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1年,“双碳”政策体系基本框架已搭建完成。步入2022年,各项政策将不断细化并开始落地,在先立后破的过程中,少不了新与旧的矛盾,少不了立与破的磨合。下一步,更多更细化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如何探索落地?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央企碳中和线路图出炉: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超50%;原材料工业五年规划首次发布:“十四五”粗钢、水泥等产能只减不增;首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出版,专设应对气候变化分编;《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1)》发布:深圳高居首位,成都、杭州、武汉等单项指标亮眼。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央企碳中和线路图出炉: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超50%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编制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等5个方面展开部署,明确到2025年央企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
国资委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中央企业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了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到2030年,中央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60年,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有力推动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
该指导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中央企业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绿色环保企业集团,培育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还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优化非化石能源发展布局,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业务占比。
21低碳快评:央企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环节的低碳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尤其是在能源行业,央企的引领作用巨大。指导意见以长线的角度,专门对央企“双碳”工作进行了全局安排和指导,将“双碳”作为央企转型发展的重点因素,与此前“双碳”背景下经济发展转型的各项安排保持一致。随着此次国资委发文进一步明确央企“双碳”目标,预计央企在低碳、零碳、负碳的科技攻关力度上将再次加码。
2、原材料工业五年规划首次发布:“十四五”粗钢、水泥等产能只减不增
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到2025年,粗钢、水泥等重点原材料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建立原材料工业耦合发展园区,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
在“双碳”背景下,原材料工业的减排控产要求变得更为细化: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水泥产品单位熟料能耗水平降低3.7%,电解铝碳排放下降5%;重点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总量实现双下降,各行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新建项目满足超低排放标准;研究建立运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等手段遏制过剩产能扩张的约束机制;实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探索建立钢铁等行业错峰生产机制;实施节能审查,严格控制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燃料煤耗量。
21低碳快评:在统一规划的引导下,我国原材料行业将会构建成互为支撑、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产业耦合发展体系。未来需要以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为纽带,来推动原材料工业各行业间耦合发展,形成循环经济。
3、首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出版,专设应对气候变化分编
近日,国内首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出版发行。这份专家建议稿包括7编,分别为总则编、污染防治编、自然生态保护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编、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编、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综合利用编、应对气候变化编。
其中专门设置应对气候变化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以立法的形式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还设定了气候变化环境影响评价。
21低碳快评:2021年,环境法典立法研究工作明显提速,但环境法制碎片化导致了已有环境立法之间的重复和冲突。由于我国环境立法采用分散式立法模式,不同部门起草的法律更多体现部门利益,同时也产生相互重叠冲突、重复立法现象,为法律遵守和执行带来困难。生态环境法典化有利于解决现存矛盾与争议,统筹和理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4、《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1)》发布:深圳高居首位,成都、杭州、武汉等单项指标亮眼
2021年12月31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1)》。其中,深圳高居榜首,北京、广州、上海排在2、3、4名,一线城市包揽前四,成都、杭州、武汉紧随其后,单项指标亮眼。
为了评估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其在不同维度表现出来的减碳潜力,还有目前仍存在的短板,报告选取了22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考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厦门、杭州、宁波、苏州、青岛、武汉、昆明、沈阳、大连、南京、合肥、济南、长沙、成都、西安和郑州,绝大部分为三批低碳试点省市。
在22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深圳以较大优势高居榜首,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武汉、合肥、南京、沈阳分列第2-10名,一线城市实力强劲,成都、杭州、武汉等不容小觑。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占绝对优势,中西部城市整体排名靠后,反映出城市发达水平与净零碳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1低碳快评:城市是实现碳中和的主体,也是开展碳减排行动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主阵地。一些城市已经明确提出了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表,甚至部分城市正在以特定的方式探索深度脱碳路径,为迈向“净零碳城市”打下基础。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或迎来新一轮洗牌。尽早实现净零碳发展的城市,将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潮流,重新书写城市发展的逻辑。
5、电网并行:适应新型电力系统主体多元,源网荷储良性互动
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和《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
《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重点对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发电侧并网主体、新型储能、用户可调节负荷等并网管理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新增明确二次调频、调压、新能源场站、新型储能和用户侧可调节负荷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内容。
《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扩大电力辅助服务新主体。由发电厂扩大到包括新型储能、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聚合商、虚拟电厂等主体,新增了对新能源、新型储能、负荷侧并网主体等并网技术指导及管理要求。
21低碳快评: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电源结构、网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电力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清洁能源发展迅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仅通过发电侧单边承担整个系统辅助服务成本,已无法承载系统大量接入可再生能源产生的需求,与此同时,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等新产业新业态也亟须市场化机制引导推动发展。上述两项文件的发布,将帮助应对我国电力系统中迅猛增长的风光新能源电源占比,疏通电力系统服务成本向下游传导,推动网源荷储共同发力。
6、全国碳市场2021年度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以54.22元/吨收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众号“全国碳交易”2021年12月31日发布消息,自7月16日启动至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3,077.46 万吨,累计成交额 14.51 亿元;大宗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 14,801.48 万吨,累计成交额 62.10 亿元。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96%。超过半数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了市场交易。
2021年,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年成交量30,774,596吨,年成交额1,451,471,161.73元,最高成交价62.29元/吨,最低成交价38.50元/吨,本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31日)收盘价为54.22元/吨,较启动首日(7月16日)收盘价上涨5.84%,较启动首日开盘价48.00元/吨上涨12.96%。大宗协议年成交量148,014,754吨,年成交额6,209,758,861.26元。
21低碳快评: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较为充裕,重点推进了多方面的制度体制建设。全国碳市场大部分时间交易不活跃,有大约75%的交易发生在12月,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等都较为单一,很多企业都处在持有观望状态。“十四五”期间,还有7大高排放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更多形式碳交易产品的推出,未来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将逐步提高,碳价也将处于总体上涨的趋势。
7、生态环境部: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电子废物污染问题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中国电子废物环境综合管理(2012-2021)》提出,要建成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为核心的电子废物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增强提升处理技术水平,中国的电子废物处理行业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得到延伸,价值链获得提升,企业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落实落地,拆解处理工艺流程标准规范,拆解处理技术不断革新,科技赋能应用成效显著,引领整个再生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该项文件指出,中国的电子废物环境管理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全方位构建电子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体系,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电子废物污染问题。
21低碳快评:近年来,在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中国电子废物回收处理等低碳环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加速融合,产业的减污降碳潜能持续释放,创造了一大批由此衍生的“绿色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高度统一。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上述工作或将进一步扩大规模或加快推进速度。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央行孙国峰: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已发放
2021年12月30日,人民银行举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2021年央行并行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比例是60%,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支持比例为100%,利率均为1.75%。目前两个工具已经顺利落地。央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21低碳快评:2021年初以来,碳减排支持工具一直为业内关注,两个工具的落地既各有侧重,也有共同点,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重点支持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两个工具的落地将助力引导行业科学有序减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赖晓明:抓紧组建全国碳交易机构,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市场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上海环交所在抓紧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的组建工作。未来,全国其他8个试点省市政府指定的出资机构也将入场。其中,既有原有的地方交易所,也有各地方政府指定的相关企业。
赖晓明表示,上海要发展碳金融市场。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与联动发展,促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各类场外和场内衍生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丰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增强碳金融市场活力。
21低碳快评:碳排放权交易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上海要发展碳金融市场,推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与碳市场的深度融合,发展低碳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可期。
3、江苏省设立双碳基金重点投资绿色产业
12月30日,江苏省发布《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投资基金子基金申报指南》,其基金投资领域包括绿色能源领域、绿色制造领域、绿色交通领域、节能降碳新材料领域、绿色建筑领域、农业领域、零碳负碳排放领域、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领域。其中,前四项为重点投资领域。
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投资基金均由省政府投资基金发起设立,出资比例上,省政府投资基金在单支子基金中认缴出资额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出资比例不超过该子基金认缴出资总额的20%。
21低碳快评:江苏省双碳基金作为该省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子基金管理,是江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支撑,将重点支持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培育壮大节能降碳产业、促进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及节能新材料发展、提升碳汇能力。
4、《企业碳评价标准》:覆盖联想、蚂蚁等十几个重点行业龙头企业
12月24日,《企业碳评价标准》(T/CGDF 00026-2021)正式发布,首次提出碳码、碳票等概念。该标准是国内第一个跨行业的减碳团体标准,也是首个由需求侧牵引的企业减排标准。该标准从战略、产品、组织行为、研发投入及生产技改、供应链、碳公益、信息披露七个方面对企业开展“碳评价”,由评审专家组进行评价和审定,将对评分超过合格线的企业颁发“企业绿标签”。
该标准覆盖新奥集团、德龙集团、广联达、玖龙集团、联想集团、美的集团、蚂蚁集团、TCL集团、药明康德等十几个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
21低碳快评:该标准为企业进行“碳评价”提供了可具体落实的路线图和工具箱,有利于企业找到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掌握主动权,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撰稿:21碳中和课题组研究员 李德尚玉、王晨
统筹策划:李博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