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深度研究:绿电引领能源,氢能加速碳中和技改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韩其成)

1.碳达峰,新基建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过去十年全球范围内的光伏度电成本降幅超过90%,与风电、天然气、煤电及核电相比降幅最大。目前光伏发电已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能源,根据 IEA 预测,2021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达290GW。其中,新增光伏装机占到总量一半以上,其次是风能和水电。全球光伏发电将逐渐进入“一毛钱一度电”的时代。

2021年1-9月,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556万千瓦(同比增37%),其中光伏电站91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1641万千瓦。到2021年9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78亿千瓦。2021年1-9月,全国光伏发电量24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0%;利用小时数919小时,同比增加3小时;利用小时数较高的地区为东北地区1141小时,华北地区1010小时。

硅料供给短缺/价格高企,2022年硅料产能释放带来成本下降。硅料生产存在前期技术壁垒较高、建设及爬坡周期较长(建设周期14-18个月,爬坡周期6个月)等特点,其供给短缺是光伏产业链下游装机的主要制约因素。前三季度硅料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50%,光伏组件价格年内最高涨至2.05元/w。据隆众资讯统计,2021年预估全年硅料产量约在48万吨左右,较2020年预计增长近9万吨。预计2022年Q1~Q4,我国多晶硅累计产能将分别达到74.4万吨/年、87.4万吨/年、97.4万吨/年以及123.4万吨/年。

组件占光伏电站成本最大,价格下降利好下游装机需求增加。光伏电站中,组件成本占比最大,约为52%。若组件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抑制下游装机需求。

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48.2GW,同比增长60%。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共计25.56GW(+37%)。中国当年新增和累计光伏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规模持续领跑全球。

预计2022年国内新增68GW/全球203GW,到2025年国内新增CAGR+16%,全球CAGR+18%(中枢值)。据CPIA预测,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60-75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80-225GW;202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乐观情况下将达到110GW(CAGR+18%),保守情况下将达到90GW(+13%)。到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乐观情况下为330GW(CAGR+20%),保守情况下为270GW(CAGR+16%)。

2021年1-9月,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1643万千瓦(+18%),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1261万千瓦(+2%)、海上风电新增装机382万千瓦(+142%)。从新增装机分布看,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占比约60%,“三北”地区占40%,风电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

根据GWEC预测,十四五末中国风电新增装机195GW,CAGR+29%,年均新增装机约40GW。 2020 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超过 54GW,新增并网容量 72GW。依据IRENA的预测,如果要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每年的新增风电装机要达到280GW。根据INERA 的预测,2030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将达 2,015GW,其中陆上 1787 GW,海上 228 GW;2050 年全球装机容量达 6044 GW,其中陆上 5044 GW,海上 1000 GW。

2020年我国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1.56GW,是2019年新增量的2.5倍,累计投运3.3GW(+91%)。主要受益于技术的突破,突破了1500元/kWh系统成本的拐点。根据CNESA预测,保守情况下,2021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可达5.8GW,到2025年累计投运规模可达 35GW,十四五期间复合增速57%。

电化学储能主要分为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钒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占电化学储能比重89%以上。BNEF数据表明,电池储能项目的基准LCOE已跌至150美元/MWh,约为两年前的一半。2010年到2020年间,全球锂离子电池组平均价格从1100美元/千瓦时降至137美元/千瓦时,降幅达89%。相比其他电化学储能方式,锂离子电池性价比高,占据主导地位。

碳达峰等政策要求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2021年4月1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碳达峰方案》指出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

2020年,22条特高压线路年输送电量5318亿千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2441亿千瓦时,同比提高3.8%,

可再生能源电量占全部输送电量的45.9%。国家电网运营的18条特高压线路输送电量4559亿千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1682亿千瓦时,占输送电量的37%;南方电网运营的4条特高压线路输送电量759亿千瓦时,全部为可再生能源电量。

根据2021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方案》,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

随着电力市场角色分工成熟度提升,企业通常分为投资商、开发商、工程商、运维商四种角色,根据不同的角色定位,在整个电站开发过程中依靠不同的竞争优势分工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角色之间是完全切割的,不同的角色交叉使得上下游的链接越来越紧密,一家企业为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形成长期的商业价值,有时候会承担多种角色,形成综合性、差异化竞争。

以国电投、中国电建等为代表的央企具备政府关系、资源开发、低成本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投资商、工程商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部分工程商也依靠项目资源拓展下游运维业务。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一种将光伏与建筑结合的前沿技术,相比传统的光伏组件与建筑结合(BAPV),更强调一体化和集成化,具备发电、装饰、防水等多种功能,是低碳转型下的必然选择。从建筑结构看,BIPV主要应用于屋顶、围护、幕墙。

根据《中国建筑光伏分布式应用情况调研及发展规划(2025-2050)》预测到2025年全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可安装容量可达到44GW,按每瓦2.5元计算,十四五可预测的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

从需求端看,制造业盈利维持高景气,地产边际改善,基建有望发力。前10月制造业固定投资累计同比14.2%,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39%维持高景气。预期2022年制造业企业维持相对高景气。地产政策边际修复,经济下行基建有望发力。

从成本端看,钢价下跌或提振钢结构企业盈利水平。以上海H型钢为例,2021年5月钢价涨至年内最高点6300元/吨,前五月涨幅超过47%,此后钢价目前降至约4700元/吨。原材料价格波动给钢结构企业盈利带来不稳定性,2022年钢价下跌或有望提振钢结构企业盈利水平。

碳达峰下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根据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加快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实现碳达峰,行业政策陆续出台。

12月3日工信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出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规划指出,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同时,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粗钢、水泥、乙烯等重点工业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2050年制氢成本将大幅下降,氢能经济产值超十万亿。按“双碳”计划的设想,2030年和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715万吨/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分别为5%/20%。据《白皮书》测算,2050年我国氢能年经济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燃料电池车产量将达到520万辆/年,固定式发电装置2万台套/年,燃料电池系统产能550万台套/年。按照此目标,2050年我国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拉动33万亿元经济产值,且预计2050年平均制氢成本不高于10元/公斤。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发电,其中工业占比最大。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领域用氢600万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020年我国加氢站约118座投用比例85%,到2025年建设约1000座,到2035年建设至少5000座。截至2020年,我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118座,投用比例约为85%。根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我国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1000座,氢燃料成本下滑至40元/kg,到2035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5000座,氢燃料成本下滑至25元/kg。

一个加氢站总投资额约为1200-2180万元,加氢站市场规模2025年或将达200亿,2030年将超千亿。加氢站的投资额大约是普通加油站的3倍左右,其中设备购置的费用大约占总投资额的40-60%左右,而且主要依赖进口。高昂的投资额和相对漫长的回收期是制约加氢站建设的重要原因。目前加氢站处于产业发展的前期,补贴力度较大,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加氢站的建设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若2025年建成1000座加氢站,每个加氢站建设成本以1200-2200万元计算,则2025年中国加氢站的市场规模约120-218亿元。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加氢站在2050年将超万座,若以平均单个加氢站800万元的投资额计算,则2030年中国加氢站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2.传统基建链

预期四季度和2022年上半年经济处于下行通道,预期政策将更加明确和积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这样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根据我们宏观团队的观点,预测2022年Q1-Q4广义基建投资增速5.5/5.2/8.2/5.8%。2021 年1-10 月份,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增0.7%,单10 月同增-4.6%,环增-0.1个百分点;狭义基建投资累计同增1.0%,单10 月同增-2.4%,环增4.1个百分点。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在上半年发力后下半年不及预期,预期2022年基建投资增速将触底回弹。

我们认为持续性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行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护城河。2021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30.6%,连续八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建筑行业研发投入全行业第一。从各行业历年研发费用看,建筑行业远超电子、电新、通信等行业,约为电新行业的2倍左右,是全行业第一,足以说明其科技属性和研发实力。

近年来,建筑央企的研发费用占建筑行业的85%以上,而且有不断提升的趋势,说明建筑央企的研发实力进一步加强,龙头效应愈加明显。

首批基建REITs发售,募集规模314亿,将拓宽基建资金来源、推动基建运营资产价值重估。1)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彰显REITs的重要性,首批基础设施REITs于5月底相继启动发售,募集规模总计314亿元;正在受理项目包括中国铁建(渝遂项目)、中国交建(武深高速嘉鱼至通城段)等。基建REITs将拓宽基建资金来源,为险资等进入基建领域提供渠道,推动基建新项目落地及在手项目推进,利好基建提速;将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3)基建REITs将盘活存量基建资产、推动基建运营资产价值重估。

基建REITs将改善建筑公司ROE及现金流,助力打造良性商业模式闭合循环。1)基建REITs拓宽基建资金来源,利好建筑公司尤其是基建公司新签提速及在手项目推进提速;2)建筑公司传统商业模式是垫资施工及加杠杆,对银行贷款需求较强,因此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周转率较低、资金循环效率较低;且缺少有效的退出渠道;3)基建REITs将盘活建筑公司存量基建资产,提高资产周转效率及资金循环效率、降低资产负债率、推动可持续发展;且可改善现金流及ROE;4)补足退出机制后,建筑公司将形成良性商业模式闭合循环。

3.传统地产链

房地产开发投资前10月同增7.2%、单月同比下降5.4%。土地购置面积前10月下降11%、单月同比下降24.2%。1) 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4934亿元,同比增长7.2%;比19年同期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住宅投资94327亿元,增长9.3%。2)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430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比2019年同期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3.6%。3)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428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房屋新开工面积166736万平方米,下降7.7%。

政策边际改善,政治局会议指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1)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2%,整体保持稳定。个人住房贷款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投向住房租赁市场的贷款同比增长61.5%。(2) 前期银保监会表示要毫不松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3)12月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碳达峰下,装配式装修采用预制构件,现场采用标准化干法作业,可实现高效率拼装且节省大量人工,加之更多厂商开始大力应用节能环保材料,可有效降低能耗及污染,积极响应碳中和碳达峰政策对于绿色建筑的要求。

从下游应用端看,根据住建部公布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装修分值较大占比30%,而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外装由于技术难度高等现状难以达到50%的装配率,因此装配式装修成为提升装配率的有力方式。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