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基建持续发力成经济新动能 105家上市公司2021年营收超2.23万亿
长江商报消息 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全球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拉动经济恢复增长,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我国首次明确并积极部署“新基建”,旨在发力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基建”热潮,这无疑将使绿色、智能制造各细分行业发展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又一年过去,新基建发展如何?长江商报记者梳理新基建产业链,关注代表公司,从点到面,展现行业公司加强研发力度,实现转型升级,释放发展潜能的面貌。
2021年前三季度,A股105家新基建概念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2.2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3000亿元。新基建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稳定提供压舱石和新的增长动能。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2020年新基建概念横空出世,引发全球关注。
公开消息中,对新基建较为一致的定位,主要涉及七大领域,即5G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
新基建是相较老基建而言的,上述七大领域,反映了基建产业的转型升级。
wind系统中,被列入新基建的A股公司共计105家。2021年前三季度,105家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2.2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3000亿元。与之对应的利润等也有明显增长。
分析人士称,新基建已经成为经济稳定的压舱石和新动能。
新基建概念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表现较为积极。2021年前三季度,105家公司研发费用合计为1117.51亿元,同比增长25.80%。
概念公司前三季平均盈利逾14亿
在全球疫情蔓延、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依然表现强劲,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公开消息称,中国经济带动了全球贸易和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韧性足,新基建板块表现较为明显。
wind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105家新基建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合计约为2.79万亿元,有83家公司实现了正向增长。增幅最大的是北京君正,其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1.70亿元,同比增长539.40%。
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正向增长的公司有94家,增幅最大的是国科微,其实现营业收入18.76亿元,同比增长398.75%。北京君正依旧是高速增长,其实现营业收入37.93亿元,同比增长208.85%。前三季度,105家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2.23万亿,同比增长16.38%。
净利润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105家新基建公司中,有75家公司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增速最快的是国科微,增速为119.18倍。其次,晶晨股份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也达到38.75倍。北京君正排名第三,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为27.33倍。此外,还有1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倍增,其中,用友网络的同比增速为9.14倍。富瀚微、华宇软件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在5倍左右。
如果说上述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倍增,与其上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那么,特变电工的高增长属于实实在在。其在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的净利润为15.56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为51.91亿元,同比增加约36亿元,增幅为233.67%。中兴通讯、徐工机械等,在净利润高基数情况下,也实现了高速增长。
盈利能力最强的是美的集团,净利润达234.55亿元。三一重工、海康威视、工业富联的净利润均超过百亿,海尔智家的净利润接近百亿。
新基建板块,有6家公司出现亏损,亏损金额最多的是寒武纪,主要是研发投入较高。
整体上,105家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合计为1506.42亿元,单一公司平均盈利14.35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5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正向增长,增幅最大的是鹏博士,其净利润为17.14亿元,同比增长36倍。晶方科技、美亚柏科、拓斯达等,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倍。净利润超过百亿的只有2家,分别为美的集团和三一重工。对比发现,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超百亿的公司数量同比增加2家。
整体上,2020年前三季度,105家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合计数为1235.60亿元,单一公司平均盈利11.77亿元。
对比发现,2021年前三季度,新基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21.92%。
研发费用超1100亿增逾20%
相对于老基建,新基建公司科技含量相对较高,代表了基建产业转型升级方向,这些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
2021年前三季度,105家基建公司中,研发费用超过亿元的有93家,超过10亿元的有25家,超过百亿的有一家,即中兴通讯,为141.71亿元。105家的研发费用合计为1117.51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研发费用为10.64亿元。
而在2020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超过亿元的公司有88家,超过10亿元的有17家,超百亿的仍然是中兴通讯,为107.91亿元。105家公司研发费用合计约为888.3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研发费用为8.46亿元。
对比发现,2021年前三季度,105家公司研发费用整体上同比增加229.21亿元,增幅约为25.80%。
从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看,2021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寒武纪以316.72%的比例居首,上年同期,其为274.98%,亦为当期比例最高者。整体而言,2021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同比变化最明显的公司赛微电子,2021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为1.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3.41%。上年同期,其研发费用约为0.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6.65%。
赛维电子自称是全球领先的MEMS芯片专业制造厂商及GaN材料及芯片厂商,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4亿元,同比增长9.21%,净利润0.88亿元,同比增长18.49%,而公司研发支出1.9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122.47%。
研发费用唯一超百亿的中兴通讯,在不断巩固传统主业,积极开拓第二增长曲线。公司董事长李自学在2022年新年致辞中表示,深度参与国内5G规模建设,运营商市场格局稳步提升,海外市场稳健经营,政企业务快速增长,终端业务持续恢复,新业务加速布局,坚持技术领先,在芯片、算法、基础软件和架构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强化核心竞争力。作为数字经济筑路者,中兴通讯继续“固本”,保持以运营商业务为主的第一曲线的稳定增长。同时,公司加大“拓新”,让以政企、消费者、新业务为主的第二曲线快速拉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朝着“世界500强”的目标迈进。
基于此,公司研发支出较多。去年前三季度达到141.71亿元,同比增长31.32%,高于营业收入的同比增幅13.08%。
全球安防龙头海康威视,去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支出为60.63亿元,同比增长27.88%。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556.29亿元,同比增长32.38%,净利润109.66亿元,同比增长29.94%,双双保持快速增长。
特变电工布局三大主业寻协同效应
五年投86亿研发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老牌设备企业特变电工(600089.SH)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三大主业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特变电工原本主要从事变压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今,公司除了变压器业务外,还有电线电缆、煤炭开采及火力发电、热电、光伏逆变器、风电光伏工程等业务,形成了全产业链。
特变电工的三大主业协同较为明显,新旧能源业务、风电光伏业务、电线电缆与变压器等,均能协同。
公司还在积极布局。去年11月,特变电工曾宣布,拟投资60亿元,建设年产40万吨高纯工业硅和5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
受益于光伏行业建设如火如荼,特变电工频频揽下大单,经营业绩也大幅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51.91亿元,同比增逾2倍。
二级市场上,特变电工也表现抢眼,2021年初至年底,股价从9.94元/股涨至21.17元/股,涨超一倍。
股价与业绩齐齐倍增
产业转型升级后,特变电工的经营业绩与股价比翼齐飞。
今年1月6日,A股市场上,沪深及创业板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跌,特变电工的股价波动幅度也较大,但在全天交易结束,收涨0.25%,股价为19.76元/股。
K线图显示,2021年初,特变电工的股价为9.94元/股,9月7日最高达29.96元/股,最大涨幅为201.41%,市值也一举突破千亿大关。随后,股价有所回落,但今年1月6日的收盘价较去年初的股价,也接近翻倍。
与股价表现出色相对应的是,公司对外释放的基本面持续向好。
去年前三季度,特变电工实现的营业收入为391.68亿元,同比增长32.65%;净利润51.91亿元,同比增长233.6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39.73亿元,同比增长246.06%。这一业绩水平创下历史纪录。
从单个季度看,去年一二三季度,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1.19亿元、9.87亿元、20.85亿元,同比增长414.62%、94.22%、227.92%。同期扣非净利润为5.36亿元、14.14亿元、2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47%、214.65%、482.82%,同比环比均为快速增长。
对比去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数据发现,公司主营业务和非经常性损益均出现快速增长。其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是投资收益。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取得的投资净收益为2.84亿元,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11.36亿元,合计为14.20亿元。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主要是投资南网能源,持股比为3.97%,为其第四大股东。去年上半年,南网能源登陆A股市场。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也在明显增强。根据去年半年报披露,对业绩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新能源业务。上半年,公司新能源产业及配套工程收入65.60亿元,同比增长144.65%,毛利率29.23%,同比增加13.58个百分点。新能源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9.17%。
公司解释称,新能源产业及配套工程收入大幅增长、毛利率上升,主要是多晶硅价格上涨及销量增加所致。
备受关注的是,特变电工频频揽下巨额订单。2021年9月22日晚间,特变电工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签订了重大销售合同,2022年1月至2026年12月期间,新特能源将向A股公司双良节能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公司销售合计8.22万吨原生多晶硅,总金额高达154.58亿元(不含税),占特变电工2020年度营业收入的35%。
而在此前的9月15日、3月11日,公司相继与东海晶澳、青海高景等签下订单,累计订单金额约为860亿元。
加码研发有效授权专利1472项
股价与业绩均实现倍增,是特变电工此前产业布局的结果。
特变电工的前身是特种变压器厂,迄今为止,变压器一直是公司主要产品。公司还积极延伸产业链,布局了电线电缆业务等,从而构成了输变电主业。目前,这一业务升级为新基建的特高压业务。
大约从2000年开始,特变电工进军光伏领域,设立新疆新能源。2007年,光伏业务出现在公司的主营业务中。2008年,公司牵手峨眉半导体布局多晶硅业务,出资3亿元设立特变电工多晶硅有限公司,投资建设1500吨/年多晶硅项目。
2008年后,特变电工持续加码布局新能源业务,坚持“风光并举”。目前,公司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多晶硅、逆变器的生产与销售,为光伏、风能电站提供设计、建设、调试及运维等整体能源解决方案。
特变电工的新能源布局特点为,上游做多晶硅,下游主要做风电和光伏的工程业务,形成了完整业务体系。
能源业务是特变电工的第三大业务,其能源业务主要为煤炭开采及火力发电、热电。公司投资建设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昌吉2×350MW热电联产项目、准东五彩湾北一电厂2×660MW坑口电站项目等。公司能源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存在协同效应,已经形成了“煤电硅”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产业链,通过前端煤炭资源和电厂的利用,降低了多晶硅的生产成本。
特变电工持续进行产业布局,新能源业务日益突出。去年11月5日,公司披露,其与达茂旗人民政府签署了《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书》,计划投建年产40万吨高纯工业硅和5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
公司称,此举是确保新特能源内蒙古高纯多晶硅绿色能源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供应链安全,充分发挥公司大型光伏、风电资源开发优势。
当然,在大力布局新能源业务之时,特变电工并没有荒废传统的特高压业务。据披露,公司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套管优化设计平台,实现了特高压直流套管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公司完成首个国产化±1100kV 换流变压器出线装置的研发,打破套管、出线装置等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为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特变电工在研发方面花费不少。
2012年开始,公司年度研发支出均超过10亿元,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研发支出合计为86.27亿元。
2021年上半年,特变电工新增授权专利98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截至2021年6月底,公司共有有效授权专利1472项,其中发明专利370项。
视觉中国图
国网信通重组转型专注数字新基建
发力能源互联网研发费用三年超6亿
●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
在“数字新基建”和国家能源转型新战略背景下,国网信通(600131.SH)沿着能源智慧化服务主线,建设新型数字算力基础设施平台。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国网信通原名岷江水电,2019年底响应国企混改,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实控人国家电网将信产集团旗下四家有着云网融合技术的公司注入其中,力图将国网信通打造为以云网融合业务为主的上市企业。
在去年年底的股东大会上,国网信通董事长杨树表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释放出加速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强烈信号,引领新一轮能源革命,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进入快车道。国网信通将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下的电网市场和以电为延伸的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市场,做大做强电力数字化服务、企业数字化服务、云网基础设施三大业务板块。
云网融合业务营收占比达99.7%
资料显示,国网信通原名岷江水电,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的集发输配售于一体的电力企业,销售区域主要包括阿坝州汶川县、茂县以及都江堰部分区域。
曾经的岷江水电发展相当一般,业绩犹如过江波浪一般起伏不定,2013年一度亏损1.62亿元,2014年-2017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6亿元、1.27亿元、1.64亿元、8002万元。
2019年,岷江水电响应混改要求,在当年12月完成重大资产重组,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和对外募集配套资金的形式,将除公司福堂水电40%股权、阳光电力9%股权外的所有资产置出,并置入中电飞华、继远软件、中电普华、中电启明星四家公司100%股权。
据悉,以上四家公司有着云网融合技术,也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电力行业信息通信业务的企业。自此,岷江水电主要业务由原来传统的发配售电转变为新型信息通信业务,涵盖云网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应用,并更名为国网信通。
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后,国网信通的实际控制人虽然仍为国家电网,但其第一大股东变更为了信产集团,据悉,其是国家电网旗下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提供商,设立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信息通信建设和智能电网发展,而注入国网信通的四家标的公司,本身也是属于信产集团。
可以看出,国家电网似乎已经明确了国网信通未来的发展方向——云网融合。而为了保障未来国网信通在云网融合业务方面的核心地位,信产集团和国家电网分别承诺,对于南瑞集团和智芯微电子等有和国网信通业务重合情况的国网系公司,将在5年内通过业务调整或重组等方式消除同业竞争。
重组后的国网信通摇身一变,四家优质资产助力公司业绩平稳上行。2018年-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分别实现4.08亿元、4.87亿元、6.07亿元、3.71亿元。
面对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融合的大趋势,2020年6月国家电网发布“数字新基建”十大重点建设任务,聚焦大数据、物联网、综合能源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2020年总体计划投资约247亿元,预计拉动社会投资约1000亿元。
国网信通在云网融合方面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收获。2019年,国网信通云网融合业务营收录得66.64亿元,占收入比例为86.09%。到了2020年,其云网融合业务营收达到69.9亿元,收入占比达到99.7%。
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远超同类公司
有着国家电网的背书,国网信通在研发方面也不吝投入,远高于国电系统内的其他上市公司。
2018年-2021年前三季度,国网信通研发费用分别为2亿元、2.31亿元、2.42亿元、9319万元,三年合计超过6.73亿元。
从研发人员来看,2019年其研发人员的数量为761人,研发投入3.82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2.31亿元、资本化研发投入1.51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4.92%。
2020年,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减少至662人,但研发投入反而增加至4.13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2.42亿元、资本化研发投入1.71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5.9%。
此外,2019年、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分别为39.58%、41.44%,同期,国电系统内的其他上市公司中,国电南自这一指标分别为23.58%、18.72%,中国西电分别为22.83%、19.87%,国网英大分别为11.41%、15.92%,国电南瑞分别为4.38%、7.31%。国网信通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远超同类公司。
持续的研发投入也为国网信通带来了不错的成果。
在电力数字化应用方面,目前,国网信通已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惠风溪智慧能源小镇构建分时、梯度的虚拟电厂系统,装机容量约75MW,可调负荷达36MW;在输电、变电、调度、供电、安监等数字化服务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平台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电网客服数化方面,支撑营销2.0江苏试点全业务基础版成功上线,支撑网上国网注册用户数突破1.6亿,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500万,推动公司在电力营销数字化领域成为核心厂商;支撑省级新一代电力交易系统建设,已在国家电网6家省(市)公司部署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国网信通还开拓网外电力运营服务市场,面向物流车辆、网约车、出租车等运营车辆市场,打造充电运营网络服务平台,已接入充电场站141座,其中自建自营场站54座。
责编:ZB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