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对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出多项具体要求,成为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坚持标准先行,国际标准成为各国竞争焦点
《规划》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了分析: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和欧盟“工业5.0”等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在激烈的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标准成为了全球工业大国关注的焦点。标准是新技术快速占领市场的重要载体。只有实现标准化,产品的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全生命周期才能有效协同互动。
我国在提出发展智能制造以来,通过注重标准化顶层设计、加强标准供给、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多措并举,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规划》系统总结了我国“十三五”期间的各项成果,包括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285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8项等。“十四五”期间,标准化依然是推动智能制造的重要发力点。《规划》部署的第四项重点任务“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中,首要工作就是“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提出“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方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
结合《规划》部署,“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对我国现有存量标准进行优化,提高标准的质量和协调性、可操作性,根据细分行业现状从需求侧制定高质量标准,充分连接供需双方,有效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例如“十三五”期间制定了数百项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标准草案,其中已立项的数字化车间国家标准涉及开关设备、动力电池、船体零部件制造、机器人制造等不同方面。如何提升这些标准与基础标准的协调性,如《数字化车间 通用技术要求》、《智能工厂 通用技术要求》等,保证标准内容与要求的一致性,将成为“十四五”阶段优化存量标准的重要任务。
二、注重顶层布局,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化统筹协调
为了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中国工程院等部门于2016年共同组建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有效支撑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建设纺织、石化、建材、汽车、电力装备等细分领域的行业应用标准体系,深化各行业标准化协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就绪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对国际国内协同、国内各行业协同的施力方向。
在国际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核心国际组织同样非常重视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和领域协同。ISO/TMB(技术管理局)于2017年成立ISO/SMCC智能制造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ISO在智能制造的相关工作,编写智能制造用例,展示如何结合不同的技术、资源和领域。2021年8月,ISO/SMCC发布《智能制造白皮书》,提出了ISO推进智能制造概念的路线图。
IEC/SMB(标准管理局)于2018年成立IEC/SyC SM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负责智能制造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及基础标准制定。中国作为IEC/SyC SM发起国之一,深度参与各项工作,承担了顾问组(CAG)核心成员、案例和IT工具工作组(WG1)召集人等关键职务,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布局。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作为IEC/SyC SM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组建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并于2021年12月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期间宣布成立,负责为我国参与IEC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政策咨询和支撑。未来将基于专家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发挥行业力量,协同推进国内外标准体系建设,深度参与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
三、对标国际水平,聚焦新技术研究与标准研制
《规划》提出“推动数字孪生、数据字典、人机协作、智慧供应链、系统可靠性、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一体化等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满足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
对于这些关键技术,近年来也得到了IEC/TC 65(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84(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技术委员会)、ISO/IEC JTC1(信息技术联合技术委员会)等智能制造国际标准核心组织的重视,围绕智能制造前沿热点技术进行讨论,制定了一批相关的国际标准。
同时,国际组织间的协同合作也日益频繁,尤其是对于基础关键技术。IEC/SyC SM与ISO/SMCC联合成立OF1标准图谱开放论坛组,IEC/TC 65与ISO/TC 184联合成立JWG21智能制造参考模型联合工作组,分别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图谱及参考模型研究;IEC/TC 65于2021年成立AG4属性和公共数据字典协调顾问组,与IEC SC3D(产品分类属性和标识)、eClass协会等组织共同推进公共数据字典国际标准研制。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我国相关标委会积极组织国内科研机构、企业和用户,将智能制造科研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例如《工业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可靠性 第2部分:系统可靠性》《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一体化生命周期要求》《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 概念和术语》《智能制造用例模板》等,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成果。
“十四五”期间,应充分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重点研制国际接轨的典型智能制造装备公共数据字典标准,加快建设完善各行业统一的智能制造公共数据平台及核心产品、装备、工艺基础数据库,奠定坚实的数字化基础。充分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开展新技术应用要求标准研究,推动新技术与不同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加强标准化工作与国家科技项目联动,形成标准研制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深化开放合作,推动我国技术和方案“走出去”
《规划》在保障措施中特别强调: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攻关、标准研制、示范应用、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合作。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合作机制,鼓励智能制造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走出去”。
“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一贯主张。“十三五”期间,在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不断深化与各国智能制造战略对接,围绕产业、标准化、人才培养、示范园区等重点方向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标准化工作以“协商一致”为重要原则,国际标准更是要求具有“全球相关性”,因此,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对我国尤为重要。
“十四五”期间,应继续深化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中法产业合作圆桌会议、中日智能制造研讨会等已有合作机制,保持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双多边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技术研究、标准研制、示范应用、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多层次合作。同时,继续推动与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合作机制,促进国家标准与国外标准互认,实现我国标准在海外工程中的应用实践,带动我国技术和产业“走出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