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东的年度技术成绩单分析实体经济的昌盛密码


最近几年,从“规模经济”转轨“质量经济”的宏观政策信号,越来越清晰。在不断的板块冲撞中,硬科技逐渐成为时代主题词。技术创新,正被视为走出路径依赖、开启产业新周期的必由之路。


判断一家公司,乃至一个行业,是否融入时代底色,是否从属于新的周期,不在于它提出什么概念,而是需要一把公允的尺度衡量。这把尺度确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也称为技术进步率。

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真伪创新一望便知。透过这把尺度,我们还能获得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这个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什么?它就是:


工匠精神。


以一家大众耳熟能详的公司——京东(NASDAQ:JD)——为参照,我们可以对这样的逻辑看得清晰。


01


衡量创新价值的尺度是什么?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被称作技术进步率,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不变时,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这个经济学函数模型,用来衡量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


经济史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是不同经济体经济增长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明确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


基于这样的客观规律与现实,我们认为,技术创新绝对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技术的产业化与基础设施化,使技术创新扩散到更多实体经济产业部门,为最广泛人群带来经济增量福祉。


以此尺度观察最新的产业经济脉络,一些实践经验需要及时总结。比如“京东经验”:近日,京东公布了2021年度技术体系成果,包括十大科研突破,以及十项重要应用创新。


通过这些科研突破与应用创新活动,我们看到,作为社会经济底层运行的关键逻辑,中国供应链产业,正在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式增长突破。

02


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创新?


先来看一组数字:


业内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全球范围内对72座大型数据中心、近百个边缘数据中心、数十万智能物流终端、超1000万核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调度与管理。


一项算法,针对上万货架、上千机器人、上百工作站、亿级可行空间匹配问题实现秒级求解;以该技术为内核的无人技术解决方案,适配3C电子、服装、工业品、教育等29个垂直行业。


近1000万自营商品的世界级库存周转,全国超300座城市的分钟级送达。


国内首个供应链自动化、数字化生态的平台,可接入和管理供应链各环节,实现供应链数字孪生。


业界最广泛的生态规模、最高等级的安全标准,实现多源异构网络的快速融合和跨品牌多品类数千台设备的同步控制,已在家庭数字化全场景广泛应用。


……


这组数据,是京东十项重要产业应用创新的几重侧影,它们映射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本质内涵——而这,也恰是这个时代实体经济所最为需要的一种创新路径。


下面,我们置入三个具体参照系,以直观理解:

【1】产业维度


最近一个时期,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整个市场的风口,几乎大多数相关产业链公司,都在做一件内核相同的事:通过向政府要政策、向银行要贷款、向资本市场募资,寻求技术的潜在突破,以实现产品规模化产出——这是产业发展规律,尤其新能源将是新周期的重要引擎之一,无需指摘。


但,京东“云舰”混合云操作系统、大规模机器人仓调度算法、数智化社会供应链、物流数字孪生平台等这些产业应用创新,则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在产业、土地以及人力极小投入的情况下,通过为产业承担技术研发成本,以技术的产业化创新,为整个社会供应链及商品贸易经济带来指数型的增长。


具体来说,京东自2007年始潜心于物流体系的重资产自建,15年发展过程中,基于技术创新所构建的供应链体系,已经进化为社会性的数智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系统,并在“千行百业”广泛落地。


从技术角度观察京东的实践,我们可以对这种全要素生产率式创新活动,有更为纵深的理解:


京东数智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基石是京东云,京慧2.0、物控平台、天狼系统等都是其上创新产生的软硬一体式产业应用平台。整套系统融合着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数字孪生、视觉导航、物联网等多重数字化技术,形成云-边协同机制,针对不同行业进行柔性、敏捷部署。


在对垂直行业的数智化改造过程中,京东的比较优势,除了“软硬一体化”能力,更突出的还在于对供应链“kown-how”的深度认知和适配能力:作为供应链及商品贸易体系的深度专家,深度认知赋予了它超越竞争者的产业适配力,能够打穿从B端到C端的生产关系全链路。


在京东云与北汽蓝谷的合作中,它为后者定制研发的混合云平台(BPStack)和数字化营销与用户运营平台,大幅提升北汽集团IT资源管理、协同能力同时,节约了50%的IT成本投入。这个案例是一个缩影,迄今,京东云已向北汽、中联重科、陕煤运销、三一重工等1500多家大型企业提供着数智化服务。


对比之下,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技术创新价值优势,展露无遗。


【2】行业维度


我们再具体到京东所处的科技行业内部,在用户红利的触顶过程里,最显性特征仍是制造流量明星,以存量博弈方式竞逐最后的铜板——一如“薇娅”这样的符号。


作为硬币的另一面,京东这样一直在经济运行体系中干苦活的公司,则在带动供应链体系生产技艺的提升过程里,客观实现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与蛋糕做大,对整个社会构成持续的价值创造:


5G是过去数年整个科技产业最重大前沿技术突破之一,围绕这项先进技术,京东的产业化创新实践是全行业最领先的——2019年,率先建设成国内首个5G智能物流园区:4000平米的仓库内,100多台5G-AGV小车像训练有素的士兵,紧张而有序地运输着货物;激光视觉混合导航的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则如同培训上岗的仓库管理员,在仓库里按要求拣选货物……


目前,京东5G智能无人仓进一步推广到了零售、电商、医药等更多垂直行业场景。通过点、线、面再到立体覆盖,京东打造的“5G+物流”标准,正成为整个供应链行业的标准。


我们再以国际比较视角,理解京东式技术创新的优越性:目前京东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0天左右,力压亚马逊,与全球零售业周转效率标杆Costco在同一水平。然而,京东SKU高达1000万个以上,Costco的SKU仅4000-5000个,库存管理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3】公益维度


以技术创新手段,应对处置重大的社会课题,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全要素生产率式创新。京东亦未缺席:


过去两年的疫情大考中,京东展现出的国家基础设施般物流保障与履约能力,自不必提;


就在今年12月13日,东莞市大朗镇通报2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应对突发疫情,京东云紧急上线了“疫情防控外呼机器人”,4小时完成联调工作。机器人上线至今,已服务数23万人市民,随着项目的深入,将累计服务百万市民。


在应对老龄化这个时代命题面前,京东数智化技术创新应用,也产出了实际成果。在天津河西区,京东云自2019年部署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区域内20万老人提供数字化智慧服务。“京小昂”智能外呼系统每天对全区5000多位独居老人完成自动沟通问询,抵得上至少10名社区工作人员一整天的工作量。


总结来说,京东式创新的价值在于:基于技术创新,但不囿于自身技术创新,而是因循实体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将一个个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工艺化,最终实现全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这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核所在,也是产业互联网、共同富裕以及ESG理念这三者共同的真实内涵。


“京东经验”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截至2021年岁末,京东体系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50亿元。


750亿元硬核研发投入,带来的不止普惠于实体经济的技术进步率,还有通往下个十年的门票——京东技术体系2021年度成果显示,10项重要产业创新应用之外,京东在10个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包括大规模视觉模型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自动化补货技术、时空AI技术等在内的10个重要技术突破,全面指向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抓手技术类型——人工智能、超算与量子技术等。


实事求是地说,上述10项前沿技术在产业应用层面,均或多或少还面临着技术成熟度或成本压力的考验。但在实业领域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下雨天你没有带伞,那就太晚了。


这样的超前投入与阶段性产出,将在何时为中国供应链产业带来新一轮全要素生产率式创新效应,我们不必揣测;它的技术创新循环能力,可以使我们对即将发生的事保持豁然开朗般乐观。


03


时代尺度下的创新精神是什么?


梳理京东全要素生产率式创新模型,一个至关重要的经验归纳需求还在于:内核深处的创新精神是什么?


京东也许有它的答案,但观察者的视角更为客观:一直以来,这家公司能够用户广泛认同,最深入人心的一个观点在于,它始终兢兢业业,不走捷径,通过日拱一卒式重投入搭设供应链基础设施,致力于最广泛用户服务满意度的最大化,像一块顽石一样,直至将自己深深嵌入整个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中,成为产业的报时者。


这样的显性特征,我们在另外一些公司身上也见到过似曾相识的影子:近如做AI基础设施的英伟达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华为、远如做电气基础设施的西门子等等。


这类公司,都有一个共性:忠于产业,探求本质,考虑长远。这12个字的共性,凝练成一个词语,就是:工匠精神。


人民日报曾对工匠精神有比较经典的总结:“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


结合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以英伟达为引,我们看到,2015年之前,这家GPU龙头曾因为全球PC产业进入衰退期而日渐被看衰,市值不足100亿美元,但这并没有阻挡其“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与“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


2013年第二代Kepler架构:GeForce GTX Titan、780Ti;


2014-2015年高效率的Maxwell架构:GeForce GTX 980、970;


2016年工艺和架构全面升级:GeForce GTX 1080;


……


于是当AlphaGo战胜李世石,AI产业按下超级加速键,市场发掘到GPU在AI产业中的重要作用,近6年来英伟达市值从100亿美元直升到7000亿美元。


某种程度上——这种程度建立在创新路径与创新精神之上,京东是另一个版本的英伟达:


【1】从人工到智能,技术攀升过程里,不变的是执着专注地精益求精。


举一个京东以技术的不懈努力实现突破的例子。在京东电商体系中,相较发展初期主要竞争对手,图书是个后发品类。2010年,京东布局图书品类,正式与亚马逊、当当网刚正面。


与京东的比较优势品类3C数码相比,一个核心问题在于:种类不在一个数量级。当时京东上卖的电子产品,满打满算也就几万个SKU,但如果要做实图书板块,起步就要100万SKU。


当时,京东负责百万SKU图书的采购同学只有十几人,平均每人要管10万种书的日常下单进货,而且用的工具都是普通的Excel表格,“天天加班都是常事儿,女朋友都要分手”……这就是京东图书的开局,从属于典型的传统工匠精神。


技术的进步让工匠精神有了传承载体:面对采购同学繁冗的工作内容,开发一个“智能补货系统”随之成为当务之急。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零售平台部头上。


回溯可知,彼时的零售平台部已经发展为现在的京东Y事业部,他们现在虽然已是互联网产品大牛,可当时对于“库存管理”这个领域,属于隔行如隔山,一窍不通。怎么办?只能扎入其中,“千万锤成一器”:


第一步,他们先逛京东,网购了很多库存管理方面的书籍,先在办公室啃了几个礼拜;


第二步,再把这些专业知识揉进产品开发,做出一套“销量预测+智能补货系统”;


第三步:交付采购同学测试反馈,调整优化再交付测试反馈……


一轮轮流程下来,图书行业多了一个数字化专家团队;至2017年Q3,京东以36.2%市场份额始位居线上图书销售第一。


【2】从100元到90元,成本下降过程里,不变的是一丝不苟地追求卓越。


数据显示,我国社会化供应链费用为18%。也就是说,你花100块钱买两本书,其中约有18块钱付给了供应链。而在京东供应链体系中,这个指标已经被降低到了8%,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100元到90元,按科技记者史中的研究结论说就是:“(京东)这帮人每多写一行代码,你买到的东西就会便宜一丢丢”。以供应链专用术语说,这得益于“库存周转率”的下降——上文已经提到,目前京东已实现1000万SKU下30天的库存周转。


效率的上升,成本的下降,既是快递小哥日复一日的努力结果,更是智能化技术一代复一代的升级结果:


数字大脑“京慧”:2018年研发上线,2021年升级至2.0版本,辐射六大行业,管理百万量级的商品,为产业带来贯穿供应链全域的效益改善。


软硬一体式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天狼”:拣货效率提升3-5倍,拣货准确率提升至99.99%,单位面积存储密度提升3倍以上。


面向未来的物流生产力——智能快递车:目前已迭代至第5代,对低矮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大幅提升,使自动驾驶能力进一步优化。


这种显著的技术进步,所承载的,正是京东科学技术研发团队们对技术创新、技术产业化一丝不苟的卓越追求。这种工匠精神,作为消费者能够通过京东零售的服务体验感知,作为合作者能够通过与京东的数智化合作感知。


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内,京东体系在各大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20余篇,夺得国内外权威竞赛奖项60余个,并创造了260余项技术突破及应用创新,持续注释着工匠精神的时代进阶。


如是,时代需要怎样的创新者,以及时代尺度下的创新精神是什么,答案已不言而喻。对此,我们必须有更为引申的清醒认知:


以史为鉴,人类社会经济的增长,从来不是一个线性的稳态过程,而是建立在对于先进技术的规模性、低成本的产业转化之上;立足当下,应对新冠疫情与“卡脖子”全球化逆流,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数智化改造,做出新的财富增量,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已是必由之路与当务之急。


为此,中国科技产业需要更多的“京东式创新”,少一些浮躁,多一点沉淀,以工匠精神引领我们切身投入到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上,为中国经济赢取确定性的未来。


来源: 海晏、 锦缎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