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项目金融发展白皮书(彭博新能源财经-华能天成租赁联合发布)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十年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融资需求将高达5.9万亿元。

由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与彭博新能源财经共同撰写的《中国新能源项目金融发展白皮书》,分析我国新能源发电项目融资发展趋势及需求变化,提出资产为本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展望未来我国新能源项目投融资实现路径。

自2015年以来,风电、光伏项目的单瓦融资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光伏发电项目的单瓦融资额下降37%,风电项目的单瓦融资额下降10%。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融资估值比中位数为60%,但具体项目之间差距较大,主要因为估值方法不同、资金需求不高、或进行短期资金过渡等原因。

新能源项目整体融资中,通过银行获得的融资占比近几年明显下降,从2015年的82%下降至2021年的42%。与此同时,以融资租赁为主的非银行融资渠道快速发展,背后是新能源项目融资总需求增大、制造业民企电站投资资金不足等原因的推动。

银行融资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以信贷为主要形式,多服务大型央企、国企。在项目样本中,央企及国企占银行融资规模的79%,

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为最主要的贷款银行,获得贷款的主要项目方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及国家能源投资集团。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更加灵活的资产融资模式,已成为中国新能源项目融资中最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渠道。

融资租赁公司购买建设新能源电站所需的设备或厂房,提供给项目公司使用,并由项目公司支付给融资租赁公司租金。华能天成租赁、中信金租、中电投融和租赁为样本数据中规模最大的非银融资方;获得非银融资的主要项目方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晶科科技及中国核工业集团。相比银行融资对象中央企、国企的绝对地位,非银融资对象中不乏协鑫新能源、协合新能源及阳光电源等民企。

在项目方需要更高融资额度和更低融资利率的诉求面前,非银金融机构的挑战逐渐凸显,尤其体现在期限错配和利率较高两方面。新能源资产投资回收期较长,债务融资期限通常在5-15年,但非银金融机构的融资端久期相对更短,无法完全实现融资端和项目端的期限匹配,给融资方带来流动性风险。同时,对比欧洲、日韩等国家3%以下的利率,中国非银融资利率普遍在6%左右,不足以满足项目方收益的要求。

我国主要的央企、国企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布局。

“十四五”期间,仅五大央企电力集团的新能源新增装机规划就达到约320GW,对应的资金总需求将超过1.7万亿元。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下,央企、国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融资水平以满足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的资金需求。此外,民企项目建设期资金问题也需要融资模式更加灵活的非银金融渠道排忧解难。

2025年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的所需融资规模或达到2.2万亿元。按照目前主要央企、国企的银行融资规模及趋势,预计将留下1.2-1.3万亿元的融资缺口。

如果这一趋势继续,2026-2030年间,需要其它金融渠道满足的融资缺口可能将扩大至2-3万亿元。

银行可以转变风控理念,在注重项目方主体信用的同时,引入资产为本理念,将资产价值作为授信的重要考量因素。融资租赁应立足资产,以新能源项目为落脚点,不断向产业金融延伸,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政府应建立资产价值评估的统一逻辑和标准,搭建公允价值体系,建立信息透明的电站二级资产交易市场,鼓励交易参与方主动进行信息披露,体现资产公允价值。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