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青岛财经日报/
记者
封满楼
通讯员
苟小妹
张莉
昨日,《城阳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评审通过,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区县级以“两业”融合为主题编制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是青岛市城阳区贯彻落实国家重要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两业“融合”试点区工作的重要举措。
“两业”融合城阳经验率先推广
评审会邀请了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国际合作中心和国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等领导、专家参与,专家组听取了规划报告编制单位的详细汇报,一致同意通过规划报告的评审,并对规划内容和整体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规划》提出的企业“两业”融合发展五个特色路径及区域“两业”融合评价指标,充分体现了试点工作的示范、突破、带动意义。专家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提高战略定位、优化提升发展能级的指导性意见建议。
2020年8月,城阳区获批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在“无经验可鉴、无路径可循”的情况下,城阳区作为青岛唯一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区,代表青岛承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彰显城阳区作为连接日韩和欧亚大陆的“双循环”桥头堡、中韩交流合作的“国际客厅”“一带一路”双向投资节点的重要地位,城阳区扎实推进“阳光城(000671)阳”建设,加快建设青岛中央活力区、幸福新城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从首批20个试点地区中选定城阳经验率先播发推广。目前,全区国家级试点企业达到2家,省级试点企业1家,市级试点企业4家,各级试点企业数量均列全市第一,位居全省前列。
探索“四类特色模式”五大实践路径”“
近年来,城阳区先行先试,形成特色融合模式和路径。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向纵深推进,初步探索形成“两业”融合的“四类特色模式”,即装备制造和服务数字化“全融合”模式、全产业链制造“集成化”服务模式、服务衍生先进制造的“全服务”模式、制造嵌入全系统服务的“总承包”模式。形成“五大实践路径”,即重构价值链,做深互补型融合;部署创新链,做精延伸型融合;产业链数字化,做强替代型融合;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品牌型融合;丰富融合载体,提升基础型融合。“四类特色模式”和“五大实践路径”的探索提出在全国尚属首次,可复制可推广。
同时,城阳区注重搭建平台,促进要素聚集。搭建中韩“国际客厅”“北京客厅”“上海客厅”“深圳客厅”等交互平台,累计赴上海开展“两业”招商40余次,举办阳光发布会4场次,发布了总投资额近700亿元的“两业”融合项目200余个;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园区、特色小镇各1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市级服务业项目数量居全市第一位;全区上市公司12家,列全市第3,成功入选省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及省“十强”产业“雁阵行”集群,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唯一的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目前,城阳区已形成了“四链合一”优质高效的
产业发展生态,据此,在2020年的全省营商环境
评价中,城阳区在全省136个县市区中获评“优
异”最高等次。
此外,城阳区聚焦“两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短板,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建设“产学研用”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目前,城阳区已有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处国家级研发平台,5处省级研发平台,市级研发试验平台数十个。仅2021年全区实现技术交易接近400项,完成技术合同额3.5亿元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7家,“瞪羚企业”34家,市级“隐形冠军”3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入选新一代“青岛金花”企业6家,各类企业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