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逻辑
三医联动,医改不断深化。从政策本身而言,我们认为未来将更为聚焦于已出政策的持续落实和精细化管理。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支付端医保局主导“三医联动”持续优化结构,不断推动医保实现战略性、导向性购买,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
支付端,医保制度日趋成熟精细化,药品准入谈判逐渐常态化。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经历了5个主要时期。从2017年起,中国开始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保制度。2017年至今,多项政策密集发布,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成立,并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从2020年起,医保动态调整机制开始实施,医保谈判成为每年一次的常态化医保调整准入机制。回顾历年的医保谈判结果,我们发现,近年医保谈判成功率较高,药品借助医保实现以价换量。
供给侧医药评审,获批新药数不断攀升,化药生物制品仍为主流。2017年以来,每年获批的创新药数量相对于之前有两倍以上的提升,2021年共有91个创新药获批,创造了历史新高。从国产/进口比例来看,2017年至2021年国产创新药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获批的国产创新药首次超过了同年获批的进口创新药。按照药物类别来看,化药和生物制品仍占主流。
上游医药研发投入持续上升,百济、恒瑞和复星处于前列。以A股上市医药公司为例,2015年A股上市的医药公司的研发支出总规模仅为189亿元,而2020年A股上市的医药公司的研发支出总规模达到690亿,五年间CAGR高达29%。研发支出TOP10的A股上市医药企业中,尚未盈利的百济神州以89亿元的研发支出位列第一,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紧随其后。
创新药研发管线丰富,且具备一定梯度。目前,国内有大量处于临床研发中的创新药,从研发阶段看,处于I期的创新药数量最多,处于III期的创新药数量最少,符合创新药研发的自然进程。获批IND的创新药数量在2015年至2019年基本保持稳定,但近两年有明显提升,其中国产创新药的数量和占比也在近两年稳步提升,反映了国内医药创新研发的趋势和能力。
投资建议
看好中国医药创新,建议关注医药创新及创新产业链方向。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