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迅 苏州报道
专精特新、小巨人、精选层、北交所……今年以来这些词汇充斥各大平台,同时也成为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2021年9月30日,《苏州工业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印发,提出到2023年,新认定的各级专精特新荣誉企业达200家次。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江苏自贸区苏州工业园片区实地采访调研了部分中小企业,了解到江苏自贸区的产业升级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其关键在于围绕各个企业的多维度赋能。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摸底,园区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900多家,其中700家为制造型企业,占比76.6%,以装备制造、电子制造和医疗器械制造为主。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在3%以上,其中营收5000万以下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高达21.1%。知识产权方面,90%以上储备企业有1件及以上的发明专利。到2023年,苏州将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00家。
“卖面粉”的微软如何赋能
资料显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是2019年9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苏州自贸片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功能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总体方案,江苏自贸区的实施范围119.97平方公里,其中,苏州自贸片区60.15平方公里(含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5.28平方公里)。在成立揭牌之初,苏州自贸区就签约了四个项目,包括微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下称微软创新中心)。
“我们为什么要跟微软、华为做这样一个创新中心?为了就是让他们把技术创新的优势转移或者嫁接到苏州工业园区本地,为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微软、华为在园区内设立创新中心,可以为创业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或者已经进入成长期的企业进行孵化和加速,“而且不仅仅是苏州园区,也可以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
微软创新中心的“赋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技术赋能,二是生态赋能,三是创新赋能,四是人才赋能。
“微软的生意模式,我个人理解就是卖面粉的,但是没有一个客户是拿面粉可以吃的,对吧?”微软创新联盟运营总监朱益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微软目前一年收入的95%以上来源于合作伙伴,“面粉将来会做成馒头、面包、面条,那么生产‘馒头、面包、面条’的企业就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为他们进行赋能。”
朱益铭表示,通过一个叫“微软创新赋能暨生态加速计划”的项目,微软创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招募和遴选,每期“加速”15-20个优质项目,扶持20个以上的项目实现转型升级,这些项目的最终“用武之地”,大多都是传统制造业。同时,得益于自贸区乃至整个江苏的深厚产业基础,创新中心致力于共建一个创新生态。“今年9月第三期加速营又顺利开营,推进加速项目落地,提供1v1加速服务,同时储备第四期加速项目。”
微软苏州5000人的发展愿景,将使苏州成为微软在海外最大的研发基地。而微软团队的全新业务布局,已经让自己深刻融入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本土创新的重要赋能者。
华为赋能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调研了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下称华为创新中心)。
资料显示,华为创新中心成立于2019年8月,是华为在长三角地区的人工智能创新服务枢纽,作为华为向苏州工业园区输出技术研发能力、供应链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生态体系建设能力的总平台。同时还将成为华为公司立足苏州工业园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人工智能创新服务枢纽。
在采访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微清医疗是园区的一家专注于眼科影像设备研发生产的创新型企业,该公司2020年就已经携手华为创新中心启动前期研发工作,用人工智能“赋能”硬件升级。今年4月,微清医疗首次展示的全自动AI辅助眼底诊断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就是公司与华为创新中心开展的重大项目联合创新。其中,由微清医疗提供世界领先水平的眼底照相机设备;由华为云EI算法团队基于微清的设备、苏大附一院的数据标注,结合小样本医疗图像分割、深度神经网络、自动化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华为云在AI算法和平台上的领先技术,实现对青光眼等眼底病变的AI识别辅助诊断。
“华为现在苏州的投入很大,也是希望能够给一些互联网软件企业、制造业企业提供助力,帮助他们做数字化转型,帮他们去做降本增效。”华为创新中心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未来,华为将打造一云两翼双引擎助力企业,帮助企业构建智能化运营能力,为苏州的转型升级和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现场,华为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演示了一种无人驾驶的小汽车,无人小车是以华为ModelArts平台为基础,实现对图像、视频、语音等多种数据实时分析与推理计算,帮助小车有效识别车道线、红绿灯、停车标志/停车位识别、斑马线,实现无人驾驶。
上述华为人士表示,基于华为最前沿的AI技术赋能,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多个智慧、智能解决方案加持下,将有助于切实帮助众多工业企业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助力地方产业共建、品牌共赢、生态共享。
园区企业的“专精特新”
2021年7月,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苏州共有24家企业入围。苏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苏州已累计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7家,均位列江苏全省第一。
目前,苏州以1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列地级市第一名。
近日,北海康成(01228.HK)正式登陆港交所,至此园区已累计实现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企业54家,其中14家在港交所上市。
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市25%,实现公开市场IPO融资超550亿元、股权再融资223亿元,总市值超7400亿元,其中3家企业市值超五百亿元,高市值企业梯队逐渐形成。
实际上,在苏州工业园采访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苏州工业园区内还有很多有着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未来也有登陆资本市场的可能性。
例如,苏州美能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美能华)是一家专注于认知智能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2018年落户园区,创始人童先明曾担任微软苏州研究院副院长。美能华以技术驱动为核心,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智能交互等核心AI平台技术应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一站式的AI方案。
“通俗点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把大家从繁重耗时的很多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力成本。”童先明以“商务租赁合同”的处理举例,曾有客户需要把商务租赁合同里边的关键信息读取出来,但涉及上万份的合同,原本要耗费一个月去人工读取的工作量,“用我们的系统只需要三天就全部完成,这个效率的提升是很难想象的。”
目前,“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境外投资备案“单一窗口”模式是苏州自贸片区围绕境外投资管理模式开展的一次创新探索,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理境外投资的企业备案和项目备案,为企业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童先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美能华就是在为政府部门、企业、医院、学校等垂直领域提供赋能。“这样在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同时,能极大提升政府运作效率,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真正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零排队、不见面、全自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
在苏州海管家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管家)采访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已经成为领先的国际物流SaaS云协作服务平台。
2020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海管家颁发“上市苗圃”荣誉。
“航运行业的痛点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运价高,或者速度慢,而是则在于行业信息不透明、无法实时共享带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去年在新冠疫情之下,各线下行业大受冲击,国际物流行业也不例外,但无疑也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内部对无人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海管家运营总监张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海管家为货代企业提供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正是响应了这一变化。
据悉,美能华、海管家等企业都获得了多轮融资。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上市等,苏州自贸片区正加速成为全国开放底色最鲜明、产业优势最突出、市场主体最活跃、创新动能最强劲的自贸片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的上市公司数量及证券化率也将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