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政发〔2021〕14号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大企业:

现将《枣庄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枣庄市人民政府

20211230

(此件公开发布)


枣庄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是我市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强市必先强教。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更加注重以德为本、以文化人,更加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更加注重融合创新、共建共享,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实施各类教育项目和行动计划,持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权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满足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促发展、谋未来的理念,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准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关联性,推动教育领域制度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整体提升。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实现教育内循环和外循环相统一,促进互容、互鉴、互通。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教育融入和服务大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协调发展;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均等化水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定位、贯通衔接,突出特色、锤炼优势;统筹管理各类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增进协同育人;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三)发展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实现特色多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特殊教育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民办教育发展更加规范健康,继续教育更加融通开放,高等教育实现提质扩容。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理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作关系,政府社会学校协同治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教育评价有效引领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生态。教育改革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先行示范区,打造乡村教育振兴枣庄样板。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建成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水平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全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指      标

2020

2025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普惠性幼儿园比例(%

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


90.43

84.15

58.27


95以上

90以上

60以上

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巩固率(%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


53.51

98.3

96


48.02

99

97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万人)

毛入学率(%


11.97

5.07

97


18.05

8.6

98

高等教育

在校生(万人)

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万人)

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4.28

1.92

2.36


5.05

2.5

2.55

中小学生近视率(%

49.21

44.00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

31.95

55

教师队伍

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专任教师比例(%

义务教育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

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之比

高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比例(%

高校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


62.11

85.56

1.27

11.13

66.39

61.58


75

90

1.05

18

70

71

注:①学前教育数据依据山东省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山东省2025年预期指标;②202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为目前小学1—6年级、幼儿园和2022年幼儿园适龄儿童合计,因出生率降低,比2020年减少约5.5万人;③高中阶段教育根据中小学学籍系统统计,2025年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达到18.05万,提前做好学位预警,通过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现有高中阶段学校扩容等方式增加学位供给;⑤中小学生近视率按照省定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预测2025年指标;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主要测试跑步、跳绳、体前屈等项目,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学生健康检测等途径努力实现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加强监督执纪问责,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教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2.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

认真履行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相促进,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分类精准指导,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党支部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教师。

全面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加强统战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高校统战干部和统战委员。强化对教育领域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作用。

加强基层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建设,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最广泛地凝聚团结起来。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完善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所以上,力争“十四五”末,50%的区(市)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认定。坚持公益普惠基本办园方向,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举办为公办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举办公办园,到2022年年底,确保每个镇至少建成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推进市、区(市)、镇(街道)幼儿园“共建、共享、共成长”联盟建设,带动普惠民办园、薄弱园、新建园、农村园协同发展,破解入园难、入园贵、优质园少问题。动态调整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投入成本分担机制,加大落实生均财政补贴政策,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优质服务。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2%。控制幼儿园班额,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幼儿园积极试点开展低龄儿童教育。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加强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实验园建设工作,持续开展“小学化”倾向专项治理,规范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有效衔接。建立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强化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新进幼儿教师全面实现持证上岗,专科及以上学历幼儿园教师占比达到85%以上,逐步实现教师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均衡发展、体制顺畅、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为载体,全力推动建设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力争到“十四五”末,不低于30%的区(市)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国家认定。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把乡村教育振兴和薄弱学校改造提升作为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实施“强镇筑基”行动,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提高镇驻地教育水平;持续加大对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功能教室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乡村学校班额小的优势,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结合乡土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课程,打造中小学精品社团组织,着力打造镇域办学特色和品牌。建立大班额化解长效机制,“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学校70所;新建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不超过2500人的标准执行;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班额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防止大校额反弹并逐步降低班额,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小班化教学。对教师学历、骨干教师和音体美专任教师数量、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场馆、仪器设备及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资源,严格按照优质均衡县标准进行配置。探索实施“突破初中”专项计划,下大力气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建立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帮扶等办学机制,实现整体提升。实施“强校扩优”行动,出台规范和支持办法,鼓励名校、优质校牵头组建不同特色的教育集团,形成办学共同体。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落实控辍保学责任。

3.鼓励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

深化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积极打造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特色高中,推动特色高中与中考、高考政策的衔接。扩大特色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依据特色学科提出中考科目达标要求。支持学校依据特色学科,创新更加灵活的选课走班方式,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先修等方式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推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完善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分数+等级”录取模式;英语听力考试实行人机对话,打造绿色、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教育生态,形成公平竞争新格局。继续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方案,逐年提高指标生分配比例,并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完善普通高中发展保障机制,推动普通高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对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校在资源上予以倾斜。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统筹考虑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师资、校舍、设施设备资源,满足选课走班等教学需要。

4.推进职业教育市域统筹发展

传承和弘扬“工匠祖师”鲁班、“中华科圣”墨子、“造车鼻祖”奚仲等古圣先贤的卓越匠心文化,打造职业教育文化高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发挥枣庄市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联盟作用。加快构建适应需求、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实施办学条件提升行动计划,每个区(市)至少建成一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一批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推动普职融通工作,推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推进中等和专科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办好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和职业体验馆。整体推进枣庄市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文化高地、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职业教育枣庄样板。

5.推进特殊教育充分协调发展

将各学段特殊教育全部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制办学。依据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办学成本,进一步提高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做好教育安置,实施跟踪支持与服务。积极推广康教结合、医教结合模式,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实施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创建工程,实现市、区(市)、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将融合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范畴,配齐配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力量,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和高级教师评聘比例。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以上,学前三年入园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运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6.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促进公办与民办教育良性互动、有序竞争,增强教育改革创新活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实现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加强和改进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教育公益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学校法人治理,健全资产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依法有序参与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

7.促进继续教育开放融通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办法,促进各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推动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推动高等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主导型向社会需求服务型转型,面向行业企业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社会生活教育,满足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完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努力探索并构建“互联网+时代”教育新生态,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远程现场、虚拟现场等多场景学习,不断提升继续教育智慧水平,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终身学习。

8.促进高等教育应用转型发展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推动建设2—3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支持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省内本科院校开展4年制或5年制本科贯通培养。改善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力争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枣庄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枣庄技师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枣庄工程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支持枣庄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城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健康工程技术研究院,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支持枣庄学院创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1—3个省级以上高水平学科,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专业。深化城校合作,设立城校融合重点项目,推进城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支持枣庄职业学院在完成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全力争创“双高计划”院校,纳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支持枣庄职业学院发挥龙头作用,建成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墨子国际学院和枣庄市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工程。支持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建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办好山东省智能建造、枣庄(鲁南)医养健康等职业教育集团,着力打造实体化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

9.实现校内外教育良性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双减”)工作,立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深化中小学“五项管理”,建立作业统筹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打造教育“四项服务”工作品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对有需求的学生全面保障,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长效机制,严格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监管。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将“双减”工作列入对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追责问责。全面排查“双减”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1.坚持五育并举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促进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及各年级思想政治教学和研究衔接。突出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

2)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中小学德育三大行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增加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完善德育课程,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拓宽德育实践载体,加强党建、团建、队建,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化青少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立足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红色文化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及宣传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构建体现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宣传体系。完善学校社团制度,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4)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引导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养,实施家庭、学校、社会共育行动,加强家庭教育阵地建设,尽快实现每个城镇社区和具备条件的农村社区都建设一所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创新家校共育平台,推进网上家长学校建设。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专家和志愿者宣讲等家庭教育活动。完善“万师访万家”活动,规范家长委员会制度。推动公共图书馆等社会资源免费向学生开放,健全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运行机制。

5)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能力,强化法治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宪法、民法典、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治教育,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的比例。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学科教学等环节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教育、卫生健康、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协作,构建多层次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6)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科目考试分值占比。建立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坚持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竞技赛事,每名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推动游泳教学普及和游泳场馆建设,让每一名中小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年度通报制度,逐年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小学生近视率力争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明确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逐步完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教学培养模式,把美育教育纳入升学考试。坚持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完善场馆设备,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和学校艺术教育自评。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枣庄乡土文化和红色故事充实美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艺术特长。

7)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分学段、分年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育内容。推动学校建立劳动周制度(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学校类型、学生特点,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制度,将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

2.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构建与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乡村学校布局,乡村学校硬件建设和装备配备与城镇差距明显缩小。坚持“四环并进”工作思路,优化城区、带动城郊、提升镇街、强化乡村,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发展架构;推广“四联双推”经验,通过学校联盟、教师联谊、教研联合、品牌联创,推进集团化办学与联盟式发展;优化义务教育课后延时、学生营养餐、初中晚自习、假期学校公共资源对本校学生开放“四项服务”,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到2025年,县域内乡村学校办学总体水平与城区学校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3.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推进课程整合,建立规范、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特色化、品质化、多元化发展。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完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实施跨学科、项目式、深度学习;探索开展“分层走班”教学,针对性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确保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全面落实“新课堂达标”行动计划。

4.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作为校长、教师培训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资格认定、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先树优的重要条件;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落实《枣庄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加强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和重大问题报告、惩处机制。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发挥师德师风标兵、最美教师等评先树优的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争做“四有”好老师。

2)推进教师管理机制改革。将“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做实做细,优化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提高城乡师资均衡配置水平,结合城乡教师交流和岗位自主聘任改革,建立起教师有效流动、合理统筹的机制。推动编制核定工作常态化,充分利用周转编制专户政策,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落实教师职称比例、岗位设置管理和乡村教师职称倾斜政策。在义务教育学校探索初、中级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在高中阶段学校探索副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改革,推动职称分级聘任政策落实,建立以教学业绩、工作量等多元评价结果为定级依据的分级聘任制度。加大师资力量补充力度,“十四五”期间招聘教师6000人。全面清查挤占、挪用、截留中小学编制和在编不在岗、吃空饷等问题。建立符合不同学段教师特点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推进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一线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

3)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健全教师工资增长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做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落实乡村教师享受镇工作补贴和生活补助政策。鼓励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师关爱”工程和荣誉制度,定期表扬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4)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落实不低于5%的培训经费。加强教师学分管理和使用,建立全市教师学分管理系统,满足教师个性化培训需要。把学分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先树优的基础性条件。健全完善教师培训评估与评价体系,丰富培训模式,采用线上与线下、“走出去”与“请进来”、分散与集中“三结合”的方式,构建“国培省培抓引领、市培县培抓骨干、校培抓基础”的培训体系。指导省、市、区(市)三级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立工作室,形成名师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启动优秀教师递进培养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5.推动智慧教育与教育创新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改造升级教育网络,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宽带接入速率,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展IPv65G等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服务领域集成应用。实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做到教育网络安全监测和安全等级保护全覆盖,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2)全面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以“枣庄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载体,建设整体应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智慧课堂,形成信息化教育新常态。大力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针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应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不断完善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实现学生、教师、教育机构数据及时全面入库、动态监管、开放共享。

3)注重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通过外派培训、跟岗学习等方式,实施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实施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能力培训工程,建立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两年一周期培训制度,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素养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将信息化领导能力纳入对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考评指标体系。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6.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改革

1)建设校企合作共同体。鼓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推动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激励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积极推进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加快建设枣庄科教创新示范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枣庄)暨枣庄市公共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企业及职业教育集团参与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深度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年培训量达3.3万人次以上,助力培养“百万工匠”后备人才。

2)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在限额内由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自主招聘各类人才,实行事后备案。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财政经费。落实职业院校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规定。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学校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落实“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培养省、市级教学名师50名。着力培育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70%

3)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落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一校一案”,实施职业教育赢未来行动计划,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职业院校全部达到规范化水平。鼓励支持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争创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1—2所国家优质中职学校、2—3所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重点建设10个左右高水平中职专业(群)、3—5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紧扣我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群)设置与我市“63”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相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认证、质量评价、专业预警调控机制。

7.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进一步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完善对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和标准。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推进区(市)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

2)改革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分类构建和完善中小学校(幼儿园)评价内容和标准。落实省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评价要求,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3)改革教师评价。强化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建立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师德考核。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4)改革学生评价。综合推进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统筹利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提高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比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分数加等级评价机制,增加综合素质评价比重,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在普通高中招生中的比重。

5)改革用人评价。建立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突出品德和能力,科学合理地设置招录职位条件。

、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全面规范教育系统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指导各类学校规范完善章程建设,引领学校依法治校,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加强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开展形式多样、涵盖群体广泛的普法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进一步规范履职行为,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强化教育督导效能

落实国家和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制定实施方案,以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系统推进教育督导管理体制、督学队伍体系、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教育督导结果运用等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督导体系,依法依规设置教育督导机构。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完善督学聘任、考核、培训、激励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完善教育督导方式,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实现督政、督学、评估监测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建立完善反馈报告、整改复查、奖惩通报、追责问责等制度,提升教育督导评估和监测结果使用效能。

(三)保障教育资源供给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市、区(市)政府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落实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责任。全面落实省定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存量资金资源盘活力度,统筹资金优先调整用于教育支出,确保市级财政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加大对财政困难区(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保障新建、改扩建学校土地等要素供应,积极争取各级专项资金投入,规范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使用纳入专项资金管理。积极争取地方债券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和分类定价收费制度。开展动态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结果自评和外部绩效评价。继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保持脱贫攻坚期内各项教育扶贫政策总体稳定,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同乡村教育振兴有效衔接。

(四)全面保障学校安全

推进校园安防基础建设,实现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持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实现平安校园建设达标全覆盖。开展“食安校园“活动,推行大宗食材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建设,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培训,规划建设安全教育体验馆。建立健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五)积极推进教育开放

积极推进国际化学校建设,有序扩大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选派各级各类学校优秀师生赴国外培训、学习、交流,不断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六)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机制,要将教育规划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强化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1.枣庄市“十四五”教育重点工作项目

   2.枣庄市“十四五”学校建设一览表

附件1


枣庄市“十四五”教育重点工作项目


一、实施农村幼儿园“镇村一体化”行动。确立镇中心幼儿园的主导地位,发挥统筹、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推进集团化办园进程,大力推进幼儿园联盟建设,优化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镇域学前教育标准化管理、一体化发展,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二、实施义务教育强镇筑基行动。遴选一批镇(街道)开展省、市强镇筑基教育改革,坚持对镇域教育条件改善与质量提升两手抓,重点抓好课程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办好镇驻地学校,提供校车、午餐、住宿等配套服务,到“十四五”末,实现镇域教育与城区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实施普通高中扩优扩容行动。支持普通高中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建设特色高中学校,强化特色课程建设,打造符合枣庄特点的高中课程建设集群,争取纳入省级重点课程培育基地。发挥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根据“十四五”期间高中阶段生源变化,新建、改扩建不少于5所高中学校。

四、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班)和特殊教育幼儿园(班)建设,实现区(市)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举办特殊教育。关注自闭症、抑郁症、孤独症等青少年儿童群体和家庭,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五、实施中小学德育三大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教师信仰初心锻造”行动,加强思想政治和师德教育培训,建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行动,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加强思政课建设,开展“四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丰富爱国主义、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法治教育等德育内容,强化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社会育人力量凝聚”行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德育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多方支持参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六、实施学校美育质量提升行动。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开发具有枣庄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持续开展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推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艺术特长。开展美育浸润行动,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结对帮扶机制。实施中小学生艺术评价制度,2022年将艺术类科目考核以分数或等级形式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七、实施学校体育质量提升行动。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广泛开展校园普及型体育运动,每学年举办1—2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测试成绩作为政府教育履职评价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初中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改革,逐年提高初中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分值。继续推进有条件的区(市)将公共体育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八、实施中小学新课堂达标行动。围绕“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采取“行政主导、业务主抓”双轮驱动,探索三级教研一体化、城乡联研一体化、学科团队一体化三种实施途径,搭建“区域联动、学校联研、学科联建、网络联通”四大平台,建立“设计、引领、推进、管理、评价”五大机制,构建起“12345”推进模式,形成全区域、大样本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基本范式,打造市域教学改革的枣庄经验。

九、实施教研能力建设行动。建强用好教研员队伍,落实机构和人员编制,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奖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区(市)级教研机构改革后,尽快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探索建立区(市)级教研机构兼职教研员管理使用制度。健全三级教研网络,推进市、区(市)、学校教研一体化管理,构建教研新格局。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全方位、立体化建立区域、学校联研共同体,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研员队伍培养管理制度,完善教研员培训、教研和考核机制,提升教研水平。

十、实施优秀教师递进培育工程。五年时间,培养3000名教学新秀(新秀班主任、校长)、2000名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校长)、1000名教学能手(能手班主任、校长)、800名枣庄名师(名班主任、校长)。

十一、实施中职学校赢未来行动。从“强自信、补文化、提技能”入手,实施文明习惯养成行动、社团课程普及行动、专业技能提升行动、职教高考圆梦行动,促进广大中等职业学生文化与技能兼修、成长与成才并重,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中职学校高质量办学,提高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信任度和满意度。

十二、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程。支持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打造具有枣庄特点、全省领先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3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一批特色职业院校。实施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工程。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认证、质量评价、专业预警调控机制,健全人力资源统计、市场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分区域、分行业制定专业布局规划,重点建设10个左右高水平中等职业专业(群)、3—5个高水平高等职业专业(群)。

十三、实施“城校融合发展”行动。加强与枣庄学院等高校的城校合作,聚焦重点合作领域,设立城校融合重点项目,推动城校双方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共建共享、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健全地方与高校联席会议等常态化对接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资源共享等机制,搭建高校专家与地方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城校融合、高质量发展。

附件2


枣庄市“十四五”学校建设一览表



滕州市

薛城区

山亭区

市中区

峄城区

台儿庄区

合计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中职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中职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中职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中职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中职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中职

2021

3

5

1

3

8

2

4


3

5

2

1


6

5

2

4

4

1

2


1

1

2

65

2022


5

3

1





2

1

4


4

6

4

1

2

2

1

1


1

2

1

41

2023

1

4


2


2

1




1


1

1

2

3

2

2

2

1



2


27

2024


2


1

1

1

1




1

1


3



1

1

1





1

15

2025


2


2


2

1



2



2


1


2

1

2



1

1


19

合 计

4

18

4

9

9

7

7

0

5

8

8

2

7

16

12

6

11

10

7

4

0

3

6

4

167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