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渗透率持续上升自主车企站上C位「回望2021——自主新能源逆袭」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翟亚男 北京报道

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了车市寒冬中的“一抹春色”。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应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 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车企纷纷布局新能源,以求弯道超车。

借新能源上攻

自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为国内汽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动能以来,涌现出一批造车新势力企业,它们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传统自主车企的销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不过,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加快,市场影响力也随之上升。根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1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达到302.3万辆和299.0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7倍。从市场渗透率来看,1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了19.9%。

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提升的同时,自主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其中,比亚迪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在今年的1至11月累计销量已达50.5万辆,同比增长225.6%;广汽集团旗下的广汽埃安在今年前11个月的销量也达到了10.57万辆,同比增长102.26%。

除比亚迪与广汽埃安外,“老大哥”吉利也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2021年1至11月份,吉利旗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64500辆,同比增长164.8%,几何品牌成为了吉利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支柱。数据显示,11月几何品牌的销量达到了1.2万辆,连续10个月实现正增长。而吉利旗下的极氪品牌也在11月份收获了2012辆的成绩。近年来,吉利通过对混合动力的布局,旗下产品已经覆盖了PHEV、HEV和MHEV 48V领域。

此外,一些传统自主品牌也在通过发布高端品牌来切入新能源赛道。例如长安汽车与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推出了高端新能源品牌阿维塔,旗下首款车型阿维塔11定位为高端情感智能电动汽车。长城汽车也在广州车展发布了高端品牌沙龙,该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机甲龙全球首批101辆限量版零售价为48.8万元。汽车分析师任万付认为:“从细分市场来看,传统车企新品牌所发力的高端新能源市场目前仍是一片蓝海,主要原因在于高端新能源汽车的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更高,能带来更大的利润。”

从制造到智造

相比于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入局新能源也有着较大的优势。传统车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有着庞大的产品体系,在技术研发和规模制造上都有着多年的经验,无论是在算力还是动力方面,都不输造车新势力。但在智能化及动力电池方面却弱于造车新势力。国投招商汽车团队认为,智能汽车较传统汽车而言,整车环节的产业竞争要素由系统级集成、精益化制造切换到掌握核心软件的开发及迭代能力。受限于材料、机械及机电技术的自身发展规律,传统汽车的技术迭代缓慢,整车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系统级集成和精益化制造及运营能力。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问题一直是阻碍市场发展的难题之一。头部新势力品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电池容量、充换电网络方面进行了深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补能体系。随着头部新势力品牌在电池方面取得成效后,自主车企也开始在这一方面加速追赶。

今年年初,广汽埃安发布了名为“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的新电池技术,据官方介绍,该电池可以达到1000公里续航。同时,长城汽车也在今年9月发布了名为“大禹电池”的动力电池技术。据官方介绍,该电池主打安全性能,可以保证“永不起火,永不爆炸”。

除动力电池外,传统自主车企也在智能化方面进行发力。与造车新势力不同的是,传统自主车企除了自行研发外,还通过跨界合作来实现智能化布局。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北汽极狐旗下的阿尔法S华为HI版车型就搭载了来自华为的两颗MDC610芯片,算力达到了400TOPS。除了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阿尔法S华为HI版还搭载了鸿蒙智能座舱,能与手机更方便地联动。此外,长安旗下的阿维塔11,同样也搭载了三颗来自华为的激光雷达。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传统车企拥有丰富造车经验,但在智能化领域相比科技公司还有所欠缺,此时选择合作共赢是最好的选择,不仅能降低成本更能汲取经验为后续发展铺路。

此外,广汽埃安也在今年广州车展上发布了新车AION LX Plus,该车不仅能够实现1000公里续航,还搭载了3颗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配备了35个顶级智能驾驶硬件,在华为高算力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的助力下,最远探测距离250米,环境感知刷新率可做到10~30Hz动态调整。

随着各大车企新产品的推出,新能源赛道将愈发拥挤,车企的技术、质量、产品力等变得愈加重要。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未来自主新能源品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车企想在此价格区间站稳脚跟,需要培育综合实力,不仅要有生产制造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智能化等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体系组合能力。”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