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路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上述《规划》内容归纳为“二四六四”,即“两步走、四大任务、六个行动、四项措施”。“两步走”是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四大任务”:一是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二是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三是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四是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六个行动”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
政策和现实意义重大
《规划》的发布,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一,该《规划》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贯彻落实。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到了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此次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则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在该关键领域的具体化,将引导各领域、各地区在中央的带动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为细节和差异化的政策,形成完善的智能制造发展促进制度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政策意义。
其二,为了顺应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变革潮流,国家对制造业数智化发展一直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此次发布的《规划》延续了这一积极态势。《规划》旨在强化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试点示范、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强化标准体系规范等方式,推动制造业和数智技术融合。
其三,《规划》与全球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相一致。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逐步深入,数字化转型浪潮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数字产业化催生了一系列数字相关产业,形成了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庞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体系,产业数字化促使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技术间的壁垒、行业间的壁垒被不断地突破,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态势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重大机遇,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对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治理现代化、精细化的必经之路。
其四,《规划》的发布向相关行业和市场传达了一个积极信号。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坡等现象让智能制造相关行业和市场陷入了迷茫,而《规划》的发布,实际上让国家的对于智能制造方面的政策方针更趋于明朗化,合理引导了市场与从业者的预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也将进一步促进资本、劳动力等资源向其倾斜聚集,从而引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
推动基础学科研究
《规划》还设定了“两步走”的发展策略,即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现代化。
笔者认为,“两步走”目标的如期实现问题不大。
首先,从基础条件来看,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善,企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数字化产业发展迅猛,在全球范围来看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还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规范为支撑,软硬条件兼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次,“两步走”时间区段的设定是从我国制造业发展实践出发,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设定,实现智能制造“十四五”规划的第一步走目标并不难,而且,按照2035远景目标的路径安排,届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普及的实现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具体执行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及基础技术的开发。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夯实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基础,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立重基础、强研发、广应用的产学研一体化团队,打造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制造业企业转型中遇到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统筹利用好政策工具支持智能制造,包括使用金融工具借助信贷、补贴等渠道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资源支持,利用社会福利工具,帮助制造业企业留住人才,等等。
不仅如此,目前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许多细分的行业标准还没有建立完善,我们应当抓住这个空窗期争取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形成属于我们自己并世界可行的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向世界输出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中国服务。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每日经济新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