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首先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出台《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广州报道 12月24日下午,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效。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发布了明年能源工作的七大重点任务。

七项重点任务分别包括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坚定不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能源监管效能、全方位拓展能源国际合作以及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其中重点提到,2022年将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攻关,力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取得突破;着力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推进数字化技术创新等。

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升

会议首先要求,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北方地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

2021年我国煤油气产量齐升,12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产量较9月份增加了200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较9月末增加9000万吨,超去年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原油产量1.99亿吨、连续3年回升,天然气产量2060亿方左右、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方,页岩油产量240万吨、页岩气产量230亿方、煤层气利用量77亿方,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在我国能源供给质量持续提升过程中,原煤对于能源供给体系的作用仍不可忽视。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总发电量中64.7%来自于燃煤发电。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佛山仙湖实验室副主任卢炽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长期来看,煤炭在我国未来的能源格局中仍然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能为我国能源生产供应提供兜底保障。目前我国仍面临‘缺油少气’的现状,页岩气等其他能源的开采工作仍需加速,而如何清洁地使用这些能源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会议提到,2021年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加速,非化石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清洁能源消纳取得新进展,风电、光伏和水能利用率分别达到96.9%、97.9%和97.8%,核电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7700小时。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体系正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结构加速转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占比逐步提升,为我国实现能源低碳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能源科技创新“大国重器”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的任务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及亮点。

会议提到,必须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出台《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及各分领域规划。

同时,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进东中南部地区风电光伏就近开发消纳,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和“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化开发,抓好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积极稳妥发展水电,加快推进西南地区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核准开工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卢炽华表示,我国发电和工业生产领域碳排放量最大,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生产能源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参与发电、供热系统是实现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会上提到,“大国重器”必须也只能由自己来掌握,2022年将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核电、可再生能源、油气、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力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取得突破。

卢炽华表示,多年前日本便提出利用氨来制作燃气轮机进行发电,从燃气轮机等技术装备的发展上我国起步较晚,在能源装备领域以及清洁燃烧技术的运用上还存在很多挑战。“未来需呼吁更多的‘硬科技’、新装备来帮助我们真正实现“双碳”目标。”

此外,会上提到,大力开展技术和产业创新。着力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推进数字化技术创新。加快5G、区块链在能源领域应用,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探索氢能、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发展新模式。

“未来的能源供应方向一定是分布式的能源供应,需发挥数字技术的推动作用,将能源体系建立起来。而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产业的参与,也会衍生出新技术、新需求,相应的服务发展模式也需配套发展。”卢炽华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