广播影视、工艺品、纪念品、收藏品等文化产品,运用高新技术优化文创开发流程,积极开发移动优先、交互性强的文创产品。建立文创开发联盟,促进文化文物单位与国内外创意设计机构、知名设计师、高校文创院系、文化生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遴选特色文化企业实施结对帮扶,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率和文化企业开发能力。

  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推出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挖掘、丰富市北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和品类,推动现有区、市级非遗更多地进入省级、国家级非遗目录。持续培育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艺水准和产业化运营水平,经常性组织各类非遗项目展示、展销活动,推动国内外非遗项目交流与商业合作,加快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到2025年,景区、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的特色旅游商品专区建设实现全覆盖,培育50家旅游休闲购物商店,培育20家智慧旅游购物中心试点。

  4.夜间经济与文旅活动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导向,以商业服务业为供给保障,以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支持,以信息服务业为重要手段,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不断满足和激发市民游客的多样化、多层次、全时段的夜间消费需求。

  将夜间经济与旅游经济、后街经济、小店经济、网红经济相结合,引入体验式、娱乐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多元业态,形成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创新发展夜演、夜展、夜读、夜娱、夜秀、夜游、夜食、夜购、夜宿等业态,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增设24小时便利店等夜间消费场所。重点打造文旅演艺活动,探索博物馆夜间开放,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和其他消费热点。为游客和市民营造一个“街亮、路畅、车通、网好、物美、价廉、舒心”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

  在入选青岛市音乐酒吧政策扶持的曳秀演艺餐吧、百花深处音乐餐厅、青岛喜光音的故事餐饮有限公司、鹿啦音乐咖啡吧、青岛再回首忆聚合怀旧音乐主题餐厅、熊本音乐酒吧等音乐酒吧基础上,利用万科中心广场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中国第一条公路的百年历史文化资源,在台柳路1907商业街打造首条青岛音乐吧主题街区,打造“台柳路1907”音乐品牌,策划开展“四季好声音”的时尚音乐节活动,将其打造成为一条具有时尚魅力,富有朝气活力的音乐吧主题街区。

  提升优尼小镇、广兴里、海尔云街等地的道路交通环境、城区时尚品质,着力引入LIVEHOUSE艺术剧场、创意生活实验室、青少年拓展训练营、潮品文创集市、COSPLAY秀场、游艇俱乐部、房车露营基地等青年艺术综合项目,打造各具特色“青年经济网红小镇”。

  推进文旅创意演艺化,将文化植入文娱演艺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与市场价值的旅游演艺项目,鼓励发展各类文化小剧场。在糖球会、萝卜会等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基础上,推动品牌民俗文化活动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提高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5.文化设施与惠民服务

  围绕“打造市北特色文化强区”目标,全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事业与邮轮、航运、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等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筹划开发BC书屋、邮轮博物馆等特色文旅项目。创新举办萝卜·元宵·糖球会、青年文化艺术节、德国文化周暨德国商品青岛展等节庆活动。到2025年新增A级景区3家以上,每年接待旅游人次保持10%以上增长速度,旅游业年收入增长15%,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

  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文化标识体系建设,点亮城市文化符号,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有利于凝聚文化组织和文化人才的社会氛围,激活更多文化主体投身市北区的建设和发展。依托啤酒文化街区、台东商圈迭代升级、胶州路片区里院文化打造文化记忆群落,挖掘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中共党史纪念馆、纺织博物馆等“城市博物馆群落”资源。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常态化”民俗旅游节会活动为主线,策划组织各类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聚落,建成一批传统文化创新基地和民俗文化活动基地。实施文化进社区战略,活跃市北文化气氛,促进人文市北建设,带动市北人文旅游文化形成。

  培育壮大时尚文化力量。设立城市文化发展基金,包容发展和精准扶持新型文化产业实施,重点支持以互联网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行业集聚发展。尊重新一代城市业者和居民对于市北区创新发展的认知和创造,鼓励外来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市北区新特色文化更新与提升做贡献,建构智能网络化时代和国际国内大循环时代背景下青岛核心城区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鲜活动力。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盘活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构建“区级-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体系,群众品牌活动和文艺精品创作精彩纷呈。全面建成“十分钟文化服务圈”,着力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全面提升。

  强化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及社区文化广场建设,到2025年,街道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广场面积均达到1000㎡以上,各级文化场馆使用率达到80%以上。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大力推进全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线上服务网络,构建百姓“智慧书屋”网络体系,增加区图书馆藏书量,实现全区人均图书拥有量至少1册。继续推动区办政府实事项目,办好公益演出、公益电影播放、公益培训课堂,每年为群众奉上3500场文化服务活动,为市北区居民群众送上高质量的文化盛宴。

  市北区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2家,其中包含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纺织博物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等10家国有博物馆,青岛海右博物馆、青岛鲁作家俱博物馆等6家非国有(民营)博物馆,海泊河风情馆、浮山新区红色记忆党史馆等6家街道(社区级)文史馆,涉及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全区博物馆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3家。市北区博物馆数量多、类型丰富,每年接待游客量近170万人次,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文化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发挥了保护文物与传播文化、科学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文物走近群众”的目标。博物馆在举办展览、学术活动等与博物馆相关的活动外,还推出了研学活动,每年举办研学活动20余场,参与的中小学生达5万余人次,博物馆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实现了博物馆教育和服务的功能。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一座地志性的、综合性的,能代表市北区整体文化特色并昭显其文化精神的高层次、综合性博物馆;增加运营场馆数量、提高其级别、丰富和完善展陈藏品及内容、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吸引专业文博人才;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智慧博物馆;加强革命红色历史研究,广泛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红色历史文物征集活动,策划组织各类主题宣教活动,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教育示范基地功能,到2025年,市北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达到50家,基本形成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全区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

  提升昌乐路国家级文化街业态品质,通过引入国家、省市优秀文化协会组织,举办奇石珠宝、书画古玩、手工艺品等高水平展览、展销活动,引导相关业态聚集,吸引文化名家汇集。加快规划建设1919文化艺术中心、打造北岭山、海泊河等主题文化公园(广场)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地标综合体,打造市北区公共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移动图书馆等新型文化载体。以国家一级馆评定要求为标准,加快市北区图书馆、文化馆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完善“总分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社区“微型美术馆”“微型剧场”等主题性分馆建设。推进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保证群众文化活动有场地、有设施。打通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壁垒,加强与机关、学校、公共剧院、老年大学、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文化共享共营,加大北部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有效解决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发挥不充分问题。

  大力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在符合保护、修缮和建设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利用景区景点、历史建筑、工业楼宇、商业建筑等设立非国有博物馆。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定级资金补贴、建设用地扶持,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与非国有博物馆在寄展服务、藏品征集管理、陈列展览、讲解服务、联合办展、科学研究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鼓励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之间联合举办专题展览,策划社会教育活动。

  出台市北区博物馆扶持政策,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橡胶博物馆、邮轮博物馆、烟草博物馆、机车机械博物馆、港口文化博物馆等新馆建设。发挥市北区博物馆联盟作用,加强“数字博物馆”建设和联展联票合作,定期组织市北区文博会、文创展,科学规划青啤博物馆、一战遗址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贝林自然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等博物馆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完善市北区“城市博物馆群落”体系建设。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健全免费开放项目,明确免费开放服务内容,完善免费开放规章制度。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实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主题服务,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利用率。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提高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增加服务内容,打造全市一流免费开放服务品牌。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运用市场化思维,依托市场力量,发动企业参与,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合作的模式,依托萝卜·元宵·糖球会、全民阅读、群众文化艺术节等品牌型文化活动,举办“青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线下活动,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楼院文化。加强对群众自发性的中小型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支持和指导,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提高文化建设居民参与率、知晓率。

  实施文化消费街区迭代升级行动,围绕国际邮轮母港区更新改造规划,打造具有全球视野、面向海外人才的国际文化、本土文化和特色文化等多元文化消费相结合的新型文化娱乐中心。优化台东商圈迭代升级改造,放大登州路啤酒街品牌效应,恢复岛城知名的老牌商业店铺,建设“老字号”特色街。以中央商务区、新都心商贸街为龙头,成立“市北区商业联盟”,策划举办集文化、娱乐、体育等各类形式于一体的购物节、发布会、店庆日等活动,丰富商圈文化消费。加大音乐吧扶持力度,策划开展“四季好声音”的时尚音乐节活动。探索微演艺、广场秀、快闪等街头、商场文化活动新模式。深化与商圈、楼宇、企业合作,持续开展“午间六十分”、“文化初体验”等时尚文化微服务。打造“悦读飞地”,与实体书店、咖啡厅、茶楼等联合打造“民间书坊”。与各大“商圈联盟”合作,通过举办闯关、打卡、定向赛等形式,发挥文化引领促进商业消费作用,帮助各门店推送优惠券、打折卡,促进企业知名度,提高游客消费度。

  扩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空间利用都市商圈、旅游景区、文化创意园区等,创新打造一批集阅读、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到2025年,建成“城市书房”和“文化驿站”20座。

  在市北区智慧城市平台和政务云框架下,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集成化管理及服务导航系统,提供便捷高效的管理后台,为群众提供文化内容订阅、图书检索下载、文化演出点播、数字出版服务、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导览及非物质文化速产的数字展示等“一站式”精准主动推送服务。加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场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站的智慧化升级和服务效能提升,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拓展服务空间,打破地域限制和馆际限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服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开展“码上阅读”、“在线共读”、“听书打卡”等活动,引领群众阅读新时尚。支持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公众号,培养具有高黏性的“粉丝”文化社群。鼓励与企业合作,探索创新有声图书馆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十四五期间,实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及社区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到2025年,街道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广场面积均达到1000㎡以上,各街道500㎡以上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比例达到70%以上,各级文化场馆使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大力推进全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线上服务网络,建设各类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增加区图书馆藏书量,实现全区人均图书拥有量至少1册,并固定实现年人均增长0.04册的目标。加强城区规划建设中文化介入,加快文化建设与城区规划、特色街区功能丰富、重点项目建设的融合,优化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增加基层文化投入,强化基层文化设施运转经费保障。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指导市北区22个街道经济文化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按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进入网格,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微文化”服务,在各网格成立500支“微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将各类创新打造的不受场地条件限制、受众人数制约、形式短小灵活的微型文化活动送进楼道、送进机构、送进家庭,并使之服务常态化,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享受的普及度。在网格中设立“文化网格员”,一方面让他们组织其他居民成立网格文化志愿“小分队”,进行文艺创作、活动策划、提供服务等,另一方面文化部门定期组织集中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培养他们的文艺素养。进一步建立市北区文旅局文化IP,灵活运用现代传播力较广的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结合线下文化活动开展线上有奖集赞、问答闯关、互动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每一名观众、居民的参与度、关注度和推广度,同时,积极对接自媒体、新媒体,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去。依托现有24小时自助移动图书馆,对6处移动图书馆通过铺设自助办证设备、增加专用图书书架等方式,创办24小时无人自助办证新模式,构建百姓“智慧书屋”网络体系。

  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月,广泛组织广场舞展演、大众合唱节、市民文化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推动各地以文化馆为主导,联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搭建文艺普及推广平台,把各级文化馆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建设一批中小学生课外美育基地,开展文化艺术普及课程。

  推出消费惠民措施,举办惠民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发放电子消费券,进一步激励市民进剧场、进影院、进书店、进商圈、进景区、进场馆。提高消费便捷程度,提升公共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鼓励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把文旅消费嵌入便民消费场所,打造群众身边文旅消费网点。

  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以党建为引领,推进“文化网格”工程,设立“文化网格员”,发动党员群众组建文化兴趣小组,开展文化互动活动。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展墙、文化景观等文化小品,开展文化特色小区评选活动。发展公共文化特色志愿队伍,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扩大文艺协会的规模数量,构筑文化志愿者人才队伍体系,激活区、街、社、网四级联动服务效能。组建民间文艺联盟,补充文化公益培训力量,实施“一人一艺”工程。组建“文化轻骑兵”,走家串巷“微文化”服务工程。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持续创新每年一度的文化惠民实事项目。打造市北“文化在身边”的服务名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意度。

  高效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营。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研究制定市场化运作标准和政策保障,通过“文化+商业”“文化+金融”等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场景化和市场化。发动社会组织和企业机构,开展文化活动、文化设施等文化项目“承包”服务工程,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满意”的方式,产生社会有效益、企业有利益、群众有收益的良性互动。

  6.文创产业与市场主体

  发挥领军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直播平台、直播机构、MCN机构和直播电商企业。组建新媒体产业发展联盟,搭建互联网文创产业人力资源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辅导、人才培训、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推动MCN机构和新媒体企业实现新一轮的“跳跃式”发展。聚焦时尚经济、青年经济发展,推动顶流文创IP引入,对接文创设计营销一体化平台,利用其强大的运营能力,突出围绕影视演艺、创意珠宝、艺术会展、电子竞技、网红经济等重点门类,提升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和销售能力,形成文创经济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积极发展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外观设计、动漫游戏软件设计等,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文博展览、制造业等对接,发展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生活消费品和文创产品,支持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文创空间、创客基地建设,开展文创示范购物街区、文创示范购物商店等创建,积极举办文创与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培育一批以文化资源开发为主营业务的龙头企业、知名设计机构,形成富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文博文创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出版、数字融媒与传播、数字文化内容、数字影视、数字文化装备及终端、智慧体育健身、智慧文旅娱乐等产业,加强网络文学、网络演出、网络影视、数字音乐、网络综艺、短视频等数字内容创作生产,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业,大力培育动漫领军企业,加强原创动漫创作,培育发展动漫展会、动漫街区、动漫演艺等新型业态,做强数字传媒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提升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新实验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壮大。市北区现有7个文化产业园区,其中青岛文化街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有企业54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4个,分别为青啤博物馆(共有企业1家)、青岛中联U谷2.5产业园(共有企业134家)、纺织谷(共有企业150家)、万佳文化创意园(共有企业89家);1910交运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有企业3家;青岛M2创意园为区创新创意试点园区,目前尚未开园,正在进行园区装修及招商工作。持续开展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园区认定工作,支持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办文化科技园或创客空间,建设一批特色新园区。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围绕重点文化产业,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区进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创意研发设计中心、文化产品展示体验馆、线上线下对接网络营销平台、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基地、文化产业众创空间等平台。

  提质升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加大文化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产业服务配套,筑牢优势产业载体,支持做优做强文创设计、人工智能、会展经济、观光打卡等相关功能。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潮流时尚的纺织谷文化科技创意空间。充分发挥青岛国际人工智能客厅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纺织谷为龙头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构筑工业特色文化产业矩阵。探索“整合+创新”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围绕青岛国际时尚城攻势,重点推进文化+时尚的珠宝产业、文化+科技的在线经济、文化+旅游的工业旅游快速发展。

  利用青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电影之都”的新名片,瞄准全国文化企业30强,依托总部经济相关政策,深化龙头企业招引思维。着重引入国内一流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团队、头部影视企业项目、平台级新媒体公司,充分发挥高增量龙头企业和项目对产业要素的布局和把控,优化匹配现有企业资源与场景,深化市北区文化产业链条建设,形成动态长链、补链机制,提升市北区差异化发展优势。

  目前市北区文化体育娱乐业规模以上文体娱类企业6家,包括万达影城、演艺集团、新兴体育馆、中联运动公园、泽艺影院,歌舞剧院。其中重点企业为青岛万达影城。开展“市北知名文化企业及文化企业家”推荐认定评选,加快培育具有品牌、创新、规模等特色优势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扶持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完善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互联网创业平台、交易平台等新型创业载体发展,拓宽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发展渠道,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集群。

  7.旅游设施与旅游营销

  推进城市慢行绿道建设工程,贯通后海沿海旅游观光慢道,建设七大历史文化街区漫游道,理顺历史街区人车分流交通体系;持续增加停车设施,加强全区不同停车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立规范化、统一的停车管理系统,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牌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以“主客共享”理念对全域公厕查漏补缺,对接“中国全域旅游厕所导航系统”APP,实现“一键导航”。

  强化疫后游轮营销。适时开发特色邮轮新线路产品,持续开展邮轮旅游宣传、推广邮轮旅游文化,拓展游轮航线、航次规模,提升青岛邮轮母港在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起点搭建公共文化线上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搭建市北文化“云服务”平台,将全区线下文化资源统一纳入线上管理,形成集“云点播”“云展示”“云评价”“云反馈”等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闭环服务体系。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线上云服务”,增加“微信点单”、“抖音话题”、“文化直播间”等线上互动板块。加强与国内各类互联网平台公司合作,提供市北“线上剧场”“远程课堂”“图书共享会”等内容丰富的线上文化活动内容,提升“云服务”品质。鼓励与网红团队(平台)共同策划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娱乐需求。

  持续加大新媒体营销。聘请专业运营商制定宣传营销方案,改造升级旅游网,开发手机客户端,开发微电影、微摄影、微音乐和微小说等网络产品,配备专业网络营销人员,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微营销”。增加热点话题营销。与携程、去哪儿、艺龙等OTA合作,在专业网媒上加强营销。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自媒体,聘请一批旅游达人,利用文字、图片和短视频,制造新闻事件,引发热门话题,把潜在客源的兴趣和热情吸引到市北旅游上来。

  针对重点客源城市品牌营销。利用主要客源城市社区网站的营销力量对市北进行文旅宣传,针对策划四组八大品牌:“胶州湾畔”、“国际邮轮”;“青啤原乡”、“纺上青天”;“欧陆风情”、“里院市井”;“七彩云街”、“立体街区”着力进行推介。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运作机制,集合政府、市场和社区的力量,推动市北区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需强化旅游协调管理和指导的作用。待条件成熟时,成立区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经济服务、发展和财政、规划国土、交通、城管、公共事业、社会建设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并对相关职能进行整合,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的宏观管理和职能调控。

  (二)政策保障

  制定出台文旅产业扶持政策。在整合前期既有政策的基础上,围绕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结合我区现有文旅产业资源,研究文旅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市北区文旅产业发展。

  1.推进邮轮补贴政策落实

  积极应对疫情的影响,帮助邮轮旅行社度过难关。落实质保金退缴业务;推进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减费降税政策的宣讲;落实青岛邮轮旅游奖励扶持政策。

  2.推出税费优惠政策

  制定《市北区文旅产业投资优惠政策》,在土地、水电等方面实行优惠定价,减少相关的规费,积极为企业向上级部门争取税费优惠和项目补贴,协助办理相关减税和补贴手续,减少投资商前期开发的负担,推动本项目快速启动和发展。

  (三)土地保障

  加大对旅游区旅游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适当预留旅游发展建设用地。制定土地扶持政策,划定旅游开发建设用地,制定建设用地供应办法,适应不同规模的旅游投资供给相应等级和规模的土地。在市北区滨海、山地区域进行不破坏植被类型的旅游开发的项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减免土地使用税。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四)资金保障

  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实施办法、文化产业扶持办法、市北文化之星等政策,出台考核、评价、奖励等一系列激励措施,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区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探索设立预算引导资金和发展基金,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多种金融资本进入文化建设和活动项目。加强土地空间保障,年度土地使用计划优先安排公共文化重大项目和优质文化企业落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从区财政中拨付资金,设立“市北区文旅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文旅产业风险投资公司,为相关文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积极策划和精心包装重大文旅产业项目,争取各种政策性贷款。要充分利用充沛的民间资本,引导这些资金投向生态环保与旅游开发。

  (五)人才保障

  实施“文化菁英”行动与“聚龙计划”、“平台聚才”行动,制定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培育、选拔、评定、引荐、交流、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建立文化聚才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北出”品牌基础上制定文化人才招引政策,打造“人才兴文”的文化品牌。成立市北区“文化专业人才库”,成立专家智库,编纂出版《市北区名人录》,以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和使用文化人才及其团队,为文化强区建设注入强大人才驱动力。深化与相关高校的全面合作,采取“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与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训、旅游规划、景区建设、酒店管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品牌、市场的优势,扩大市北区旅游的知名度。

  充分利用国际邮轮港区等商贸文化街区、广兴里等历史文化街区、纺织谷等文化产业园区、中央商务区等青年文创街区、海云庵等民俗文化街区、台柳路1907音乐街等时尚文化街区,建设打造门类多样、文化各异、人才荟萃的“文化工坊”,通过各类文化平台汇集文艺创作、演艺团队、非遗匠人、文创设计、企业管理等优秀人才。


  文件下载(PDF格式):关于印发《青岛市市北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文件下载(DOC格式):关于印发《青岛市市北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