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时代,城市应增强“内感知”与“外感知”能力

  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在新的发展阶段,新基建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更是构建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在12月30日举行的2021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新基建助力产业“建圈强链”专场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城乡规划学家吴志强将围绕“新基建顶层设计战略思考”进行精彩分享。

  在吴志强看来,新基建本质上就是智能化的基建,其核心宗旨是让人民的生活、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从城市建设来看,目前出现了大量智能化的特征。“今天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使用GPS定位,通过大量传感器动态监测监控所有的桥隧。包括管道施工是否精确、隧道口的误差是否在合理范围等,全都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来监测矫正,建设质量明显提高。而以前我们需要大量建筑工人在一线实勘。”

  从城市空间来看,如今人们在居民区、城市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活动,都变得非常“透明”。“比如说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追溯查证,每一名感染者与城市各个空间的联系,尤其是社区空间,他们的关联度怎样。”

  从城市生活来看,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有智能手机,融入到了移动互联网之中。“我们尽管坐在一起,相互之间却可以通过手机进行交流,并在朋友圈等虚拟空间里互动,和世界连接。我们的交流,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

  除了分享新基建在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案例,吴志强还将从更高的维度来思考新基建与城市的关系。他指出,基础设施的本质是维护“城市生命”,这其中包括能源、物质、信息三大要素,以及“传递”和“处理”两大基本任务。“只有弄清楚三大要素背后传递的对象,我们在发展新基建的过程中才会更加清楚、更加聚焦。”

  吴志强表示,不管是智能城市还是智慧城市,新时代的基建都应使城市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系统,拥有“内感知”和“外感知”的能力。哪座城市的感知能力好,哪座城市的生命力就旺盛,就可以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所谓“内感知”就是一座城市对于生命的感知。哪里缺水了?哪里断气了?哪里的粮食供应存在问题?如果无法感知到这些的话,对于城市的损伤会非常大,严重的话会造成城市局部甚至是整体的“瘫痪”。

  所谓“外感知”就是,城市的新基建应该感知周边更大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之间的交通、人口流动、能源、产业系统等更为复杂的关系。这有关一座城市持续的生命力。

  吴志强表示,“我们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内感知’比较多,但‘外感知’是一个慢性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敏锐地感知更大维度内的变化。像是今年的郑州大暴雨,涉及到降水趋势的变化、整个气候环境的变化。黄河中下游段的兰州、包头、西安、济南等城市都应高度关注,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吴志强指出,数千年来,我们都是对人造的空间膜拜,像古希腊的广场和神殿,中国的古都等。“我们去膜拜这些建筑,这些空间,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但随着新基建时代来临,我们应该让这些空间、这些建筑真正感受到人的需求和情绪,才能让城市更加有温度,更加人性化。”

责任编辑:张亚楠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