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双料冠军前海开源基金崔宸龙:坚持长期主义深耕能源革命大趋势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4日讯 2021年已经收官,面对复杂、分化的A股市场,前海开源基金公司崔宸龙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股票(005669)、前海开源新经济混合A(000689)仍然获得了超凡的收益,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两只基金2021年收益率均实现翻倍,前者涨幅高达119.42%后者涨幅109.36%,分别位居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年度冠军。

可以看到,崔宸龙的优秀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新能源板块的重仓,但与其他类似基金不同的是,崔宸龙在新能源行业上的投资似乎更显得厚积薄发,因为无论是求学还是当研究员,化学材料都是其钻研的方向,也正是在这种长期研究的背景下,崔宸龙可以敏感的对个股进行前瞻性布局和调整,从而让其在去年剧烈震荡的四季度依然笑到了最后。

对于2022年A股的投资机会,崔宸龙称,新能源是世界性的投资机会,其他赛道无法媲美,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新能源将给人类带来何种变化,但面对如今还仅是个位数的渗透率以及中国新能源行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以长期眼光持有新能源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空间决定长期复合回报率 新能源渗透率还处于早期阶段

对于2021年的优秀业绩,崔宸龙并没有表现的太过兴奋,可以看到,与其他很多同样重仓新能源板块的基金经理相比,崔宸龙对新能源的投资并非追风式的单纯迎合行情。

据悉,崔宸龙拥有美国西北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的学历背景,其主攻方向就是材料学,在做基金经理前,崔宸龙也一直关注新能源和化工行业,对于整个产业链上的公司基本面都比较了解。在研究公司时,崔宸龙会把许多新能源材料公司的五年前、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核心专利都找出来,然后去分析这个公司能不能持续的引领这个行业。其认为,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带领这个行业不断的创新往前走,就能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这家公司就能分到更多的利润。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关注公司内在的投资价值和行业长期发展的潜力,只把握最确定的基本面投资。而对于市场热点切换和博弈,他甚至会主动放弃这方面的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上涨,新能源板块中不少股票都积累了很大的涨幅,临近年底,公司估值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这也是去年四季度,成长股波动频繁的主要原因。对此,崔宸龙认为估值是人为设定的指标,估值高和低的定义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与估值相比,其更关注个股和行业的空间。

崔宸龙称:“空间决定了长期的复合回报率,比如说一个公司,假如我认为10年能涨10倍,但它第一年就涨了3倍,我认为后面增长空间就是9年3倍,那么这种标的可能会影响长期的潜在回报率,我就会把它踢掉,然后配置更好回报率的股票。”

只要行业空间足够大就总会有好公司不断的跑出来,即使从静态角度看估值很高,但以动态角度去看,可能三五年之后依然会觉得特别便宜,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以空间来看。崔宸龙特别强调:“所以我不做短期的选择,即使2022年新能源赛道表现平平,对我管理的基金长期收益空间也没有影响,哪怕我要忍受短期业绩排名的落后。”

谈到2021年新能源行业的突出表现,崔宸龙称,赛道的选择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这次新能源热潮就是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我相信可以媲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关投资机会也一定不是一两年之内就会结束的,会是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战略性的投资机会。”

崔宸龙还表示,新能源是世界性的投资机会,目前所有人都无法想象新能源会带来什么,就好比没有发明内燃机的时候,就无法想象石油煤炭能如何利用。利用能源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未来的世界形势,在利用新能源方面,我国现在还是个位数的渗透率,这套能源体系的发明创造前景真的无法想象。

相比半导体、消费等行业来说,新能源赛道的空间十分惊人,这不是其他赛道能够与其媲美的,对于这样一个存在几十倍甚至百倍增长空间的赛道,它现在还处于渗透率的早期阶段,而中国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力,在全球又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这就决定了以长期眼光持有新能源赛道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时间要放在好资产上才能发挥最好的效益

尽管始终遵循从基本面出发的选股逻辑,但崔宸龙也坦言,投资这个行业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一半的确定性+一半的不确定性”,而正是它的不确定性,产生出极大的吸引力。

崔宸龙称,自己做研究员时,更多着眼于市场之外的一些情况和因素,不太会关注市场本身,而在管理投资以后则会考虑到其它一些因素,包括成交量的多少、持有时间长短等,会考虑到一些和投资直接相关的部分因素。

但不管作为什么角色,崔宸龙都坚信投资是需要时间这个函数作用在好的资产上,让它发挥出最好的效益。换言之,一项好的投资会伴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值,而一个差的投资更多的是时间的敌人,可能会最终走向价值毁灭。

其次,投资本身还是要完全从基本面出发。“例如虽然我们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是股票的价格,但是价格始终是围绕价值波动的,这种波动偏向随机,并且无法预测。因此我们唯一能把握住的就是公司内在的价值,因此对于公司内在价值的认识或者研究,就基本可以决定了未来投资的回报率情况。”正是基于这一点,崔宸龙的投资理念主要还是依托一些基本原理,那就是波动是无法预测的,在投资中能做的就是真正抓住自己能够抓住的因素。

长期来看,波动是一个短期因素,它对于长期投资回报可能并不产生决定性影响,或者只有微乎其微的影响,而公司内在价值或者投资资产的内在价值的增长,才是决定长期价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崔宸龙比较喜欢抓住核心因素,深入地去挖掘、去学习研究。

那么在投资时,如何选出好公司呢?具体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崔宸龙从多年的研究中总结出几项标准,首先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并且带领行业不断地往前走的公司。其次是过去的积累足够深,护城河足够高,并且这种护城河至少没有坍塌的风险,这些公司也值得长期持有。

此外,崔宸龙还认为,由于短期行业因素或基本面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短期业绩不及预期,从而被市场抛弃的公司,但其实这些因素没有影响到公司中长期发展前景,在这种时候就是长期布局的好时点。

在2021年里,给投资者带来很大触动的就是曾经认为非常稳健的消费行业经历了较大的下跌,这也让不少资深的公私募老将业绩出现较大回撤,而对于如何规避新能源行业未来潜在的回撤风险,崔宸龙称:“我对风险的定义可能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我一直认为可预测的风险不能称之为风险。因为既然我们可以预测到风险,我们大概率会规避掉它或躲避掉它,就不能称之为风险。更多的风险是我们不可预测的情况,比如说我们现在对于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一个提升的速度是很难预测的。举例而言,我可能知道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可以从3%、5%,一直提升到50%甚至百分之八九十。但我很难去判断这种渗透率提升的过程到底需要经历多长时间,并且在这种渗透率不断上行的过程中,是否会有个别的时间产生波折,比如突然出现渗透率放缓或者其他一些情况,这种进度上的预测的不确定性非常高。在一些进度不及预期的情况下,短期抛弃这些资产可能会是未来影响板块表现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二,新能源行业还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潜在的技术依然有很多没有被商业化,因此现在很多龙头企业未来能否持续保持领先优势,需要不断去跟踪去研究。如果一旦确实会出现颠覆性的技术或创新,可能部分龙头企业也会面临很大竞争压力。

当这种无法预测的情况来临时,崔宸龙更倾向于通过不断优化组合当中持仓比例或者持仓品种来控制回撤,“我觉得这才是对我这种专业出身的基金经理能做出正向贡献的一个点。”

锂电池原材料需求强劲 颗粒硅技术突破推动光伏发展

对于锂电池上游原材料持续涨价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崔宸龙认为,行业供不应求造成厂家愿意以更高价格去拿货,如果这种需求持续爆发,相信对于上游产能,在扩产周期相对较长的前提下,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高的价格。

从短期比如一年维度上对行业可能是个发展瓶颈,但如果从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看,这种需求的爆发导致价格暴涨,也会极快地推升上游厂商的投资回报率,从而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为赚取高额收益而不断扩产,正是由于这种不断的循环往复,才会使行业发展更加迅速。

正负极材料的空间和锂电池一样,因为二者是成正比的,需要多少锂电池,就大致需要多少相应的材料用量。虽然材料的不断发展,导致单机瓦时的锂电池材料用量会小幅下降,但总体来说是呈非常大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对于整个正负极材料来说,发展前景是很好的。

崔宸龙透露,自己从管理基金开始就对磷酸铁锂材料方面有一定的布局,因为它们是电池当中不可或缺的两种主要的原材料。但在具体选股上,并非盲目进行一揽子买入,而是需要甄别更具有中长期竞争力或者发展前景的公司进行投资。

对于新一年的投资,崔宸龙认为,包括锂电池和光伏在内的主要细分领域基本面依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这种快速增长的阶段,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由于扩产周期长短不同,历史产能扩张进度差异等因素,容易出现个别环节的供给紧张从而拖累整体销售量的增长。

但是从长周期维度看,这些产能限制往往是一个短期阶段的现象,长期看各个环节的产能会跟随着真实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最终都能够满足终端需求。而在这种短期波动的情况下,紧缺环节会赚取超额利润而其他环节利润受到挤压,但长期看这种短期的盈利波动对于公司长期投资价值影响较小。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分析,目前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风电、光伏在全社会发电量中的占比均处于个位数的水平,未来的成长空间巨大,同时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经济性和产品性能均支撑这些产业在长周期中不断发展上行。

根据行业基本面的发展情况展望,未来锂电池的创新需要重点关注46800电池,硅碳负极,磷酸铁锰锂正极,CTP/CTC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光伏方面则需要关注异质结电池,颗粒硅量产化,大硅片等等方面的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崔宸龙称,“我很早就关注过颗粒硅这项技术,但在它发展初期的时候,我持有怀疑态度,觉得这项技术可能会有很多比较大的难点,它是否真正取得了突破还值得怀疑。但在前段时间,我去相关上市公司做颗粒硅项目的实地调研,发现这项技术是真得已经做出来了,可能未来对于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