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把握2021年全省商务发展新形势
(一)准确把握商务系统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职责定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位置。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强需求侧管理,推进城乡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进程。促进畅通国际循环,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深化与日韩地方经济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大制度型开放,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推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实现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商务发展的竞争力、持续力。
(二)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低迷,贸易投资复苏乏力。疫情对消费影响持续存在。局部聚集性疫情反复出现,居民对餐饮、住宿等消费仍有顾虑。外贸回升向好基础不稳。防疫物资、宅经济产品和境外订单转入是去年拉动出口增长的一次性因素,随着今年疫苗普及,境外复工复产提速,这些因素可能削弱。此外,企业仍面临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困难。外资增长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下降,国际引资竞争加剧,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政策促进制造业“回流”。人员跨境流动受限,外资项目储备不足。
(三)准确把握制约商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从国内大循环看,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物流成本偏高,冷链物流运输水平低,省内缺乏大型物流企业。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迟缓。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规模小。首店经济、免税经济发展缓慢。夜间消费活力不足。高端服务消费供给不足。农村消费潜力亟待挖掘,乡镇促进农村消费节点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从国际循环看,进出口结构“两高两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高,大宗商品进口占比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低,对欧美日韩高端市场出口占比低。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规模小、拉动弱。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逐年下降。商务领域安全风险增多。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看,内外贸市场标准不一。开放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国际物流不畅,航空货运运力不足,对重点国家航线偏少,海运部分航线仓位紧张,运费高涨,欧亚班列回程班列少。
在看到困难问题的同时,更要看到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根本方向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经济持续向好,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我国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签署RCEP协定、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谋划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为我们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三、2021全省商务目标任务、重点工作
2021年,全省商务工作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量稳质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大幅提高;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
(一)着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优化流通网络布局。规划布局一批区域性流通节点城市,发挥济南、青岛等5个枢纽城市作用,积极推进30个县域节点城市建设,形成一体化骨干流通网络。组织实施流通企业走出去促进工程,在“一带一路”沿线、RCEP区域、欧盟、非洲等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物流园区、仓储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高质量布局全球流通网络。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制定培育壮大现代流通企业五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151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十四五”时期引进培育10家全球性国际物流企业集团,50家全国大型物流企业,100家专业化中小物流企业,提升物流整体运行效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低3个百分点。推动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布局建设10个商品交易市场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试点。畅通城乡循环。持续推进农商互联,打造特色农产品产销一体化供应链,改造升级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发展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城乡高效配送,建设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提升乡镇站点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通道。
(二)提升城市消费供给水平。积极发展便民消费。抢抓城市更新行动机遇,开展“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行动,丰富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维修店、家政服务点以及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医疗、康养等便民商业业态,一站式满足居民生活消费和服务消费需求。支持发展休闲体验消费,培育夜间消费集聚区。提振餐饮消费,持续推进“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专项行动。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等做大做强,培育建设县域直播电商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加快发展免税经济,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市内免税店。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大力提升服务消费。积极引进日韩养老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会展服务机构,加大高端服务消费供给。推进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工程,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推进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促消费活动。
(三)补齐农村消费短板。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乡镇下沉,建设改造直营连锁超市,打造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培育和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服务功能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乡镇商贸中心,为农民提供较完备的生产生活服务,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城乡经济循环。今年首批培育认定10个“乡镇商贸中心建设示范县(市)”。扩大农村大宗商品消费。组织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活动,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给予补贴。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对消费者淘汰旧家电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给予补贴。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农村放心消费专项行动,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监管和打击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四)创新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出口质量。出台贸易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持续优化商品结构、市场布局、贸易方式,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在全省县域范围内开展外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活动,今年首批认定10个示范区。举办山东出口商品全球系列展洽活动,“线上+线下”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贸易摩擦产业巡回辅导行动和行业自律促进行动,探索多主体协同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施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升计划,加快推进7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培育认定一批省级跨境电商平台、产业园、公共海外仓。复制推广“链上自贸”保税展示展销新模式,建设跨境电商线下O2O体验店。放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效应,创新开展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推动青岛、济宁、枣庄3市扩大二手车出口。探索发展离岸贸易。扩大进口规模。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10家省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认定100家进口贸易“小巨人”企业,扩大先进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高品质日用消费品进口。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深化济南、青岛、威海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竞动漫等新兴服务贸易。探索建设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打造一批省级特色产业服务出口基地,认定一批省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推动汽车和飞机制造、石油装备、医药研发等我省优势产业,创新“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服务”模式,打造山东制造服务品牌。支持创建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服务外包加快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和高效益转型升级。
(五)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健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机制。落实国家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工作要求,指导企业做好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培育认定30家省级“双循环示范企业”,探索内外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出口企业发展“三同”产品,会同有关部门解决标准衔接、标识规范等问题。开展“三同”宣传推广活动,推动“三同”产品进电商、进商超、进社区。组织出口转内销活动。支持外贸企业入驻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在大型商场、超市设立外贸出口产品专区、专柜。引导外贸企业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模式,打造新国货品牌,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在国家和省级步行街开展“家乡好街•请您来逛”活动,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
(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国别引资力度。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用好“选择山东”云平台、“产业链精准招商”平台以及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抢抓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机遇,围绕汽车、新能源、海运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加大引资力度。深度分析RCEP国家自欧美进口商品清单,加强对欧美高技术制造业靶向招商。完善鲁港经贸合作机制,吸引香港贸易、金融、航运、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在山东设立区域性总部。认定一批“山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山东省跨国公司总部基地”。加快推进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健全完善省领导联系重点外资企业制度,推动省重点外资项目列入国家稳外资专班项目。盯紧去年重大活动签约的237个重点项目,加强用地、环保、能耗等要素保障,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出资。创新举办线上线下招商活动。以打造国家主场外交新平台为努力方向,办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适时组织赴日韩、欧盟招商活动。
(七)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开展自贸试验区制度集成创新行动,聚焦片区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开展系统性、集成性、原创性制度创新,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发展水平。争取率先实施(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建立自贸试验区特色统计制度,实施创新激励机制。推进青岛片区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2.0升级版,对标RCEP协定、中欧投资协定、CPTPP协定,先期开展压力测试,加快制度型开放。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提速。压实上合示范区建设主体责任,完善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落实支持政策。加强与省内重点园区合作,建设“上合联动创新区”。加快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巩固扩大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成果。组织开展开发区改革工作“回头看”,推动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外贸外资主阵地、高端产业主战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主引擎。建立开发区“产业链长制”,推动产业集群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突出开发区与重点国别(地区)投资合作,培育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园区。推动东西部开发区合作共建。提升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研发设计等新业态,扩大船舶、通信设备、精密电子等产业保税维修规模。
(八)推动对外合作有序发展。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省内工程、装备、建材等行业企业与央企配套协作,开展国际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在沿线国家开展交通、电力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成套设备及服务出口。培育山东本土跨国公司。全面落实培育山东本土跨国公司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围绕市场、技术、品牌等要素开展跨国并购,提升跨国竞争实力。建设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带动高端产业、技术和品牌引进来。建好境外经贸合作区。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拓展“合作区+”功能,与跨境电商海外仓、境外展会、欧亚班列货物分拨中心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认定第三批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九)深化与日韩地方经济合作。落实与日韩经贸合作先期行动计划。建设RCEP协定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设立RCEP对日本进出口关税享惠商品清单,指导企业提前布局产能和市场渠道。深度研究RCEP区域内原产地累积规则,引进日韩汽车、船舶、电子、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上下游企业。建设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推动加密与日韩空运、海运航班航线,加密欧亚班列图定路线开行频次。加快推进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提高“威海港—仁川海港—仁川国际机场”运输效率,打造全国经仁川国际机场通达全球的跨境电商3C带电类商品出口快捷通道。推动青岛、威海、烟台、日照口岸先行先试RCEP“6小时通关”政策,带动形成全国与日本、韩国食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深化拓展口岸、通关、港口、物流合作,构建全国面向日韩服务最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三最”服务体系,建设东联日韩、西通欧亚、辐射东南亚、带动全中国的“黄金大通道”。健全与日韩地方经贸合作机制。巩固深化与日韩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大企业大商社合作机制,提升省政府经济咨询顾问(日本)会议机制,开展贸易投资、人员往来、国际消费等领域机制创新。完善与日韩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长效机制。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